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的过劳死应该引起特别的关注和反思


  媒体人的过劳死应该引起特别的关注和反思

  李华新
  6月29日19时30分许,年仅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下班回家途中,在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突然晕倒,经路人和急救人员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据金波的同事向媒体表示,近几年金波长期加班熬夜,工作非常拼。
  近两个月来,已有9名媒体人因病相继离开我们。在我国,由网友投票选出的“新十大高危职业”排行中,网编、记者纷纷上榜;“亚健康”、“过劳死”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媒体人身上,新闻从业者日渐严重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巨大反思。(中国网6月30日讯)

  今年四月以来,媒体人因健康问题离世的事件密集出现,且有从传媒基层员工向传媒高层发展的特点,年轻化趋势也愈加明显。

  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于健康、工作以及过劳死等概念的高度重视。这些逝去的新闻人最大的45岁,最小的28岁。正是青春好年华,但是却无法抵抗住过劳和拼命之后,生命之弦的猝然崩断。
  今年1月,美通社发布《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一共有1477名中国记者参与了美通社PRNJ记者在线的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超过8成的记者处于加班过度、应酬过多、三餐不定和作息不规律的生活状态。对于大约65.7%的记者来说,若要原创一篇具备时效性的内容,需要2-5小时进行资料收集和查证研究等前期准备,因而工作周期自然短不了。

  眼下城市媒体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容不得你慢悠悠地写作和发稿,尤其是干过新闻的都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你必须要熬夜,必须要有大的体力支出,才会有比别人优秀的业绩。当年的媒体人写作已经被推向了边缘,不过那个年代,是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竞争商区尚且如此。到了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到了写作需要用电脑的时代。写作的量增加了不说,而且不管是版面还是频道的节目,都是过去所无法想象的。

  而现在的年轻人,想在光鲜繁华的大城市立足,确实不易——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但竞争也激烈;许多人在家乡小城镇很优秀,但在“牛人”扎堆儿的大城市则是平凡的大多数;大城市的房价与物价较高,赚的薪水似乎总是不够花……在一系列现实与心理压力作用下,工作紧张、心理焦虑是许多人的常态,伴随而来的是身体“亚健康”,不少疾病的发病都呈现年轻化趋势。

  作为媒体人,你不会仅仅是满足自己在这一家媒体的薪水,有时还需要为不同的媒体写稿。竞争的压力大,生存的空间被不断压缩。而且钱总是不够花,现在是以命搏钱搏名。为钱为名为了个人的锦绣前程。而唯独是对于自己的生命不计较,可是常年的透支,总是会有生命之火猝然熄灭之时。
  北京地坛医院蒋荣猛医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媒体工作者经常工作昼夜颠倒,超负荷的压力是常态,同时媒体工作者一般都对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规律。

  广大媒体从业人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保证生活作息规律,做到合理膳食、戒烟控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不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句话说的好,每天运动半小时,健康工作一辈子。

  健康很重要是无数个零之前的那道1,没有了没有了这道1,后面的零再多也无用!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