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粹麻将的革新与演进


  

关于国粹麻将的革新与演进

(《中华和牌创意研究》前言)

 

     中国麻将,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不仅深受海内外华人普遍喜爱,且在多个国家民众中也成为一种文化乐趣。
 
     由于麻将游戏在中国广泛参与的全民性而被称为“国戏”,而从文化流传的角度又被称为“国粹”。无论是全民参与的“国戏”定义,还是文化流传的“国粹”美称,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中国人的娱乐生活中离不开麻将,中国的文化因子也少不了麻将。
 
     多少年来,不管社会上对麻将的骂也好、禁也好,依然不能阻止麻将游戏在城乡各地普遍开花。中国的麻将文化犹如唐古拉山脉沱沱河的源流一路由西向东欢腾前行,成为国人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趣。
 
    群众喜欢就是硬道理。流传不衰就是生命力。麻将已经成为无法忽视也不可轻视的文化传奇。
 
     其实,麻将游戏的一路走来,都是动态的和不断变革演进的。从三千多年前夏商时期帝王用作游戏与占卜的“六博戏”,到唐代中期配合骰子博戏的“叶子戏”,继而到明清时期的“马吊牌”,之后又派生出“默和牌”“碰和牌”,再到现代的“麻将”,麻将在变革中定型,在演进中完善。
 
     而对于“完善”后的麻将,当代许多麻将研究者仍觉得尚有文化意象附着的缺憾,认为麻将的“国戏”(一国流行之牌戏)是实,而麻将的“国粹”(一国文化之精粹)是虚,因为麻将的娱乐趣味性很强而文化内涵性不足,于是各自潜心刻意地寻找“再完善”的良方,以期让麻将的游戏载体成为能够承载更多内涵的文化传播工具。
 
     据国内公开报道及公开可查的资料显示,在多例相关“革新版”麻将的创意研究项目中,项目研究者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将传统文化基本元素中的“天干、地支、生肖”作为麻将牌面符号的创新设计,如:“干支麻将”“天干地支五行麻将”“易经麻将”“生肖文化牌”等,但是由于这些研究项目创意思路均受到一定局限,有的过于繁杂,有的过于生涩,有的仅仅只是牌面符号的变易或添加而缺乏文化内涵的技术呼应,故都无法使研发成果转换成能够社会普及的应用产品。
 
    文化产品需要创意发明。但所谓创意发明的“三性”要件,除了“创造性”“新颖性”,还有不可或缺的一项就是“实用性”。再新奇的发明离开了社会的实用,就没有实质价值。
 
    关于创新麻将的“实用性”有几条关键性的原则:
 
    其一,不能改变麻将既定竞奕技术规则及玩家游戏习惯;
 
    其二,在文化意义上必须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其三,在技术体系上只能更加简约而绝不能更加繁杂。
 
    做到了上述原则,创新麻将才有实用价值。否则,就没有必要创新或者说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必须是为了实用和为了社会价值而创新。本专著研究的“中华和文化牌”(简称:中华和牌;技术名称:天地人和麻将牌)正是遵循为实用和为社会价值而创新的原则,在众多的同类研发项目中脱颖而出。它虽然也是以“天干、地支、生肖”为创新麻将的基本符号,但是其核心的原创价值是赋予了“天地人和”的哲学理念,并通过多种牌型组合的匠心设计表达出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独创性地对中华“和”文化的符号化与技术化的意象表达,使其升华成为一种中华“和”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特殊传播工具。
 
     创新不是全面颠覆而是在沿袭中突破,中华和牌沿袭了传统麻将牌的技术规则,但却突破了牌张组合的原义,赋予了新的文化意蕴。创新也不是全面否定而是在继承中提升,中华和牌继承了传统麻将牌的游戏形态,却更提升了牌艺的娱乐价值,使之成为一种中华文史知识的课堂。
 
     中华和牌虽然就是麻将,但毕竟它是一款革新版及演进版的麻将,还是有一些关于符号意象方面与竞奕技术方面的新异之处,需要让更多人了解。因此,《中华和牌创意研究》(作者专论文集)读本就是从中华和牌的创意思考、精神价值、社会意义、技术规则等方面进行完整阐述,谨供广大麻将爱好者及有相关兴趣的研究者参考,同时欢迎共同探讨与热忱赐教。
 
 
 △2013年8月作者用手工制作的第一副“中华和牌”样品
 
    《中华和牌创意研究》由长江出版传媒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作者周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