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北京文化走出去
——北京社科院第41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观点综述
2016年4月20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41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在院六层会议室举行,主题是:“一带一路与北京文化走出去”。本次沙龙由北京社科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举办,市情中心田蕾博士主讲,市情中心副主任陆小成主持。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社科院市情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作为学术顾问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和指导。本次沙龙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北京市社科院市情中心田蕾博士首先从“一带一路”的核心目标与文化所承担的使命出发,介绍了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渠道和发展现状,随后重点分析了北京文化“走出去”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与机遇,发展现状与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当前“一带一路”五大合作重点中,贸易畅通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围绕这一目标,文化要率先发挥先导作用,通过文化“走出去”先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增强互信加深了解,夯实“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共识基础。从国内发展环境看,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地自贸区相继挂牌,而且与“一带一路”战略联系紧密,享受双重政策利好,这对北京对外文化贸易方面形成较大发展压力,竞争形势较为严峻。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汇聚了丰富外事资源、企业资源与国际化经验,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有效发挥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优势,从而更好的服务中央大局、衔接国家战略、加快自身发展,推动首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北京文化对外贸易规模较大且发展迅速,贸易结构呈现出高级化特征,以核心文化服务为主体。对外交流方面,除了配合政治高访开展的交流以外,友好城市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渠道。但是总体上还存在核心文化领域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缺乏国际性大型品牌文化企业、国外市场渠道资源与平台、对外文化交流模式亟待创新等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北京需要构建高层文化互访、民间文化交流多层次交往体系。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同沿线城市的全方位、多领域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探索多种国际文化贸易模式,开创北京文化“走出去”的新格局。建立并拓宽新的文化贸易渠道,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为北京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契机,此项研究很有意义。结合前期市情中心承担的文化类相关课题,大家坚持在文化领域挖深井,有助于形成可持续性的研究方向。文化贸易、文化投资、文化交流、文化宣传是文化走出去的四个维度,建议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这四个方面的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洪振挺博士认为,文化走出去有硬实力通道和软实力通道,前者如文化贸易投资,后者是理念理论输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质是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和国际话语权的建立。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向西方学习先进经验和理论,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而立足于世界,文化走出去也只是表现在硬实力通道。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文化市场相对欠发达,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大。现阶段我国文化走出去应该更多侧重于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论构建和文化交流宣传上,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作为文化理念传播的载体。
北京市社科院市情中心何仁伟博士认为,北京文化走出去首先要界定好“北京文化”或者“首都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与其他地方文化区分开来,并建议在此基础上,选取具体的领域切入,有助于做出突破性、创新性研究。
北京市社科院市情中心副主任陆小成认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宏观层面,一带一路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开放思维和走向世界的战略思考,也是中国应对各种挑战寻求新经济增长点的谋篇布局。从中观层面看,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实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一带一路战略。北京是中国首都,北京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在全球和全国两个层面上发挥北京首都文化发展的示范效应,如何彰显北京首都文化特质和品牌竞争力,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从微观层面看,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关乎每个企业、每个个体的长远发展利益。只有开放发展、走向国际、获得国际话语权才能共享全球文化成果,才能获得更长远、更持续的发展。
(市情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