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的约伯:访朱敏记
(2011年4月)
朱敏是江西奉新人,与写了《天工开物》的宋应星是老乡。搜索其名,不难发现他丰富的学术经历。诸如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国资委所属机构首席经济学家等等,这些履历全部写出来,应该能盖满一张A4纸。他撰写或主编的著作也可称得上“等身”二字。一个80年代生人能有这样的成就,放眼全中国也并不多见。
爽朗,大方,举手投足间展现出儒雅和知性,谈笑间透着一股犀利却又不乏风趣和幽默。2011年4月26日,很荣幸与朱敏有了一席谈话。
修齐治平与启蒙社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尊崇的信条,朱敏亦以为然。
大学时代的朱敏,是一个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饱含激情的学子。这个时期的他,对《南风窗》一类的杂志很感兴趣,受其影响颇深。正是在这类敢于针砭时弊的书刊引导下,他更加务实地思考社会,并使其一度产生启蒙社会的情结。后来进修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远离滚滚红尘的浮躁和彷徨,北大的人文精神,更让他对身处的这个社会从心底升起一种责任感。
从校园就开始的“报人”生涯,到毕业后任职于团省委事业单位成为“团派”一员,再到赴京担任国家外文局旗下刊物主笔,当时的他,虽与众多“北漂”一样蜗居陋室,但由此站位更高,思想亦愈发成熟。
看似偶然的一次努力,蕴藏巨大的人生机遇。凭借多年积累的思考成果,朱敏拿到了进入国家智库工作的入场券,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新经济导刊》改版,并于次年也就是25岁之际升任主编至今。尽管年纪轻轻就身居处级,却丝毫未改赤子本色。与之同时参加工作的这一代人,或许都曾有理想,但有的消退,有的变质,有的迷失了,而他仍然是一个理想的钉子户。
这些年,用他的话说是“迄今为止最精彩最兴奋的阶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如既往秉持着那个信念,心存“启蒙”二字。而此时,他已经从一个中国经济的观察者转变为研究者、参与者,人生与事业的舞台也已形成。就这种身份的转变而言,朱敏想了想,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也意味着肩上更大的责任。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
“我们太多地关注于正确地做事,而忘了去想所做的是否是正确的事。”扶扶眼镜,朱敏严肃地说。
体制内一代代的人都要掉进历史的圈套,当乌托邦实际上已经破灭时,人们要么全无信仰,要么也是姿态的意义大于实质,世俗的功利甚于精神的追求。这时,就连专家学者们也万般无奈的操练起趋利避害的法术,玩心思、做动作、装笑脸、练人情,甚至排挤、出卖、结党营私,一步步走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席位上,再转身捉弄下一代人。所以,一直有人在用正确的方法做着错误的事。一种是被体制抽髓换骨的人,比如个别道貌岸然的所谓经济学家,朱敏不赞同他们;一种是在市场与体制的夹缝里如鱼得水的人,比如鼎鼎大名的郎咸平,朱敏不佩服他们;一种是明修栈道却或是在暗度陈仓的人,比如“慈善家”陈光标,朱敏不喜欢他们。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是做好一切事情的两个前提。做正确的事,是指干有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正确地做事,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端正态度,采用科学方法,确保事情执行到位。“两者缺一不可,相对来说做正确的事更为重要吧。”朱敏这样说。
不得不承认上帝赋予每个人的天赋并不是相同的。“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他说。这是一个很有思想并且善于运用自己思想的人,是自己思想的信徒,是视思想为上帝的约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自五四以来,就成为中国人的精神理想。思想是一个人对历史、对社会、对现实高屋建瓴的审视。巴尔扎克说过,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救赎的欲望
作为约伯,救赎理想的存在理所当然。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表面高速增长的时期,种种社会问题不断积累,在社会内部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一起接一起,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问题在于,这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现在,“正处于一个危机释放期。”朱敏这样认为。
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现状“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民主化”这两样东西还不相匹配、两个轮子中有一个轮子还没“安装”好。或者说,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政治民主化的缺失,是当今中国出现种种社会问题的最深层原因。任何一种政制形式——包括民主政治本身,往往都不能确保政府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和错事,但是一个现代良序市场运行的最低要求是:政府不干太多坏事和错事就是好政府。
“解决之道,在于新一轮改革,或者说新的顶层设计。”朱敏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即使出于掌权者的自我道德约束和维护自己长期统治的考量,在权力不受任何限制的政治中,绝对权力所产生的“腐败”会不时自我收敛,但拥有这种绝对权力的政府却显然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做错事和坏事。在朱敏看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对于政府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了政府自身的定位。回归服务型政府,才能解决目前的很多问题。”
其他
古今中外的历史典故,学贯中西的专业经典,信手拈来,妙趣横生。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不然。这段时间里,朱敏自然流畅地把自己研究的学问和人生理念深入浅出地娓娓述说。这种挥洒自如的谈话方式,最见一个人的功底。练就这样的功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惟有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惟有通过思想与时俱进的解放、观念的不断更新,方能成熟剖析问题,坦然直面人生、社会,并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意义有深入认识。以思想为武器,推倒思想的围墙,如朝圣般向着更为深邃的思想前进——无疑是他给人最大的感觉。
工作之外,朱敏也在追求生动的生活,他也有自己的小爱好小情趣,也靠人间烟火活着,喝牛奶,吃猪肉,去旅游,挤地铁,娶妻买房,以后上了年纪也会逛广场遛弯儿。“就要当爸爸啦,呵呵。”朱敏说着,嘴角开始上扬了,“以后么?工作上,尽职尽责。生活上,幸福感和责任感同在。另外,梦想有个自己的书房,坐拥书山,是我近期的一个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