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讲明心见性,但色身、精神上没有具体的真实的变化,就不是真正的见性。按照密宗的说法,修气脉有了成就,气入中脉才会明心见性,气不能入中脉而言明心见性,无有是处。禅宗并不强调气脉的修持,明心见性未必是修禅定修气脉而得,往往触缘能悟,言下能见,禅宗五祖弘忍所谓: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本心本性可以在明师的言下顿见,五祖弘忍给六祖慧能深夜传法,慧能当下顿悟,彻见本性,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闻言,即知六祖开悟见性,《坛经》写道:“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里的“祖”指五祖,“祖知悟本性”,是对慧能见性的印证。五祖法语的后半部讲的是开悟者、见性者的境界,“万法无滞”,所有的法自然通达,这是大慧的成就,是般若成就;“万境自如如”,是禅定的成就、功夫的成就。真正像六祖那样彻底见性,则定慧同时具足,妙用自然生起,神通即刻成就。有些开悟见性的禅僧,悟前或悟后都会勤修禅定。古来那些伟大的禅僧都有甚深的禅定功夫。禅宗之所以衰落,恰恰在于说理者多,实修者少,口头禅多,实证禅少。虽然明心见性会证得法身,也会随着法身的证量而有大智慧,有的会相应伴随一些神通,但大多数见性的禅僧没有神通的证量,因为,真正自修自证的神通从禅定中生。禅定的证量不够,就难以生起神通妙用。但仅有神通妙用而不能见性无为,也不是究竟道果。《增一阿含经》说:
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获无为际,还堕五欲中。
第一句肯定了禅定能生出“神足通”。后面告诫,不能道证无为,还会堕落在五欲之中。很多人经历过二十世纪后三十年当代中国的“气功、特异功能大潮”。一些气功师、特异功能人有某些神通,但神通成了他们获取名利的工具,变成了他们堕落乃至造恶业的缘起。道友中不乏此等借一点小小神通灵异而传播迷信、疯狂敛财、误人慧命的人,他们以为自己的能力大于因果。我早年在终南山访道时遇见过一个道友,有点“小搬运”神通,对我说:“我不相信这世界上的任何人,我只相信我的神通。”如此虚妄而不自觉不自知,毫无敬畏,就在于他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道证无为。我认识的好几位前辈老师,也有点小小神通,可是,借神通传播邪见,借神通敛财,到头来身败名裂者有之,死的很惨者有之。讲这些经历和所见所闻,是为了读者自省内观。永嘉大师说: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佛法的第一义不容动摇,是则如龙女八岁,顿悟成佛,非则如善星比丘,造恶直接堕落地狱,都在一念之间。
见到真空的人,真空不空,有无量妙用,诸佛世界、华严法界,皆真空之妙用,无量智慧、无量慈悲、无量大愿、无量担当,也是真空之妙用;无碍神通、无尽明点,皆是真空之妙用。真空不空是相、用,真空体空是本来面目,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全用即体,全体即用。法身无相,本来空寂,无量妙法,由此演化。执着于“空”,则容易堕落断灭与“荡荡空”的顽空;执着于“有”,则容易看不到本质而背觉合尘。开悟见性的人,看到空的本质,也看到空的妙用。这不是文字游戏、文字禅,如是理,如是悟,如是解,如是证,理要实悟,性要彻明,就是真实的功夫,而不是口头禅了。一些修道学佛的人,口口谈空,步步行有,酒色财气样样要,那不是真正开悟者,真空的面目没梦见在。看一个人是否真正开悟,见到本性,除了听其见地,还要观其行履。一位朋友多年前拜某君为师,认为这位老师成就了,开悟见性,不在话下。经过多年的交往,才知道老师的贪婪是自己仅所见到的,他还没见过那么贪婪的人。朋友感慨不已。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说:“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真正证得真空的人不滞空境,空不会成为他的障碍,他的空性生起妙用,佛法的宗、说(祖师所创立的宗派和诸佛所说经教)皆通。而那些执着于空,不生妙用的顽空,且是: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
