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翼城南常村


 

古洞春色

 

 

 

 

风光不再的涌泉洞圣境

——山西翼城县南常村陨落的胜景拾遗

安希孟

道家道藏里有洞真、洞玄、洞神三部。道教庙宇供奉的三清分别叫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真,归真。玄,玄妙。神,神奇(神仙)道教“洞”也与“窍”有关,窍门也。道家有36宝洞,72福地之说。《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洞穴的概念属于道教。洞,道家概念:如水簾洞,吕洞宾,涌泉洞,庐山仙人洞。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朝阳洞,仍保存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遗风。此外还有仙洞山,福建永春县蓬壶镇,是泉州道教名山。临汾城西姑射仙洞。姑射山,属于吕梁山脉,相传为尧夫人鹿仙女诞生地。茅仙洞,安徽省凤台县三峰山东峰下。

道教的洞穴信仰体现了人类复归其母的心理。此逆宇宙之时序而成仙,返回与母体为一的原初状态,乃道教一以贯之的理想。回归自然母体,是某些古老文明的悠久传承。寻求重返与母体合一,是道教理想的本质。道教的壶、葫芦、洞天、丹炉及其寻觅的“宝地”,和道教建筑,都与母体的象征性符号有关。

中国建筑自古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易•系辞下传》)。穴居是中国古老的建筑渊源。至今,陕豫晋的窑洞,仍是穴居的延续。山中洞室因而就是道教建筑的典型形式,依傍山水、与环境浑然一体,就是穴居野处的道教建筑。

我小时住窑洞,知道洞悉、洞观、洞察、洞见的况味。这有些儿柏拉图的洞穴理念,就是与世隔绝、管窥蠡测、一孔之见,对天下大事茫然失据。在《理想国》里,柏拉图拿洞穴比喻没有教养的愚陋。与此相似,培根的洞穴假像认为:由于偏见,就形成僵化思维模式。洞穴假像就属于独特个性假像。山中方七日,世间已千年,当然是批评守旧僵化封闭不食人间烟火。我自幼住窑洞,叫厦窑”——前半截是瓦屋,后半截是窑孔。山顶洞人桃花源里,不知有汉何论亚欧。

我的故乡南常村东南半里许,有一处陨落的文明遗迹,俗称洞子沟,其雅称涌泉洞与江西涌泉洞同名。洞,就是洞察,看透真、玄、神三部。洞子沟,翼城方言叫“tong子沟,以为主干的字,念,如筒、铜、桐、峒。古人先学会发轻浊音后发重浊音。山西洪洞念“洪tong”,不是“洪dong”。此处曾经涌泉汩汩。涌泉,水势浩淼也。不过喷涌的泉水后来干涸枯竭,只留一眼深井供南门外东疙瘩村民饮用。

相传昔日这里房舍俨然,屋瓦鳞次栉比,砖卷窑洞依地势分排矗立。按古籍记载,这里似曾风光旖旎。道教宫观喜建立在远离闹市的岩穴之地,脱离滚滚红尘,一尘不染,超凡脱俗,过着隐居游仙生活。仙人道姑、仙界洞府、灵山圣境的概念,为自然崇拜(没有进入社会文化思想历史领域)道教所有。仙山琼阁,玉宇琼楼,采阴补阳,饮风餐露,长生不老,留发蓄须,仙风道骨,此等理念,属于道教。

古洞春色距离南常村东门外300处。涌泉洞道观庭院建筑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78,南北宽22,占地1716平方米。洞院北侧和西侧,有依土崖开凿的窑洞,高三层,层层接壤,洞洞连属,洞深径曲,入者即迷。洞内塑有彩绘形像,洞壁有人物壁画,镌刻工丽。院内有一株梧桐树,高三四丈,围五六尺,皮青叶绿,桐冠蔽日,周围绿草如茵,香气馥郁。洞院有一眼深井,此即所谓涌泉也。旧时泉水汩汩,水质甘甜清冽。洞子东侧的土窑洞内有一深洞,传说洞中有巨蟒,无人敢进入。

涌泉洞南墙外为沟壑,沟南岸村东南土崖上有一泥土砌成的“文峰塔”,俯瞰村落,有祥光瑞气东来之感。此塔与涌泉道教建筑群落隔岸相望遥相呼应。此塔傲然凌空,俯视平畴,像一支笔锋,直插九皋,象征南常村文运昌盛,故名文峰。山西各地,名曰“文峰塔”者,伙矣。《翼城县志》载有村人常居仁诗赞:“直立城隅射九皋,文光万丈舞旌旄。灵垂千里俗风美,秀毓一方人物高。顶接青云含玉管,座生紫气绕银绦。居民瞻仰皆垮羡,始信池中有凤毛

涌泉洞地势错落有致,环境清雅幽静,建筑严谨工整。民国十八年(1929年)评定为翼城县新八景之一。与翼城其它地方的轩柏长青石蛙吐柏凌霄一楼天镜悬空仙洞蓬占林尔献珠珠帘倒春齐名(合称翼城八景)。

