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北国:“三农”变革,最需要正确理论供给


作者:孙北国,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到现在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其间又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召开,都无一例外的强调“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也都在推进“三农”变革方面积极动作。

但客观的情况是“三农”的现状并没有被更多的向好改变,而是越来越积累出更多的问题,旧的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了,粮食收储价调整及国际低粮价挤压,又进一步加剧了矛盾的累加,三农问题更深刻表现出资源与要素分离,文化与变革冲突、生产与生态相左、获益与企盼背离的深层次矛盾。造成“三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增加的其中之一重要原因,是正确的“三农”发展理论供给严重不足。

一、“五大发展理念”非常契合中国“三农”的现实和未来

    站在民间农业智库的独立视角和价值取向,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五大发展理念”真正明晰了涉及“三农”发展的方向、路线的重大原则性和策略性理念,既体现了执政党的治国大政,也切中了当前“三农”发展滞缓的核心痛点及陈旧的“三农”理论观点。确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方向正确引领作用。

但是,理念创新大政国策的情况下,要落地指引,还需要将理念贯穿到战略发展理论、战略发展目标和模式、路径的顶层设计当中去,还需要理念指引下的理论体系创新和创造。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理论的再创造顶层设计工程出现了断条和梗阻。将理念贯穿到实践的发展中欠缺战略理念框架下的理论支撑和理论再创造体系,这导致了今天“三农”领域的普遍的社会性和集体性迷茫。出现了“听了国策很喜欢,再看政策又无言”的困局。对全新理念,各级都认为有高度、有方向、有策略,但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可执行的变革大道和产业化实施路径以及“三农”发展模式和共享路径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依然模糊不清。找不到路。

基层政府和涉农组织找不到路的症结就在于理论供给不足,新理念、新国策下的正确的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供给严重不足。

二、问题导向思维与战略导向思维

任何一个新的时代都必然伴随着与新时代相适应又能引领新时代的理论体系。而决定理论体系是否正确的其中前提条件是思维导向和思维逻辑。

改革开放初期,一切以发展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在摸着石头过河当中,积累经验,再将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再推广。实践先行,是那个时期理论总结和理论创造的基本逻辑,于是大量的创新创造出现了,当然,中间有很多弯路,但毕竟是发展了,也确实是发展了,GDP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大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收入和财富大幅增加了,普通民众的财富水平也比改革开放前大幅的提高了,全国范围内,再为吃饱饭,穿暖衣发愁的人是基本上消灭了(其中少数特贫除外)。

中国的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沉淀出了相当丰厚的理论资产。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在那个时代,不仅是战术层面,而且也是战略层面的。

当下,中国新经济形势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竞争的方式也演变为质量和内涵,发展已经不能再成为第一要务,GDP也不能再成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都对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而过往几十年改革发展摸着石头过河当中的遗留问题也逐渐显露出诸如官员贪腐、两极分化、文化衰退、道德滑坡、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今天的社会更需要内涵的、公平的、符合人性的、公平大众的变革。仅仅是以发展为前提的变革已不可持续。新的变革本质与以往不同,新的变革更需要公平和共享,这就是今天的时代。

在公平和共享时代要求的背景下,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就需要从总结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的总结式理论创新改变到依托正确理念和思维逻辑进行的先导型顶层设计和理论创新引领,而这样的理论创新引领若继续在“理论源于实践”,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逻辑下,是不可能创新出更符合时代的前沿性的理论的,只有跳出问题导向的传统思维,构筑出以战略导向清晰战略目标,并以实现战略目标,开创出助益实现目标的模式和路径的思维逻辑,才有可能真正达成战略目标的实现。反之,如果继续理论总结创新和长期形成的问题导向思维,就只能表现为理论滞后于时代。

而这个时代,恰恰需要理论的引领。

三、“三农”变革,必须目光远大,必须理论引领

1.土地关系变革和新型农业生产经济主体创新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统筹:

(1)有助于农民阶层分化和共富

(2)有助于提高中国全球农业竞争力

(3)有助于农田面源污染的根本性解决

(4)有助于农村政治、文化、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繁荣

(5)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6)有助于增加农民财富性收益和分享一二三产业收益

(7)有助于推动新常态经济复苏

(8)有利于向农村和农业汇聚资源,推动城乡共融

(9)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效应和生态化水平

2.正确的理论应引领中国在10-15年间成为全球头号农业强国

  中国有资源,有市场,有人才,有资本,完全能够在10-15年时间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跃升为全球头号农业强国,雄踞世界农业舞台,在全球农业市场上占据充分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中国有能力做到,但理论引领和顶层设计,是能否实现的关键。

中国今天面临的国情和世界竞争格局,都不允许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能像欧美日韩再用半个世纪去沉淀和积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必须全面超越,必须走在最前面,而不是追赶。

3.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

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为什么一定要在农业现代化的路上追赶发达国家农业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尽管在几十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落后了,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正因如此,我们恰恰可以真的后来居上,所以,理论引领的路径就是跃升、再跃升。

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一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大道,造“中国农业大船”以航母舰队的方式冲刺全球,也一定是中国大农业的未来所在。

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联结了广大农民和市民,联结了人才、文化、资本等多重生产力要素的现代化农业集群汇聚的“农业资本”版块,一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杰出呈现。

【正文结束】

你对三农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留言在此与创联新农业智库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