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环境杂志《环境国际》上发表研究报告称,该课题组在上海地区的儿童尿样中测定出含有21种抗生素,包括5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4种磺胺类抗生素和3种氯霉素类抗生素。其中79.6%的学龄儿童尿液中检出上述21种抗生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有专家表示,上述21种抗生素中,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患儿较为常用,四环素、磺胺类及喹诺酮类在患儿中极少使用,而氯霉素在患儿中几乎不用。那么,这些抗生素究竟是如何“添加”到孩子体内的?抗生素积蓄在体内对儿童身体会有哪些潜在影响?笔者综合复旦大学课题研究报告、《活着要懂添加剂》一书,以及新华网、健康时报网的相关内容来为你揭秘。
抗生素“添加”到儿童体内的途径
一部分抗生素是因为患儿生病直接使用抗生素。当然,其中也包括滥用抗生素而导致无辜“被添加”的。
另一部分抗生素则来自食品或环境,通过饮食进入儿童体内。这些抗生素中也包括兽用抗生素。
早在2013年就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抗生素使用一年达16.2万吨,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其中52%为兽用,48%为人用,并有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
研究人员认为,兽用抗生素的环境来源,主要通过污染水及食物进入人体。
一些养殖户为了提高畜禽水产品的抗病力滥用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在养殖期间就可能被释放到环境中,污染土壤、水等。另一方面,畜禽水产品本身也可能有没代谢干净的抗生素残留。儿童吃了这种产品也使得抗生素随之“添加”到其体内。
复旦大学研究人员表示,兽用抗生素主要通过水和食物进入人体。食物有两种,一种是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畜禽肉,孩子吃了这种肉类也使得抗生素随之进入到孩子体内。另一个是兽用的抗生素排出后,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种植在受污染土壤上面以及被受污染的水灌溉的农作物,也就成了孩子体内兽用抗生素的重要来源。
研究认为,医用抗生素使用实质上是短期高剂量暴露,而来自食品或环境中的抗生素暴露是长期低剂量暴露。
抗生素积蓄在体内,对儿童健康可能带来哪些潜在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儿童特别是婴儿由于其生理结构和功能发育的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环境中抗生素的不良影响。
可能影响发育。滥用抗生素可能会损害儿童的身体器官,还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体内长期积累抗生素,对肾脏、肝脏都会有一定影响,更容易出现慢性病。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影响儿童软骨发育;四环素类抗生素,会影响儿童骨骼、牙齿生长。
增加过敏反应。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儿童对药物的过敏反应,造成菌群失调,反而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出现慢性炎症等疾病,引发二重感染,以及湿疹、哮喘等疾病的发生,以及胃部不适、腹泻等。
产生耐药。滥用抗生素会导致儿童体内的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原有的抗生素失效。抗生素的长期刺激会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并遗传给下一代,甚至产生“超级细菌”。
可能“催肥”孩子。复旦大学研究课题组发现,兽用抗生素或主要用于动物的抗生素暴露,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有明显的联系。但未观察到与那些主要用于人群的医用抗生素有显著性关联。
动物源性食品中检出抗生素残留并不一定就意味不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认为只要动物源性食品中检出抗生素残留,就是不安全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抗生素残留量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即超过规定的安全限量,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及欧美发达国家根据抗生素的种类、使用目的等制定了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安全限量标准,即最高残留限量(MRL)。这个安全限量是假设人一生中每天都摄入这个量也不引起任何危害。
农业部参照国际标准和欧美标准,也制定发布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标准规定了四种情况:凡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按质量标准、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用于食品动物,不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需要制定最高残留限量的、不得检出兽药残留的,以及农业部明文规定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的兽药(详情参阅农业部2002年235号公告)。
因此,只要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量低于规定的安全限量标准,该产品就被视为安全,可以放心食用。(甄德)
俞惠星,著名食品专家,《活着要懂添加剂》作者,曾执掌浙江省金华火腿公司。主持《活着要懂添加剂》讲座有趣有料,让你“上午听懂、下午能用”。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153 8113 0960。可关注微信号:“活着要懂添加剂”。
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