此洞始创年代不详,唯明成化17年(1481年)有重修碑记。村民王崇林家有重修洞子沟青石碑一幢,额篆殿阁诏固勒碑刻铭,首题为修理本洞前崖并前院南殿后院两阁碑记。据此可见本洞创建年代之久远。据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载:“涌泉洞:在南常村东门外,以洞有泉故名。依崖构屋,高凡三层,细径曲折,入者辄迷。洞下为沟,沟南为岸,嚣尘不到,养静最宜。洞东土屋内有窟,斜下数尺,即可平行,但不知深若干,俗传其中有蟒。现保存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照片(如图)。现涌泉洞仍有几孔残破旧窟,墙壁上绘画漫漶不清,但尚残留颜色。院内有一井,即涌泉,上世纪中期仍供村民吃水,后用石条盖住。现涌泉洞遗址已复为耕地。

南常村清代例贡常居仁先生作诗《古洞春色》描写涌泉洞景观:

涌泉古洞景多佳,芳色经春乱放花。

无事老僧依石枕,有情好鸟噪窗纱。

幽深疑达桃园路,香满洵登月殿槎。

不是神仙养静处,缘何两岸落飞霞。

我幼时这儿尚有几眼砖石垒砌的窑洞。洞内有残留的宗教壁画,应该是道教内容,内容多为诸神仙游飞天,无佛教泥塑木雕。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画影图形,描摹生活,以记事表情,是为最早的壁画。壁画曾广泛应用于宫观、石窟。我国至今仍大量保存佛教和道教壁画遗迹。也有人说吾村涌泉洞与佛窟有关。事实上,国人儒佛道三教混杂,道教杂染佛教。

相传这里一度道人居多,更兼泉水流瀑甘甜沛丰。亦相传这里桐树粗壮,荫翳蔽日。传说抗战时这里有通往二曲的地道,每隔一段,即有一眼井,不熟悉地形的外人若贸然进入,会堕入陷阱。至若传说洞中巨蟒,似乎可信。蟒蛇是恒温动物,冬眠,多深居。蟒蛇常栖息在水源丰富,植被茂密的温热环境,以鸟类、鼠类、小野兽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可见涌泉洞有丰富水草植被。涌泉洞后来被废弃,无人值守,空置失修,其西侧是雨水冲击的险壑深涧,荒草萋萋。偶有牧人驱赶羊群放牧。

道教发源于清静之地。故乡南常村涌泉洞地处郊野,远离市井,适合修炼。宗教实质上不是与现实社会协调,不是回归尘世。洞子沟的传说,是南常村失落的古代文明。常言说,仙风道貌。道教是出世宗教,标榜不食人间烟火,如堕五里雾中。洞子沟,以其沟里多洞府故名。可以想见,这里曾灵气氤氲,殿宇巍然,实为灵泉圣境。

除了将宇宙整体分成三十六层天以及无尽宇宙空间之外,道家还详细描述了和地球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洞天福地。石室、洞窟,乃修道之士的基本居留场所。洞者,神仙洞府之谓也,非谓洞穴窠臼。此乃仙界、仙境。“洞”天福地的道教仙境,多依托名山,或兼有山水。此乃众仙所居。洞府,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沈约《善馆碑》:或藏形洞府,或栖志灵岳。道教追求此岸世界长生不老,不追求来生,佛教讲究转世轮回,基督教企愿天国来世永生。

苏轼《过木枥观》:洞府烟霞远,人间爪发枯。洞天,意思是洞中别有天地。“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洞天就是地上的仙山。“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是上天委派群仙治理之所。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南常吾村洞子沟的原理就是直达天界:正巧传说洞子沟有蜿蜒地洞通往二曲虚无飘渺的山间。

道教洞天福地理论与史前先民的山居野处习性相关,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道教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石室、砖卷窑洞、壁画、洞窟,是道士祈愿升天的场所。道家以环环相套的圈层宇宙构成论解释天地人物。《正统道藏》解释洞天概念云: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广义的洞天包括天空(天无)、山洞(山无)、洞房(头空)。有中存无、无中生有、大中有小、小亦含大。

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我们队的村民常到这儿打井水。窑洞内有石磨,可以磨豆子。据说用这里井水磨豆子,一斤豆子可做出二斤豆腐——比别处多。每年腊月底,殷实之家来此做豆腐。豆渣可以喂猪,人也可以吃炒豆渣——葱花炒豆腐渣,香气扑鼻,只是难以下咽。也有人到这里磨面。1960年,河南难民寓居于此。原来夜晚感觉恐怖的地方,顿时热闹起来,有了人气,森森鬼气一扫而光。墙砖被百姓拆卸垒猪圈,至今荡然无存。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开始被烟熏火燎。墙皮剥落。不过后来别的居民便很少光顾这里——因为不再是无主之地。

 

安希孟 山西大学哲学系退休老头子 2016年4月23

 

安希孟 1945年生于山西翼城。北师大外语系1970年毕业,南京大学1982年毕业哲学硕士。山西大学哲学系 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