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乞巧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乳


       文/罗竖一

 

       据2016年7月28日人民网报道,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系列活动,将于8月2日至8月9日在西和县以及礼县举行。中共陇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昉,中共西和县委副书记、县长郝爱龙介绍了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的筹备情况。

毫无疑问,乞巧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讲,是比较或相当陌生的。然实际上,乞巧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并且,中国很多地方都流行过有关乞巧的活动。与乞巧相关的故事,也曾经遍布中华大地。

不过,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年来,位于西汉水上游的甘肃省西和、礼县一带,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到七月初七晚,都会有不少姑娘身着节日的礼服,聚集在一起,举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一时间,歌声、舞蹈和鲜花布满山涧、集市和农家小院,参与群众之多、规模之大,超过了任何一个节日。

不容置疑的是,如今全国其它地方几乎都已经远离或告别了乞巧活动。那么,礼县、西和一带为何还如此钟情于乞巧活动呢?

稍安勿躁,请让我们先将目光投向中国历史的长河。

众所周知,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究竟是谁呢?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然曾经辅佐大禹治水,而差点儿接了其大位的伯益,则几乎妇孺皆知。对了,这个伯益就是大业的长子。即秦始皇的老祖宗。

《史记·秦本记》还告诉世人,秦的祖先最初居住在“西犬丘”,后因牧马有功被封地授侯,成为西周的附庸,得以建立秦国。所以,“西犬丘”实际上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和根基所在,查明“西犬丘”的地理位置对研究秦史意义极为重大。不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谁也没有查明。

20世纪20年代,礼县盐官镇-罗家堡村一带出土了著名的青铜器“秦公簋”。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不过,由于该区域考古工作较少,一直没有突破性的重要发现。

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青铜重器百余件,多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铸用壶”、“秦公作宝簋”等铭文;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确认该墓地为秦公西陲陵墓区;2001年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换言之,“千唤万唤”,困扰学术界很多年的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以及“西犬丘”所在终于被查明了。

而且,事实正像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逵夫所讲,大业为嬴姓第一位男性祖先。女修以“织”而闻名于后世,是秦人的始祖。她就是织女的原型。银河在汉代以前不叫银河而叫“汉”。秦人早期生活于汉水的上游。西汉水、东汉水本是一条水,后因地震的原因中断,上游部分流到略阳折而南流,入嘉陵江,流入长江,而作为主要支流的沔水仍东流至湖北入长江,从此才分别叫做“西汉水”“东汉水”。古代称“天河”为“汉”或作“云汉”“银汉”,就是秦人以自己所居之地的汉水来命名天上这个在夜晚看来银色的云带,然后将天汉西侧那颗最亮的星命名为“织女星”,来纪念自己以“织”而名传后世的始祖女

另外,西和县是古仇池国的故土,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伏羲创造农耕、婚丧嫁娶制度,因此“乞巧”也与伏羲文化密切相关。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生活着氐族,氐族文化也是乞巧的一个重要起源。

家喻户晓,《诗经·国风·秦风》有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处的“水”,即是指“西汉水”。作为抒情诗句,其反映的实际上就是乞巧女儿的思念与爱情故事。

概而言之,乞巧文化既是作为中华文化之根的伏羲文化是具体体现,又是秦人古老遗风的再现,还是氐族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余脉。

由于战乱、政治运动、西方文化的冲击等原因,尽管从全中国范围内来讲,乞巧文化至今还普遍遇冷,但是,礼县与西和人民,包括甘肃省官方,多年来一直很重视乞巧文化的传承和践行。

2006年,西和县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乞巧文化之乡”的称号。2008年,“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至2012年成功举办了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会,其中第四届升级为甘肃省级节会。

另有新闻报道表明,  2016年7月27日上午,记者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八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是甘肃第六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同时被列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由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指导,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等十多家单位联合承办。

由此可见,官方对乞巧文化是何其重视。

实际上,被西和、礼县当地人誉为“巧娘娘”者不是别人,正是人所共知的“鹊桥会”的女主角,即织女——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

还有,事实正如礼县人民政府原县长、中共西和县委书记曹勇所言:“乞巧文化敬畏自然、尊重劳动、展示慧巧、感恩拥有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乞巧女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学态度。乞巧文化争取平等、自立自强、追求理想、奉献社会的生活理念,与世界妇女组织提倡的平等、发展与和平的主题十分吻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礼县、西和一带颇为流行的乞巧女儿节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乞巧女儿节是一种集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和民间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乞巧节是女子娱神自娱、学习交流的盛大节日,积淀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审美心理和传统美德。由于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适龄未嫁的女子,所以当地俗称“女儿节”。而且,乞巧文化在西和、礼县一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全国绝无仅有,是中华七夕文化的动态传承。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现在并非只有西和、礼县举行乞巧女儿节活动。譬如,近年来广州也搞乞巧文化节。但是,正像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所讲:“西和(注:当包括礼县)乞巧文化和南方的完全不同,它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了乞巧民俗的整个过程,并融入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罗竖一认为,乞巧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乳。所以,无论是偏好西方“情人节”之类的中华儿女,还是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亿万羲黄子孙、龙凤传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关注乞巧文化、学习乞巧文化或研究乞巧文化,进而尽力地吮吸乞巧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