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我眼中的释迦牟尼7.空不可得


缘起、无常的道理虽然深刻,但它们只是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

释迦牟尼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性空”论。

也就是说,宇宙的最终本质是“性空”

迄今为止,空论仍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在佛教中一直居于思想核心的地位。有人甚至提出这样的公式:佛法=空慧(空的智慧)+慈悲心

然而几千年来,围绕这个“空”,后人产生了无数不同的解释,而且越解释越复杂,最后变得“不知所云”了。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关于“空”的一些典型说法:

 

(一)四大皆空

印度哲学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并将其看作构成世界的四大物质元素,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五行(即水、火、金、木、土)。

在佛教兴起时期,传统的对宇宙世界形容的“四大”产生了一定的延伸,这个“四大”已经是指人的身体自身所固有的物性。因此,“四大皆空”并非形容宇宙万物为空,而是人的肉体构成为空。

这样,“四大皆空”的意思就是:构成你的身体的“四大”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因为你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实际上,“四大皆空”说白了就是每个人一定会死没有人可以永生和永恒(包括那些特异功能的神)。它阐述的是对人们生命的根本认识。

据说,当佛祖开始教导有关一切现象的空性时,当时在场的听众都把耳朵掩住,不愿听闻那个教法,因为那严重地威胁到他们原有的世界观。

他们听懂了,但他们完全没有办法接受,他们的这种拒绝听闻,说明了空的教义对人们的触动。

相信释迦牟尼当时讲授的空,并非是当今难以理解的空,而一定是易于理解而又深刻的空。

值得注意的是,“四大皆空”中“空”的意思,是指生命体的死亡(物质则是指消亡)

 

(二)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是《心经》中的名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直译的意思是:

1、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的本质无异于(就是)空,空也无异于(就是)色的本质。

或者说,色的本质与空无异,空也与色的本质无异。

也就是说,色的本质就是空,与空无异

2、色即是空:色的本质特征就是空;

3、空即是色:空就是色的本质特征和归宿。

 

不少人误以为“色”是指女色,其实这里的“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或者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

“色即是空”是说:一切有形的物质现象,(由于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本质即是“空”

“空”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

当今的主流观点认为,事物的现象、诸多的苦难和烦恼,都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并非实在和本质。这种观点可简称为“真空幻有”。

但另一种观点,譬如《佛旨正源》认为,“色即是空”的“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并非真空

“色即是空”不是说我们所见到的一切并非实在、是虚幻的

这个“色”也是实在,只是它在你的不久将来之时,具备变空的性质(即死亡、消亡)

这个“色”不能单纯理解为我们眼睛可看到的事物,而应理解为我们认为(仿佛)拥有的事物

“色即是空”的人生含义是:到你临死之时你才会知道,每个人死后都是赤条条地走,你之前追求的物质、爵位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之前仿佛美丽的一切“色”到死亡之时是“空”

“色就是空”告诉我们,死亡的结果就是“今天仿佛重要的一切,明天(可能会)都不存在生前追求的物质、爵位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空论,就是要告诉我们那注定死亡的一生,告诉我们物质、金钱、爵位的虚幻

 

很多人根本没有想到过死亡这个严肃的问题,所以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那些虚幻之物,甚至很多人仿佛都在认为自己会永生,这就是根本的“无明”。

当有人同无明者谈起死亡时,作为无明者是多么地无法接受,这种说法当然会带给他们巨大的思想冲击,这就是当年释迦牟尼讲空时人们不敢听的道理。

但无论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听,这绝对是一个未来真正的面对,只是很多人只有在面临死亡之时才思考死亡。释迦牟尼是通过空论,使人们提前客观认识死亡从而带来站在死的基础之上的对生的崭新认识,从而带来人们觉悟的提高和境界的攀升。

 

(三)性空·落空

1、性空

我们注意到,在《哲学大辞典》对“空”的解释中,引用的梵文是Sunya,这个词在梵文中的解释就是空洞、虚无一物的意思。

但我们看到梵语“色即是空”这段话的原文时,对空的描述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增加的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而Sunya则变成了一个语根。这两个字在梵文中有重大区别,因为ta的意思有性质、形态等义

所以很多学者并没有将Sunyata简单的译为“”,而是译为“性空”或“空性”。这里所指的“”是指一种不依条件本来如此的独立存在的“性质”或“本质”。

2、落空

其实,《佛旨正源》解释“性空”的意思是“以后会变成空”更贴切地,应该称之为“落空”。

从人生角度看,死亡使得人们原来曾经拥有的都没有了,一切都将失去,最终都不可得。

从因缘论的角度看,“落空”,是缘灭的后果。

释迦牟尼从无常、缘起,自然地推导出空论。他认为:

既然没有永恒的东西,也就没有永恒的得到

任何得到、拥有都是暂时的,失去却是永恒的

一切(最终)皆不可得最终都会“落空”

由此可见,佛祖说“空”的最初含义是“空不可得”,也就是“落空”。

落空”就是我们想方设法要得到的东西,即便得到了也是暂时的得到,最终都会失去。

 

(四)中观派的“缘起性空”

释迦牟尼说法的“因缘说-无常-空不可得”思维推演逻辑,到了中观派那里就变成了“缘起性空”理论,并且只强调了“缘起”和“性空”,而“无常”则被一笔带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中观派以般若思想阐论佛法的一部代表作,其思想核心是“性空”论,全篇以讲“空”为主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经》不是按照“缘起-无常-空”的逻辑顺序来步步推论的,而是“观自在”菩萨“照见”了“五蕴皆空”, 这种体悟方式的论述增添了神秘色彩,缺少一个必要的逻辑说理过程,其理论说服力被大大削弱了。

从这个角度看,《心经》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雄文,却不见得是一篇逻辑严密、思路线索完整的好论文。讲“空”而不论证为什么是“空”,为什么要“空”,这对现代人来说是无法真正信服的。

——这不能不说是《心经》的一大缺憾!

同时,《心经》的这种说法方式,还形成了这样一种怪风气:每当一些人说不明白时,也让别人自己去“悟”,自己去“照见”那个“五蕴皆空”——这其实是一种推托。而实际上释迦牟尼在最初说法时,并没有这样推托,而是有一个非常严密、精辟的论证。

 

(五)空的完整含义

如果把释迦牟尼的空论,只归纳为“落空”,其实并不完整。因为“落空”是时间角度上的,那么在空间角度上是不是“空”呢?

我认为,释迦牟尼的空论,应该包括如下两方面含义:

1性空缘于空而归于空,落空,空不可得。(时间意义上的)

2空性本质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间意义上的)

关于空间意义上的空,可以概括为我们前面提到的“真空幻有”。

不过,这个“幻有”不是说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现象是虚幻的、不实在的,而是说这些现象所反映的并非其本质。其本质是什么呢?其本质是空

“空”是不存在吗?

“空”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而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被我们认知。

也就是说,空也是一种存在

“空”是一种无法被我们认知的存在状态

之所以无法被我们认知,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感应器”(及延伸设备和工具)的功能局限性所致。

总之,从哲学角度概括“空论”就是:

宇宙万物的最彻底、最终的本质是“空”

这个“最彻底”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最终”则是从时间意义上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