莽莽荡荡,不知道敬畏因果,任性妄为,以神通、法术、名利为道果道用,认贼为子、舍本逐末,正是此辈人也。学道者可要三思。
修行中,口头禅不是真正的开悟,也不会真正相信因果。伍冲虚《仙佛合宗语录》里讲了一则口头禅者的因果故事。
云光(禅师)好食牛肉,有高僧劝之勿食,莫趋此轮回之境也。云光答:“我食而不食。”高僧曰:“你可做而不做。”光不信。光死为牛,耕于田,耕不了,力不堪,犁不能脱,汗不止,喘不休。高僧去视之,呼曰:“云光云光。”牛则立而仰视。高僧曰:“你当初食牛时,我曾阻你,你答食而不食,言但口食心不贪食。我说你可做而不做,可是身做而心不做否?”光跪而泣诉曰:“恨不听师言,今始知身既做此,不得不做矣。”
因果不虚,当生敬畏。口头虚文,终不济事。戒行严明,心性自在。真信、真修、真得,方才不辜负此生之修持。
明代有本《笑禅录》,记载了一则公案。
有书生去拜见某禅师,禅师不待见他。不一会有县官来访,禅师立马热情接待。书生看了很不舒服。县太爷走后,书生问禅师,为何在招待上厚此薄彼?禅师说:“不招待即招待,招待即不招待。”没有分别。书生听了,挥手打了禅师一巴掌,禅师愤怒地问:“你怎么打人呢?”书生也给他玩禅机,说:“打即不打,不打即打。”禅僧无言。
《笑禅录》是文人讽刺禅宗之流弊,虽不足为凭,亦当反思。悟道修禅,莫玩文字游戏,莫申世智辩聪。
调息是气脉功夫,止念是禅定功夫,见性是法身境界。实相之证,是功夫,也不是功夫。有功夫者未必见性,见性者未必有甚深功夫,在于见性与时节因缘有关,触缘开悟者历代很多。禅师所谓:“从缘荐得相应疾。”从缘开悟,还需要禅定实修以保任其悟,禅师也强调:“从缘而得,未必真悟。”有时候是知解之悟。六祖说:“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开悟见性的人能顿断妄念,如果妄念不断,那个悟境还需要打磨。真见性,万法融通,你问佛理,皆不为难,随缘讲解,应答如流,于第一义而不动摇。六祖就如此,他虽然不识字,问及诸经要义,无所不知。
很多人忽视的恰恰是调息的功夫,通过调息来止念来练气,是性命双修的法子,佛道都重视呼吸法门,佛的公子罗侯罗尊者就是修持呼吸法门证道的。很多人没有耐心经年累月地去调息打坐;不经过调息打坐,止念很难,练气、养气很难,也不容易修成“心息相依”的功夫;修不成心息相依的功夫,就难入甚深禅定,也难以修到“息住脉停”。在丹道而言,修不到息住脉停,就不会真正结丹;在禅家,修不到息住脉停,就难以进入大定,因定生慧,因定发通(神通)。虽然禅宗没有大力提倡此等禅定修为,六祖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但解脱、见性也需要禅定的功夫作根基。古来宗师们没有开悟前,禅定功夫个个了得。
下面把严新先生论呼吸法门的内容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自然呼吸。调整意识,要注意尽量地使呼吸速度放慢。
深呼吸。尽量深、长、细、匀地呼吸。呼吸由一分钟16次到10次、8次、4次,甚至到1次,把呼吸尽量地延长。但一定要顺其自然,不可勉强。
腹式呼吸。包括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两种。吸气时肚子要鼓,呼气时肚子要凹,叫顺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正相反。吸气时逐渐收缩腹肌,使腹部凹下;呼气时腹肌自然放松,腹部逐渐隆起。腹式呼吸对人的内脏,特别是胃、肠、肝、胆起着重要的按摩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某些疾病就可以得到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消化功能及其他功能会得以调整。腹式呼吸的两种方法适用于开始学功而有病的人。在练功过程中,某些疾病就可以得到治疗。
口鼻呼吸法。用鼻吸鼻呼,或者口鼻结合起来,交换呼吸,或者纯粹用口吸口呼,从牙缝里出来声音等。这对所有人都适用,要看个人习惯,这里面有一定的奥妙,可以自己在练功时体会。
