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四圣谛


 

一、四圣谛

(一)四谛概说

四谛,即“苦(duhkha)、集(samudaya)、灭(nirodha)、道(marga)”,又称四真谛、四圣谛。

有人认为,四谛是释尊一代时教的基本教法。

也有人认为,释尊在三更时觉悟的内容是四谛。

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四谛是释尊对五比丘说法(初转法轮)时所说的一个内容。

 

·释尊说四谛的目的何在?

释尊成道后,首先想到的说法对象,是以前自己曾师事的阿邏罗仙人与郁陀迦仙人,认为他们二人已达很高的禅定境界,获得殊胜的大智慧,所以可能会理解自己的说法。但不幸的是,这两位二仙人那时已经去世。

于是,释尊又想到了其次适合的人,就是曾在六年苦行实修期间,随从、服侍自己而亦具有殊胜智慧的五位比丘。而这五位比丘,此时已经远迁到修行者们聚集的鹿野苑,继续自己的修行。

释尊便前往鹿野苑(Sārnāth,现今波罗奈城Benares附近)初转法轮,为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说法,其中宣讲了四圣谛、八正道等内容。这是释尊成道以来首次系统完整、不受干扰地演说他的思想,非常成功!五位比丘被其思想所折服,并各有所证悟,于是出家成为五比丘僧——释尊最初的弟子。

但是,这个说服过程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根据佛经中描述,五位比丘远远见到释尊向他们走来时,曾相约谁都不去理睬释尊,因为他们认定释尊放弃苦行是一种堕落,是修行者的叛逆

在五位比丘看来,放弃苦行即意味着放弃真理。而当时的印度修行界也普遍将“苦行”看做是唯一共用的解脱法则。

据说五比丘互相约定,即使乔达摩(释尊之姓)来到,也不可站起来迎接他,想坐的就随意坐着。然而当释尊走近时,五比丘却被释尊的威力慑服,不由得纷纷站起来,有人去准备洗脚水,有人去接受其钵衣,有人去欢迎问侯,有人去准备坐位。但五比丘仍然称呼释尊为“友!乔达摩”,用的是对友人、同辈的称呼。

尽管释尊提醒五比丘:如今自己已经开悟成为佛陀,称呼如来不可用对友人、同辈的称呼。但是,五比丘还是不相信释尊已成为佛陀。(见《原始佛教的特质·四谛说》,水野弘光著,如实译)

因此,释尊对五比丘初转法轮既然从四圣谛开始,首先要以此说明他为什么放弃苦行。

也就是说,释尊从四圣谛开始说法,是为了说服五位比丘,消除他们对释尊放弃苦行的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