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打造“金名片”必须使用真功夫


文/罗竖一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到处都在声称打造地方“金名片”。有时让人目不暇接、视觉疲劳,甚至感到恶心。譬如,诸如“西门庆故里”、“潘金莲故居”、“孙悟空故里”之类的,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

  这不,又有地方“登场献艺”了。据2016年8月1日中国经济网报道,8月1日上午,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国际论坛在陇南市举行。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言顺,中国产学研合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新选理事长梅方权等人参加此次大会。

  除此以外,还有新闻表明,8月2日至8月9日,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系列活动在西和县以及礼县举行。按照安排,8月3日,举办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开幕式、乞巧文化保护传承论坛、陇南市旅游推介会暨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8月4日,举办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8月3日至9日,举办陇南市文化旅游图片展、国际女性书法作品精品展、西和历史照片展览及“巾帼巧手”创意馆展览、“巧手厨房”美食大赛、电商扶贫和特色产业现场观摩、民间乞巧活动。此外,主办方还策划有“女儿梦·中国梦”乞巧民俗主题创作全国文学作品、摄影作品大赛和乞巧女儿节散文诗歌大奖赛三项后续活动。

  事实上,7月27日上午,在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陇南市已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新闻发布会,以及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推介“乞巧女儿节”、“武都油橄榄”两张金名片。

  显而易见,陇南官方为了打造“乞巧女儿节”、“武都油橄榄”这两张金名片, 其一边使出“组合拳”,另一边踢出“连环腿”。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前,还是最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很多层面上遍布喜好玩花拳绣腿者——既是劳民伤财,又是掩耳盗铃、自甘堕落,还是腐化官场和败坏社会风气。当然,也有不少地方使出了真功夫,而让有关方面都普遍受益、皆大欢喜。

  那么,陇南究竟属于何者呢?别急,有时欲速则不达 。大家先一起仔细看看2016年8月2日《甘肃经济日报》所刊发的一篇文章内容:多年来,陇南油橄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建成基地近55万亩,年产油橄榄鲜果2.6万吨,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初榨油生产线,年产初榨油3885吨,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油橄榄研究所,研发出了油橄榄系列产品80多种,获得国际国内奖项60多项,油橄榄产业综合产值近12亿元,实现了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全国第一。更为可喜的是,油橄榄产业的发展,为陇南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辟了一条有效路径。

  接着继续往下瞧瞧:据《中国经济时报》和中国经济网等中央级权威媒体日前报道,近三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陇南适宜油橄榄种植的武都、文县、宕昌、康县四个县区,通过发展油橄榄产业,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600户、3.44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4398户、18910人,贫困发生率由10.4%下降到5.7%;油橄榄适生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013元,同比增长17%,油橄榄产业贡献值平均达到了2200元。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橄榄之乡”的武都区,为了做大做强油橄榄特色产业,武都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决定》和《油橄榄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油橄榄产业发展基金,并结合中央、省、市下达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能人大户和企业拍买、承包荒山荒坡,鼓励农民土地流转,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油橄榄示范园,全力打造白龙江沿岸百公里高标准油橄榄林带,全区油橄榄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实际上,作为一名社会观察者和时评人,笔者在2016年6月中旬刚刚就油橄榄的诸多情况实地考察过。也就是说,上述新闻事实跟客观事实是一致的,是完全吻合的。而且,正像陇南市副市长杨永坤所讲,加快油橄榄产业发展,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油橄榄树成为老百姓的“铁杆庄稼”,同时也体现出了油橄榄产业的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特别是油橄榄产业发展对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另外,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60%,橄榄油产量占全国的93%,油橄榄鲜果产量占全国91%,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截至目前,陇南市油橄榄的种植面积是近55万亩,而仅武都区就种植有38万亩,后者同比增长4.9%,涉及4.5万农户21万多人。并且,依照计划,到2020年,陇南市武都区油橄榄总面积将达到50万亩,油橄榄鲜果产量达到45万吨,橄榄油产量达到6万吨,油橄榄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5亿元。也就说,陇南市武都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油橄榄之城”。

  还有,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由于一直没有玩花拳绣腿,而始终使用真功夫,因此已经在油橄榄领域创造了为数不少的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这些,既是为国争光,又是振奋民族精神。截至目前为止,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林业重long点龙头企业、中国橄榄油国家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2015年陇南市政府质量奖等众多荣誉称号。另外,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早已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还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众多油橄榄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该公司董事长刘玉红,由于跟其父母一样地一心一意造福于民,并且积极地回报社会,所以她也赢得了各界的高度赞扬。

  尽管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刚刚成立,然其宣中国油橄榄产业有了一个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性平台,必定将会促进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至于“乞巧女儿节”,对其肯定的新闻报道更是铺天盖地。譬如,多年来,西和县委、县政府在弘扬乞巧文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关新闻还表明,2016年8月3日,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系列活动在西和县举行开幕式。本届节会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甘肃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甘肃省妇女联合会、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西和县委员会、西和县人民政府,中共礼县委员会、礼县人民政府承办,共有乞巧文化保护传承论坛、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成立仪式、陇南市招商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陇南市文化旅游图片展、国际女性书法作品精品展、“西和记忆”摄影览、“巾帼巧手”创意馆展览、“巧手厨房”美食大赛、电商扶贫及特色产业现场观摩、陇南市“最美女电商”接见仪式、乞巧程式展演、民间乞巧活动等四大类12项活动。此外,节会前后,还将由陇南市文联联合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家专项基金会,分别举办“女儿梦·中国梦”乞巧民俗主题创作全国文学作品大赛、“女儿梦·中国梦”乞巧民俗主题创作摄影作品大赛和2016·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散文诗歌大奖赛,共同为本届乞巧节增色添彩。节会期间,将有140多名中央、国家级领导以及中央、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国际嘉宾、省市领导、民俗专家学者、中央、省市媒体记者、经贸界人士齐聚西和,共同见证古老神奇的陇南乞巧女儿节。

  西和县围绕举办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积极融入“互联网+”“文化+”和旅游元素,把乞巧文化保护传承和脱贫攻坚、城乡建设、旅游发展、电子商务、劳务输转、生态文明等深度融合,加强乞巧文化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形成了“巧嫂”、“巧妹”、“巧汉子”劳务品牌和“乞巧坊”系列文化旅游产品,配套建设了西和乞巧文化苑、漾水河风情线等72个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全面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文化旅游产业助农增收日趋明显,乞巧文化已然成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

  至此 ,谁都不难发现,陇南在打造“乞巧女儿节”、“武都油橄榄”这两张金名片时,是使用了真功夫,所以各方都普遍受益。这,才是打造“金名片”的应有之举、应有之义。

  一言以蔽之,笔者罗竖一认为,打造“金名片”必须使用真功夫,即打造“金名片”必须禁止花拳绣腿亮相,以让有关各方最大限度地皆大欢喜。否则,只会害人害己,进而危害社会、危害国家。(/文罗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