突出规划引领 彰显城市特色
陈柳钦
规划、建设、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环节。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也积累了很多问题:比如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摊大饼”和“兜底翻”,形象地说明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不科学倾向。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强化城市规划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
作为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意见》通过一个个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实招”和“时间表”,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路线图”,将对中国城市发展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意见》准确把握了当前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脉搏,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指出:《意见》出台意义重大,有利于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利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意见》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目标: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做好规划,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我们要通过科学规划,让城市安顿身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意见》提出了不少城市规划的新理念、新思路,非常符合下一阶段城市发展需要。比如,《意见》提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过去我们习惯修建宽大的道路,这次提出建窄马路,就是一个创新。针对城市规划执行难问题,《意见》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的强制性,提出“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
城市风貌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标记,也是城市的重要名片。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成为当代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人们在呼吁保护城市特色,也有的号召“打造”城市特色,无可奈何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时代的城市特色业已形成了,那就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各个城市都差不多的、混乱的“新面貌”。城市特色风貌的缺失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它都将严重危害城市的发展:一是将导致重复建设,造成城市资产闲置和过剩;二是将割断城市发展的文脉,失去城市发展的历史底蕴;三是将使城市丧失竞争力。城市魅力的核心要素是特色。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的特色也是如此.“千城一面”的现象之所以普遍,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规划片面看重城市功能属性,缺乏文化视野和战略眼光,缺乏对城市精神的深层理解,缺少对历史文化特色的有效维护。因此,《意见》提出要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千城一面自然不行,每一座城市都可以,也应该有一些属于自己特色的标志建筑。上世纪50年代时,新中国建国之初曾提出“实用、经济、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时隔半个多世纪,针对当前一些城市存在的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传承堪忧等现状,《意见》提出了新的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让建筑设计理念坚持经济适用、美观大方、绿色低碳,回归建筑基本属性。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是城市记忆的延续。“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意见》强调,过去的建筑和街区是浓缩的历史信息,体现时代特征。城市特色历史文化是城市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倚重的软实力。在城市中游走,就是要置身于历史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