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对不住科斯和诺斯
2016年5月31日一二节,8307教室。
今天是第一课堂第七小组介绍新制度经济学。对这部分内容,我是有所期待的。在我看来,现代经济学流派中,真正还在追求经济学的客观性和解释力的,就只有新制度经济学了。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形式化和“套套逻辑”而言,新制度经济学这样的“真实世界经济学”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经济学。整个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都建立在科斯的“交易费用”概念基础之上。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应该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从交易费用出发,进一步讨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这是一个很顺畅的逻辑;或者以代表人物为主线来搭建框架,或者按照理论的发展线索来组织材料。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的那些经济思想,都建立在案例研究基础之上,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讲。通过案例或者故事将那些理论衔接起来,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既是丰富的又是深刻的,既是严谨的又是有趣的;好好准备,讲解起来很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在此之前,我与第七小组多次讨论过内容和结构。小组大作业是开学之初就布置了的。我的要求是先看教材,了解学派核心内容;然后看原著,了解相关理论的阐述和含义;然后查找网络材料,丰富讲述内容;第二步,制作提纲,编写讲义;第三步,制作课件;第四步,试讲;第五步,正式演示。应该是在四月份的时候,他们在课间找过我,我跟他们讨论了大致的内容和结构,给他们推荐过一些参考书籍。他们第一次给我发讲义,是在五月七日。内容倒是丰富,但某些重要的东西没有涉及,而且条理也不是很好。我的回复中,提出进一步整理和完善材料的要求。再过一个星期,他们再次发来新的讲义。这个讲义的内容又实在太多太多,涉及到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方面面。这样全面的内容,可以作为一门课程讲半个学期了。在我回复中,给他们列出一个制作课件的提纲。说实在话,他们提供的材料,内容实在太多,我没有看得很仔细。里面可能有些问题,我没有注意到。五月二十日,他们第一次发PPT给我。果然有大问题——他们居然将新制度经济学的特点理解为形式化和模型化。岂有此理,荒谬绝伦。如果新制度经济学的特点就在于模型化和形式化,其革命意义就荡然无存。就方法来讲,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虽有继承,但更有革命。恰恰是在形式化问题上,新制度经济学强烈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科斯将新古典经济学叫做“黑板上的经济学”,张五常将主流经济学叫做“套套逻辑”,正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形式主义的批判。将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理解为形式化和模型化已经够错误的了,在他们的课件中,还几次提到过这一特点,并将新制度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也理解为形式化和模型化。后来在课间我问他们怎么会这样讲,他们说某本教材上就是这样讲的。我一看,原来是中南财大卢现祥的《新制度经济学》。就算卢现祥是中国新制度经济学最早的研究者和推动者之一,如果他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也会认为他已经走向反动了。确实,在新古典经济学操纵经济学话语权的背景下,某些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者也开始了形式化的努力,但是,新制度经济学——至少是在科斯、诺斯和张五常意义上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反对形式化和模型化的。新制度经济学之所以还能保持对真实世界的解释力,正在于他们对形式化和模型化的排斥。就像琼·罗宾逊将新古典综合派叫做“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一样,追求形式化的新制度经济学也只能是“冒牌的新制度经济学”。我甚至不愿意承认这是学术争论问题——这是一个立场问题。这种认识是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背叛和否定。一个星期之后,又接到修改的课件。似乎是好了很多,关于“形式化”和“模型化”的那些内容删除了,其他方面也有改进。但是课件还是一些问题,比如字数和字体,背景和对比等。还有一个理论问题,就是他们对张五常的小结。本来他们为每个代表人物做一个小结是挺好的,但对张五常的小结基本上就是信口开河——他们将张五常对经济学的最大贡献解释为将新制度经济学引入中国。完全是想当然。我给他们回复,指出问题,要他们再研究研究。五月三十日再次收到修改的课件。我真的失望了。问题解决了不少,但还有不少。尤其是——张五常的最重要贡献还是将新制度经济学引入中国。
