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中道


 

一、禅定的中道

毗那达西法师在《佛陀的古道》中指出,释尊第一次说法提到八正道时,称之为中道。认为中道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也就是说,中道是针对苦行而提出的。

但是,通过仔细研究释尊的证道过程,我们发现,八正道如果称之为“中道”的话,那么首先应该是“禅定的中道”,即“止杂念”与“起正念”的中道,是“止”与“观”的辩证法,或称为“止观法门”。

因此,我们下面先来讨论禅定的中道,然后再讨论针对苦行的中道。

 

(一)禅定之法

正定,就是正确的禅定。

什么是正确的禅定?

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禅定方法的由来。

“禅”起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之状态。

“禅”字是根据印度俗语 Shtdhyana 的最后一个母音脱落变化而成为 Jhnan(即“禅那”)。

“禅那”,又名“三昧”,是梵语“三摩地”,或“三摩提”的讹音。

1、“禅”本意为“静虑”,主要是在制止一个人思虑的散乱

2、“禅”译义为“”,是把散乱的心念,集中于一处之意

3、“禅”引申为“思维修”、“定慧均等”等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的过程

 

早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印度修行界即有以“生天”为坐禅目的之思想,很多人在山林、圹野里,专修“禅定”。

《方广大庄严经》卷七中记载:“有仙名阿罗逻与二百弟子俱,常为弟子说无所有处定。”

还有:“王舍城边,有一仙人摩罗之子,名乌特迦,与七百弟子俱,常说非想非非想定。”

于是,佛陀出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向阿罗逻等人请教。

据《普曜经》卷五说,当时阿罗逻等人修禅定,都是无师自悟的,可见无论谁去修禅定,只要保持心念不散乱,把意志集中于一处,就可以得到,没有任何神秘可言。近代葛兆光在《禅宗与中国文化》中考证说,在古代印度的《奥义书》(Upanisad)中,就记载了许多静坐的方法。

而到了释尊的时候,才展开以“不落苦乐两边,以达中道涅槃”为目的之禅。印度佛教的禅观思想逐渐发达,并产生大量的禅经。

禅定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戒、定、慧)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

 

(二)专思之道
·禅定的两层含义

从禅定法的由来,我们看到,禅定概念本身具有两层含义:

1“定”是“集心”、“专心”的一种训练方法。“定”也好,“静虑”也好,目的就是制止心念的散乱,排除杂念对思维的干扰,使心念集中一处

2“禅”是在“定”的状态下的一种思考,又称为“禅思”。

由此可见,禅定不但是一种“定”(所谓的“一心不乱”),而且是一种“思”,是一种在“定”中的“思”,是一种心不散乱的、集中心念的、专心致志的“思” 禅定最终目的是“思而开慧”

也可以说,“定”只是一种条件、一种可以进行良好思维的状态,“思”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这样看来,修禅定的本质,就不是仅仅追求“心无杂念”、“一心不乱”了。

 

·定的目的是“制心一处”

通过上述探讨,我们看到:

1“定”的目的是“摄心”制止心念的散乱),而并不是要消灭一切念头

2“定”并不是要排除思维。定中正思维、集心而思的“专思”,才是禅定的根本目的。

因此可以说,禅定实际上是一种“专思之道”。

很多人在初练打坐、禅定时,发觉自己念头总是不断,“妄念纷飞”,念头总是“随境跑”,最后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老师说要消除妄念,不起心动念,可念头总是消除不尽。

其实,不起心动念,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况且禅定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思”。

定的正确要领应该是:消除杂念(而不是所有的念头),做到心无杂念、一心不乱、念起不随,这样才能制心一处。这就是释尊所说的“住心一处,无事不办”。

所谓不起心动念,其实是不起心动“杂念”。有一种法门,是“以妄制妄”、“以一念代万念”,其目的也是为了消除杂念,最后以“正念”代替妄念和杂念,而不是要消灭一切念头。

有些大德、学者甚至认为,定力太深,反而不易开悟。(后面我们还会讨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