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无字真经


 

(一)语言文字的局限性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佛理的小说,

唐僧师徒辛辛苦苦,最后取到的是一部“无字真经”!

 

据说佛祖传法四十九年,最后却说自己“一字未说”,或称“不可说”。

为什么“不可说”?

因为佛祖有两个发现,一是语言文字有局限性,一是“我执”(傲慢与偏见)。

佛祖的思想是宇宙的真理,可是很难跟世人说清楚。

因为这些真理,太违背我们的常识

这种状况,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也没有丝毫改变。

 

中国佛教的六祖,更是发扬了这种思想,发展出禅宗。

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就是考虑到语言文字的局限性。

其实早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故事,涉及禅宗的起源。

那就是摩诃迦叶“拈花一笑”,得佛祖真传的故事。

佛祖所说法,在场唯有摩诃迦叶拈花一笑,心领神会佛祖所传真谛。

但是这种抛开语言文字的“心法”,包括禅宗,最后都变成了玄学。

所以禅宗的 公案(辩论题)很多,不是靠说明白,而是靠自己去悟明白。

当没有高明的师父指点时,往往就成了“无头案”。

——这样,连基本的思想沟通和交流都成了问题。

中国的、东方的思想探讨方式,最后都有了“尽在无言中”的风格。

因此,有必要从科学角度、真理角度,对佛祖的、佛教的思想予以明确、界定、区分和研究。

 

佛教≠佛法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可以有它的教义和传承,

即便它不完全符合科学,我们还是要对佛教予以应有的尊重。

同时,我们也可以对佛祖的思想、佛教的思想,进行科学研究。

同样,我们也应该如此地去尊重道家,乃至其它宗教。

所以,很多人说我信佛、信道,我觉得都不准确。

 

我们现在看到的佛教,其实是中国佛教。而在发源地印度,佛教早已灭亡了。

从历史角度看,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前,就已发生了历次改变。

现在留传下来的大藏经,是公认的佛经正宗。

可是这也是佛祖的弟子们,将佛祖的言论结集而成的。

其中的《阿含经》,特别是《杂阿含经》,仍保留比较多佛祖言论的原貌。

 

佛祖创立佛教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传播他的思想。

但正如佛祖所预料的,想拷贝不走样,确实很难。

以至于他先知先觉地预见到,最终会走到“末法时代”。

是啊,现在大家在说的,其实都是对佛祖思想的理解而已!

传承和发展,本来就是一对矛盾。

传承主要是拷贝功能,发展是为了更加接近真理,或者优化途径。

然而,发展不但会使得“拷贝走样”,而且也可能离真理更远。

 

释迦牟尼声称自己得到“正等正觉”,

什么是“正等正觉”?到底佛祖悟到了什么?

其实没人说得清!

尽管“不可说”,佛祖却又“不得不说”!

语言文字虽然有局限性,但还是可以“妙用”。

这也是佛陀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