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中国学习的德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自扩招以后就一直为大众所诟病。很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都曾试图为中国教育事业指条明路,但在我看来大都舍本逐末不得其法,因为中国的教育问题症结根本不在教育本身,教育问题体现的是各种社会矛盾在年轻一代身上的纠结。要展开说能写一本书,本文仅选取若干点是做论述。

  1、大学生就业难,难在社会商业化进程缓慢。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招商引资政策的核心是引进劳动密集性产业,解决城乡就业问题,换言之就是通过建造大工厂给大批农村的非农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但这种制造业是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给大学生的,能够大量吸纳大学生的行业是服务业,而服务业是伴随着社会商业化的进程而发展的,商业发展的前提一是物质供应充足,二是消费市场庞大。Aachen,一个屁大点儿小城,甚至规模连葫芦岛都还不如,其市中心竟然也是商业繁华,名牌专营店林立。而我们国内缺的恰恰是内需市场,企业制造好的产品统统运到国外,因此企业就不必操心品牌经营、市场导入、客户调查等等的商业活动,也不必为了这些活动而花钱招聘专门人才。然而,这些市场调研、产品导入等职位,恰恰是我们这些接受通才教育的大学生们最理想的岗位。所以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是因为学得不好,而是因为目前企业用不着;企业之所以用不着大学生,是因为内需市场没有打开,社会商业活动不足。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之所以机会多,其本质就是这些城市的商业化程度高。

  2、博导不重要,关键看博士生本人。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国内一些学校的博士、硕士质量不高是因为博导带的博士太多了,所以要求国家限制博导的博士生数量,每年最多2人。若是在出国以前还会认为有些道理,但来德国以后觉得很是荒谬。首先,博导一对一的辅导就能保证博士生质量吗?有些专业也许是的,但更多的还是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特别是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所从事的科研项目要比导师重要得多。以RWTH-Aachen的WZL所为例,该所大体上有四大方向:工艺、机床、质量及测量、生产管理及信息化,每个方向分别由一个大牛教授领军,相当于我们的学术带头人,其中的机床方向下设两大分支-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集成,这两个方向的头也只不过是个博士,看着很年轻,肯定没到副教授级别,而仅就生产设备的分支而言,其下就至少有5个正在运作的研发项目,每个项目组的头也就是一个博士,估计属于博士后,下面带着十几二十个博士生。这些博士生都由机床B教授指导,也就是说B教授手下的博士生有百余号人,手里的项目10几个,而且都是大项目---一个博导带几百个博士生估计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孔老子当年的得意门徒也不过72人啊。但是教授并不对项目的进展亲力亲为,而是由group leader全权负责,甚至招哪个博士生进入项目组都是这个group leader说了算,B教授只是定期监督博士生的项目进展进而把握全局。由此对比国内导师只带2个博士生,实在是少得可怜。当然WZL在德国可能也算比较特殊的了,德国很多教授也只带不多的学生的,但我要强调的重点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绝不是导师能够起决定作用的,而是要看他在科研项目里真正获得了哪些经验。如果大学有足够的项目供博士生、硕士生施展才能的话,那么就无所谓招生名额的限制了,当然,前提是工作量足够拿到学位所需。

  3、论文不重要,重要的是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国内以在国际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量和论文引用量来评定教授的学术造诣,因此就有了论文造假、学术腐败、文章只追求创新毫无实用性可言等等的弊端。北理工的硕士毕业好像都要求发好几篇论文。实在是没有必要。德国大学似乎并不重视论文,至少工科大学如此。以RWTH的机械系为例,他们的项目都很大,Airbus、R-R、BMW都是常客,要想出论文简直易如反掌,但他们似乎都不拿论文当回事儿,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够实实在在做出东西改进技术才是重要的,扯一堆不着边际的空话毫无成效。虽然这里的博士不重视论文,但却重视各种文档,PPT做的精益求精,技术文档写得十分详尽,德国工程师的严谨和务实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学科都要务实,基础科学就不能务实。比如理论物理、理论数学等等,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往往会极大地促进技术变革,如相对论、量子力学、激光理论、图论等等,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心理学、经济学。总之,决不能单以论文作为学术的评价标准。

  4、应试教育没有错,错的是有些人做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所有人都在骂中国的应试教育,认为应试教育限制了少年儿童的创新思维。其实考试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人们只认考试升学这一条路。以我个人的感受,奥数什么的其实的确是开发智力的,中国学生之所以能快速找到问题的症结并给出多个解决方案,就是得益于初、高中的解题训练,如一题多解等等。以前的黄冈考题都是很有趣而且质量很高的智力游戏,但自从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高考改成小综合而后改为大综合,题目难度大大降低,完全看仔细程度,这样反而不利于选拔人才。反观德国大学考题,难度绝不亚于国内(RWTH据说很变态,德国别的学校可能也不是特别难)。以机械系为例:流体、自控、力学都是通过率极低的科目,有的甚至经常几百人几百人的通不过。因为题目难,德国大学生就得拼命做以前的考题,这不恰恰是为国人所不齿的应试教育吗?但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各个都是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的人才。据说我最为钦佩的B教授当年流体亦或是理论力学都是满分的,其他科的成绩也超级高,人家现在是欧洲机床协会主席,就世界范围看也是行业翘楚。RWTH的应试教育模式是通过高难度考试迫使学生深刻掌握基础知识,再结合高年级的实习和实践,培养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兼备的工程技术人才。我们以前的大学教育其实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很多兴趣不在此的人被迫走这种升序途径。在德国如果一个学生对自然科学没兴趣,那么他是绝对不会来这个大学读书的,而是选择其他出路。中国人恰恰相反,明知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拼命往里挤。原因还是就业问题,成功路径难以实现多元化,大学是比较稳妥的选择,那么所有人都往大学及,于是就不得不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于是人们把责任归咎于应试教育,却忘记了更为根本的社会原因。在新世纪,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有千条万条,何必死磕高考,而政府在保障就业的同时也应该照顾就业和创业渠道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