次差呼吸。数吸一呼,或数呼一吸。如连续吸六次吐一口气,或连续吐六口气再吸一口气。这在武术气功里常常使用,在硬功、轻功里也常使用。练内功,练到一定程度也需要这种呼吸方法。这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行。连续吸三十六口或七十二口气再呼一次,只许吸,不许呼,这很困难。这种呼吸方法要在师父指导下练,师父在旁边看着你练才行,一般不要自己练。
时差呼吸。长时间地吸气、短时间地呼气,或短时间地呼气,长时间地吸气。比如让你一口气吸它几分钟,而呼只要一半秒,或者相反。中间常常要停顿,也叫停顿呼吸。
出声呼吸。呼吸时有声音,包括鼻声呼吸、口声呼吸、口鼻声结合呼吸、喉声呼吸、颤声呼吸、远声呼吸,发出的声音越远越强。老师父讲,可响八十里路。周围人听声音很小,但越远越强。单声或双声式呼吸。单声式呼吸不准有两个音调,声音不是从胸部出来,而是从腹部出来的。双声式呼吸,胸、腹部要同时发出声音。还有五音呼吸,用笑声、呼声、呻声、歌声、哭声、哼声呼吸。还有七情呼吸,用喜声、怒声、忧声、思声、悲声、恐声、惊声呼吸。五响声呼吸、禽声、兽声,以及自然物体声,虎声、狗声等兽的声音呼吸,这种声音是下意识出现的,不是自己想出来的。如用钟声、机器声、音乐声等呼吸。如用呼吸时全身都要做动作配合,整个表情都变过来,声声都常常像。音乐声呼吸,还可分为过去讲的宫、商、角、徵、羽五种乐器呼吸。练功到一定程度,人体内脏会发出某种乐器的声音。出音呼吸、听声呼吸、听音呼吸,与上面相对应。
意达呼吸。即意念到达一个地方,好像把气引到一个地方去,比如丹田、涌泉。
意气呼吸。有意识地把气尽量提灌到一个地方。这是武功中常常采用的一种呼吸方式。
意气力呼吸。即用气、用意、用力呼吸,练硬功常常这样呼吸。
动作呼吸。道家功以及自发动功常常采用动作呼吸的方法,即要用动作帮助呼吸,或在呼吸时配有特殊的动作。如口形改变、鼻动作改变,还有手的特殊动作等。
胎息。像胎儿在母体内一样呼吸,根本不用口鼻呼吸,而是全身静呼吸。
冬眠式呼吸。像龟、蛇等动物冬眠一样的呼吸,根本没有一点动静。这种呼吸不是用肺呼吸,而是用全身的毛孔在呼吸,是体呼吸。
模式呼吸,包括部位呼吸、经络呼吸、环境呼吸,以及老师父为你创造一个环境的呼吸等。
部位呼吸。如只用一个鼻孔呼吸,或只用肚脐呼吸,或只用百会穴呼吸、命门呼吸等等。
经络呼吸。把口鼻塞上,让经络呼吸。师父教的时候在某些地方涂上石蜡。
环境呼吸。如创造一些特殊的臭味,或在水中,或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呼吸。
总共有118种呼吸方法,不一一讲了。有的是涉及训练特殊功能的。一训练,就可出特殊功能。一般练功人采用自然呼吸,把呼吸速度放慢,再进一步做到深呼吸。进一步用腹式呼吸,练武术的常常采用意气力呼吸,这样就行了。你呼吸拉长就能加强效果。如果要出功能,就要配合上面说的那么几种呼吸方法。但有些呼吸方法必须师父当面指导,进行特殊训练才行。训练到你体内耗氧量特别低时才行。有些特殊的呼吸方法,没有师父的指导不要乱做。
呼吸法门配合上导引动功,即是“动作呼吸法”,最简易的是太极拳的云手,只此一式,尽量在动中深呼吸、缓慢呼吸,长吸气、慢吐气,云手的动作越慢越好,云手即是两手在胸前同时划一正(右手顺时针划圆)一反(左手逆时针划圆)的两个圆。呼吸配合动作,至少能达到一分钟呼吸一次,在缓慢的动作中深呼吸,自然能把体内元气运化到周身,此为行气之道,慢慢琢磨,慢慢体验。手臂在动,脚步是虚步,可以灵活移动,左右换步,身体可以随动如龙摆动、扭动,则气贯周身矣。动功与呼吸法配合,传统功法里,最有名的是太极拳、易筋经。《易筋经》之《总论》有云: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障无碍,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虚而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通过长期的导引术、呼吸法门锻炼,两者结合,就能易筋洗髓,转化色身,成就道身。但要悟证法身,还需要明心见性。先明此理,理明法随,自然就能化理于实修,而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