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福州晚报A14版头条《国内新发现嚴復一批重要手稿》(记者刘琳、翁宇民)详细报道了《嚴復全集》主编之一方宝川在“严复翰墨馆”举行“船政150周年专家座谈会”上的“特意报告”:
方宝川宣称,经过他多方“联络,寻找”,“终于在今年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严复三部未竟译作的残稿”,“还发现了约9种严批校本和一部分英文日记。”
这个惊人的“新发现”,自然“引起海内外众多媒体报道。新华社、中新社向全球发了新闻通稿”,“近50家海内外媒体做了充分报道。”
可是十分遗憾,“著名文史专家”方宝川“特意报告”的是假新闻,他的“寻找”和“发现”是欺骗社会的“学术谎言”。方宝川利用“嚴復翰墨馆”和“专家座谈会”的平台,向全球发布“新闻”,是欺世盗名,也为开设“严复翰墨馆”的“艺术品投资公司”做足了广告。
早在二十三年前1993年“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已经交流过有关信息:严复三部未竟译作的残稿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严复的手批本和严复手校《国富论》首二部,等等。此等信息在93年与会者中可谓尽人皆知。1994年,南京大学皮后锋在华师大图书馆查阅了英文原版《国富论》手批本和严复手校《原富》首二部,后来还托人查阅华师大馆存的严复手批《世说新语》等手稿。皮后锋在《嚴復大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嚴復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等专著中,对上述有关内容做了评述,并交待了稿本收藏情况。
问题不在于“专家”的“新发现”其实早就尽人皆知,糟糕的是“近50家海内外媒体做了充分报道”,使得这个惊人的“新发现”迅速传播,世人皆知,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国际玩笑,使得参加“纪念船政150周年”的专家们蒙羞、并把主办者置于难堪的地位。
被誉为“专家圆桌论坛”的“专家座谈会”,是整个纪念活动的“启动”,福州晚报连续三天做了专版、长篇报道。从中可以看到某“专家”和主办方之一的福州晚报记者,对整个纪念活动有相当的操控力。真希望他们真心把好事办好,希望他们谨慎、自重。
“福建船政文化”是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提出的。老同志郑重担任福建船舶工业公司董事长,创建“马尾造船厂厂史馆”(马尾厂宣传科林樱尧负责),创立“福建造船工程学会”、“福建船政学堂校友会”、“福建严复学术研究会”(均由郑重担任会长),出版《福建船政史稿》(林庆元编著),举办福建船政120年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参与上海江南造船厂有关大型活动(郑重在五十年代中担任江南造船厂厂长、党委书记),推动恢复“福建船政学校”的校名,联络台湾、海外船政校友,等等。郑重最早提出:“研究船政文化”“继承、发扬船政精神”,“嚴復是船政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在郑重董事长主持的船舶工业公司会议厅正面悬挂的大幅字幕,就是左宗棠在1866年为强固东南海防、创办福建船政的《奏折》。九十年代,为配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弘扬船政文化精神,郑重会长组织嚴復研究会秘书组撰文《福州城市精神——船政文化精神》送福州市委宣传部(林爱枝当时任部长)。该文要点:
1、福州有丰富的船政文化遗产。从古代造船航海,到近、现代船政建设,重要史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福州地区有大量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以及与环境景色结合具有突出价值的船政文化区域,亟待加强保护、发掘、研究、利用。
2、概括船政文化精神主要内容:(1)科学求是精神。“求是堂艺局”。近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现代教育之先驱,为中国现代机械工业之发源。 (2)开放改革精神。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聘请、信任并严格管理外籍教师。改革船政厂、学、军管理体制。(3)爱国精神。爱国图强,强固海疆,建设现代海军。 “深知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各怀奋发努力,期于穷求洋人奥秘,冀备国家将来驱策,……蔚成大器,共济时艰。”(吴赞成《奏折》)(4)求知、求真和创新精神。“新知无尽,真理无穷”。沈葆桢:船政衙门对联。学堂《章程》等。(以上观点被台湾学者黄克武全盘接受)。
3、建议把“船政精神”作为“福州城市精神”的主要内容,加以传承和发扬。