这样,当她们走上讲台开始讲解的时候,我的偏见已经存在了。其实,单纯就课件的制作而言,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背景的介绍就比较清晰;理论的介绍既条理清楚,又简明扼要。但是,有些问题我跟他们讲过,最后还是没有很好改进。一是关于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内容单一;二是关于对张五常的小结,明显错误;三是关于新制度经济学影响,过于繁琐,缺乏有效的提炼。不过,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课件制作不精良,而是讲解不到位。第一位上台讲解的石同学,此前一次课我还就读书笔记表扬过的,她上课也一直是积极主动,专注投入的。可能对内容不甚熟悉,而这种不熟悉可能又影响到信心,所以大部分讲解语速很快,内容表述又不是很深入贴切。石同学讲的是前面的背景部分和最后的影响部分,背景部分相对还好,而后面的影响就显得繁琐而杂乱了。第二位同学讲的是中间部分的代表人物和基本理论,这是主题和核心部分。感觉内容不熟悉,理解不够。语速很快,不够流畅,缺乏交流,缺乏控制。大概因为不熟悉而缺乏信心,加上讲得不清楚下面有议论,于是很大程度上就只是在努力地读稿。新制度经济学内容丰富,规定时间内一般很难讲完,但他们讲完整个内容,还不到一个小时。
随后的点评中,大家针对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因为有很多东西没有讲清楚,应该传递给大家的很多重要信息没有传递出来,我不是太满意,更有些着急,于是在主持的过程中表达出了一些不当的东西。比如,有同学就张五常的间接定价理论提出疑问,要求重新作出解释。在主讲同学解释之后,我问提问同学听清楚没有,提问同学有些迟疑,然后表示没有听太清楚。因为我准备后面再来讲这个问题,于是我有些冲动地说:“你当然没有听清楚。你怎么听得清楚呢?她的解释就不是很清楚。还是等会儿我来解释吧。” 其实主讲同学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只是那种抽象的解释来自教材或者论文,初学者确实难以一时领会。我的说法在道理上是没问题的,但这种冲动下的表述对主讲学生不够尊重,也不够公平。说完之后我就有些后悔了。让我后悔的还有另外一句冲动的话。这个小组的演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跟我的要求还有些距离。本来期待可以讲得很好的,讲得不好就给我带来更大的失望。点评的时候这种失望让我冲动,于是说了一句让我后悔的话——没有讲清楚一个理论。如果以一个老师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确实没有讲得很清楚。但是,这个小组其实是个努力学习的小组,小组长也是认真负责的好学生。他们一直在努力,从他们跟我的多次邮件来往中就可以看出来。我这样说,有全面否定的意味,这对他们是不够尊重也不够公平的。
我的后悔困扰着我。我所担心的是,我冲动之下的那些话可能会改他们带来困扰。第二次上课之前,我走到他们课桌前,给他们做了一些解释,表达了歉意。我想要强调的是,我的表达有些过激,不够准确,但他们的工作确实存在问题。我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吸取教训,做得更好。对我的表达,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石同学说,他们的工作确实没有做好,老师的批判他们欣然接受。第七小组的演示,虽然算不上失败,但也确实不够成功,而且,其间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是,要与学习小组进行深入的讨论,具体的指导,时常的监督。虽然这些工作一直在做,但还需要更加投入。对于学习小组来讲,需要吸取的教训更加重要,因为工作主要是由他们来完成的。
第一,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核心思想,框架结构,论证逻辑。学生大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依赖网络搜索,放弃阅读和思考。大作业做得好的小组,首要的条件就是认真阅读了教材,把握了核心思想。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信息,只是用于丰富论证的。
第二,要认真阅读原著。阅读教材只是把握基本的信息,至于要提高认识,深化理解,就必须认真阅读原著。对原著没有理解,认识就会漂在表层,就无法真正做到深刻领会,从而很难提高说服力。
第三,尽量少使用百度百科。说实在话,大家学习经济学两三年,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但鉴别能力还很有限。百度百科上错误东西很多,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有危害。其实,很多写手的水平还达不到我们的学生的水平,去抄他们的东西确实不值当。
第四,小组作业一定要集体学习。包括制定研讨方案,内容讨论,以及试讲等等。通过集体学习,一是可以熟悉内容,二是可以修正可能的错误。
当然,态度最重要,方法很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