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与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端。在某种程度上,供给侧的改革正是为了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传统上,国有企业负责提供人民必须的水电、煤气、粮棉、石油、钢材等最基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民营企业则是灵活机动的满足大家不断升级的娱乐、生活需求。这也是十几年前“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基本思路,而到了今天,基础生产和生活资料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在消费升级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何重新定位,成为了当务之急。
作为大型国企、军工集团董事长的林左鸣先生,在其新作《新消费升级》中,分析了消费升级趋势下,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经济增长的趋势。在他看来,如果一种技术创新在实现后,却没能紧跟上与生活相融合的各种人文创新的步伐,那么将极大地阻碍下一次技术创新的速度,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都不可能脱离生活的需求而基业长青。如果新时代的经济是一个牌局,那么消费必然成为主牌,因为消费才是人类生活的本质需求。
生活,构成了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横断面。深耕生活的本质需求,打好消费主牌,是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和方向。“衣、食、住、行”作为长期以来的大众消费第一梯队,所占比重已经越来越小,而“医疗、教育、娱乐、养老”则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消费升级需求。“抢购马桶盖”式的海外扫货,医院号贩子的“专家号”,电影票房的逐年攀升,养老院的床位难求,都说明,以往只要管好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的施政方针,已经慢慢过时,文化需求的比重逐渐赶上了物质需求。
同时,物质需求的方式也在变革。与以往“买买买”不同的是,在资源与能源需要节约和环保的观念影响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和分享模式,尽可能少对自然索取,减少浪费,和谐共生与“诗意栖居”才能逐渐成为现实。马化腾的《分享经济》一书中提出,“闲置就是浪费、使用但不购买”的新消费观念逐步得到人们认可,房产领域,一些网站通过以租代售的分享方法,劳动服务领域,在线服务众包模式得到社会认同,目前已创造了上千万的就业机会,交通出行领域,滴滴顺风车仅在春节前就输送81 万人合乘返乡,这一切,都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把服务业变成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分享当然离不开每个人的生活圈。在《社交的本质》中,扎克伯格讲述了脸书在人人互联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在他看来,从分享内容到分享生活方式,到最后分享经济模式的形成,其实也都是每个人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品牌”的过程,用扎克伯格的话说,“亲密关系不是一张漂亮的照片,也不是一段精彩的感言,不应该为了获得点赞或回复而炫耀它。给别人演出一场好戏,并不代表我们实实在在地在为感情付出。”可以确定的是,在注意力即金钱的时代,每一个人的每一次分享也都是一个自媒体传播的过程,在塑造出个人的“在线品牌”后,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也就成型了。
最后上榜的是一本老书《以奋斗者为本》。今年一贯低调的华为频繁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其创始人任正非推崇的“布鞋院士”的“扫地僧精神”也成为了网络热词。与互联网关注的人与人、人与交易、人与信息之间的互联不同的是,华为一直崇尚“管道理论”,在信息和数据请求量越来越大的时代,做大管道等基础设施,而不去关心船只航向等服务性产品的方向,的确是中国浮躁的互联网圈中为数不多的明白人。西谚有云:狐狸多智,而刺猬知道一件大事。网红直播的年代里,任正非考虑的是,华为已经发展到世界最前沿,通信领域里的香浓定理、摩尔定理都已经达到极限,未来通信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即将产生,而是否在这个关口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领头人,关乎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更是未来一个世纪的大国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