“嚴復是船政文化最杰出的代表”。1992年福州嚴復研究会正式成立,身兼船政学堂校友会、嚴復研究会会长的郑重同志,把嚴復研究与船政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嚴復研究的深入提高,带动船政文化研究的开展。在郑重会长直接领导下的工作成果主要有:
1、策划、组织、参与有关纪念会、研讨会,出版论文集。
(1)举办“93年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习近平作序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说“严复是福建的瑰宝”。冰心说:“严复是我父亲的老师,是我敬仰的人。”为大会题名,祝贺大会召开。福州市委宣传部长林爱枝说:“严复是北大首任校长,严复在任时间不长,北大就得到英国教育会议和伦敦大学的承认,北大在国际的学术地位提高了,福建校友引以为荣,在严复的家乡福州,一定要保证把国际研讨会开好。”这是中国也是国际的首届严复学术研讨会。
(2)1994年,举办《福建省纪念嚴復诞辰14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出版纪念专刊。
(3)1997年举办“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习近平题词:“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
(4)祝贺船政研究会成立,参加船政学术研讨会。
(5)1998年5月,参加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举行树立北大首任校长严复铜像典礼。
(6)2001年召开《福建省纪念严复逝世8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科学与爱国》(习近平主编、作序言)
(7)2004年举办《福建省纪念严复诞辰1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黄瑞霖主编)
(8)2014年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举办“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嚴復诞辰160周年,留学皇家海军学院毕业135周年),举办“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展览,出版展版册页。
2、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1993年以来,多次向福州市政府提出建议,要求把嚴復故居定为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严孝潜(天津),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提案:建立郎官巷嚴復故居纪念馆。如此经过六年,福州市政府终于买下郎官巷嚴復故居,归福州市文物局保护管理。2000年上海大唐美术公司李玉堂总经理出资修复故居,2002年建成嚴復故居纪念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
1994年申报阳岐严复故居纪念馆,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每年清明组织祭扫严复墓;多次组织“嚴復故乡行”、“寻找嚴復足迹”旅游参观活动。
(2)在大、中学校举办讲座;“海西文化讲坛”电视讲座(福建教育电视台滚动播出),
(3)录制播出电视专题片《严复故乡行》(片名题字:赵学敏),《寻找嚴復的足迹》(片名题字:袁启彤,解说:邓英三),《跨世纪回眸——北大首任校长严复》,《启蒙先驱:严复》(制片:林爱枝)。
(4)嚴復艺术形象的创作
塑像:
1993年设计制作第一尊严复座像(复制十多尊),其一由嚴復研究会祝文善副会长(福建新闻访台团)赴台赠送严倬云丶辜振甫先生。
1996年设计制作大型塑像《严复宣讲西学》(严倬云题名),树立于福州苍霞洲天演公园(彭冲题名)。该塑像曾作为福州名片宣传画的主背景。
1998年5月,树立《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几道先生》铜像(严倬云题名,李维泗作品;复制件收藏在福建省博物馆)
2014年11月13日,陈端坤在英国“嚴復: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近20年严复艺术形象塑造的回顾》,提出在马尾船政衙门和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同时建立嚴復等六位船政留学生铜像的设计。
其他各种文艺形式:
