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广州,为何逆袭了北京上海?


  近日,广东省统计局公布了最新人口数据。从中传递出的人口流动信息,值得投资者高度关注。

 

       最核心的数据有以下几个:

 

       截止2015年底,广东常住人口为10849万人,人口总量比上年末净增125万人。广州、深圳两个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最显著,分别比上年净增42.06万人和59.98万人

 

       也就是说,2015年有相当于两个中等城市(按照国家规定,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的人口迁移到了广东,其中一半到了深圳,三分之一到了广州。

 

       这说明了两个重要问题:

 

       1、中国人口迁移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比如广东新增人口中80%去了深圳和广州。即便是广东这样的人口迁入大省,也只有少数城市有明显人口增长,环珠三角地区很多地市人口都是流失的(数字不再列举)。

 

       2、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减少了10.4万,北京也只增长了18.9万人。深圳、广州人口突然猛增,不仅超过了往年,也远远超过了北京和上海,这是不是意味着四大一线城市的人口天平发生了重要逆转?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四大一线城市官方历年来公布的“常住人口”增长的情况:

 

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长一览表(单位:万人)

 


 

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

2007

52

99.5

15.2

29

2008

62

77.1

15.2

13.6

2009

60

69.6

14.4

15.2

2010

206

92.4

144.6

236.6

2011

57.4

44.8

11

 

22.7

2012

50.7

33.0

8.5

2013

45.5

34.7

8.2

2014

36.8

10.5

15

15.3

2015

18.9

-10.4

60

42.1

 

       仔细研究上述数据,你可能会怀疑其真实性,尤其是广深的数据,带有太大的跳跃性。这就是统计局的杰作,所以我很少用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数字来研究人口增长。但由于深圳、广州和北京仍未公布2015年小学生人数,所以暂时无法通过这个指标进行对比。而且,小学生人数带有滞后性,不适合用来研究上一年度的人口增长。

 

       可以发现,四大城市在2010年人口都有一次跃升。这是因为2010年有一次人口普查,所以平日被压抑的数据获得了一次释放。从2011年开始,广深数据再次出现异常,广州统计局甚至连续两年不公布常住人口数据。到了2015年(也就是这次公布的数据),广深人口再次异常增长,原因是2015年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1%人口抽样调查,被压抑的数据再次释放。而京沪在2015年没有出现类似情况。

 

       中国的人口统计制度是这样的:每10年搞一次普查,确定在尾数逢0的年份。10年间再搞一次1%抽样调查,一般会在尾数逢5的年份

 

       从历年公布的数据看,上海的统计最为规范,数据真实度最高。其次是北京,广深的数据问题最大。比如深圳此前公布的常住人口数字是1078万人(2014年),增加60万后,2015年应该是1138万人。但深圳市主要领导前几天公开承认,深圳“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

 

       广州的小学生人数比深圳多10万人,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数字不到1400万,实际管理人口从来没有公布过。据公开报道,国务院批准的规划是:到2020年广州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以内。但显然,目前广州实际生活的人口是超过2000万的。

 

       从2004年到2014年,小学生人数上,北京、深圳、上海的增幅分别为59%、50.8%、49.5%,而广州的增幅只有3%。当然,小学生的增长滞后于人口的增长。也许在过去一年,广州的人口增长真的出现了大逆转。

 

       在没有其他数据佐证的情况下,我们也只能暂时相信官方的数据。

 

       从学位紧缺情况看,深圳人口快速增长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广州的增长需要更多数据的验证。但上海人口下降,以及北京因为城市功能调整而人口增长放慢,则是可以基本确认的事实。

 

       但从长远看,北上广深的人口吸引力仍然是显著的。我个人认为,未来5年人口竞争力排序为:深圳、北京、广州、上海。

 

       深圳之所以人口竞争力最强,是三大原因:1,深圳中小企业发达,创业环境好;2,深圳自然环境、交通状况是一线城市里最好的,吸引了更多外来人口;3,深圳拥有4.2亿平米违法建筑,可以容纳2000万人口,这让高房价对深圳的城市竞争力的杀伤力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