创作、播出广播剧《嚴復》(编剧:郭权)。闽剧《天演祭》(编剧:陈同林)。电视剧本《嚴復》(编剧陈端坤、姚林斌)。创作、演出话剧《严复》(顾问:陈端坤;编剧:马文正;山东省话剧院演出,2013年5月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10月全国第十届艺术节演出)。创作话剧《救亡决论》(编剧:陈端坤)。创作歌曲《天演之歌》《严复颂》等。
2003年4月,郑重会长主持召开长篇历史电视剧《严复》剧本讨论会。11月16日黄瑞霖副书记主持“纪念嚴復一百五十周年诞辰”省委专题工作会议决定,摄制电视剧《嚴復》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项文化工程,由省政协文史委林爱枝主任负责实施。2005年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电视剧本《嚴復(上卷)·挂帆沧海》。2006年成立福建幾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林爱枝,总经理:梁振榕),聘请导演丁荫楠,开始《嚴復》电视剧筹拍工作。同时开始筹拍系列传记电视纪录片《船政英杰》,以《启蒙先驱:嚴復》为第一部。
以上成果仅择其要者,本来也是不值一提的。他们明知嚴復研究会是民间学术团体,没有资金来源,没有名誉地位,没有学术研究基金,没有一分钱稿费,与评职提薪无关,甚至还要经常“自带干粮”甚至“自掏腰包”去“克己奉公”,而且“做好了跟你没份,打破了要你赔”。可是郑重会长领导下的嚴復研究会,为什么能够团结这些专家学者,心甘情愿地去干活?他们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传承和发扬福建特有的船政文化,为了挖掘船政文化培育出来的嚴復文化思想宝藏,让严复思想、船政文化精神被世人所珍重,得到传承、发扬,从而对改革开放的现实有所裨益。
但是,《嚴復全集》的主编方宝川等人是不在内的,他们不是嚴復研究会的会员。本来,嚴復研究会在九十年代末曾提出编辑出版《嚴復全集》的计划,1998年台湾辜公亮基金会出版了《嚴復合集》,我们的出版计划暂且搁置。2004年福建师大嚴復研究所积极筹建《嚴復全集》编委会。方宝川等得此信息,利用职权,自封为主编,另组编委会。于是在福建师大内出现两个“编委会”,演出一场争夺主编《嚴復全集》的闹剧。结果,自然是有职有权的一方得胜,拉上“福建教育出版社”,抢先出版,名利双收了。
因此“福建教育出版社”总要利用一切机会为他们的《嚴復全集》做广告。此次《福州晚报》又是绝好的免费广告,连带令“方宝川感到分外亲切”的“艺术品投资公司”的“嚴復翰墨馆”,也一并叨了光。
也因此,“教育出版社”还要利用他的媒体,在大打《嚴復全集》广告的同时,大胆评论嚴復了。请看:
2015年4月2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福州严复故居并赞誉严复,要求“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嚴復”,向我们传递出的深层的讯息,令人感奋,浮想联翩。可是总理的话音未落,就在福州城里冠名“教育出版社”的“媒体”,发出“专家”针锋相对的奇谈怪论——《总理赞誉的严复,也是矛盾的严复》。此文开篇引出李克强总理4月24日的全部讲话,紧接着引胡适“凡论一人”说,要“爱而知其恶”,要为我们揭发严复“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要为我们“拨开历史”,还原一个“矛盾的双面的严复”!
我们不敢说这位“专家”是否在有意挑衅习、李新政,但至少可以肯定他只是个“砖家”,可以肯定他是为了个人或某个利益小团体的名利,故意唱唱反调,耸人听闻。
一时间,好些奇文怪论遥相呼应:什么“启蒙者的‘蒙启’更需要反思”啦,什么“生性懒散且久染鸦片瘾的严复”“用误译坑害历史进程”“荼毒中国知识界垂20年”啦,云云。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在发“高论”,以至于对嚴復人身攻击的地步!
在这样的“专家”话语霸权环境中,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的什么?
学术争议是难免的,正常的,但是学术造假、学术腐败是不能容忍的。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总是存在着为私还是为公,为个人名利或小集团甚至狭隘民族主义的利益,还是为历史文明发扬、社会进步的发展的根本分野。以“学术文化”来混淆视听、干预政事、干扰中央领导的指示,则是祸国殃民!“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我们应当学习嚴復以自由的气度、现代文明的理念,来对待历史,对待学术文化交流。
严复思想、船政文化是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需要很多专家、民间研究者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参与发掘、研发、传扬。我们将一如既往努力着。有关领导应该关心、指导、扶持他们。习书记已经给福建的领导同志作出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