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育是穷屌丝们 反转剧情逆袭上位的唯一出路唯一机会


  在家教育是穷屌丝们

反转剧情逆袭上位的唯一出路唯一机会

             王瑞嵚  

    当今社会,各阶级的阶层已经成为定式。体制内教育是为社会中上层成功人士服务的。那些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子女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他们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就理所当然地享受了因他们的父母和祖辈沿袭给他们的种种特权和地位。简单的说,如某A女,生在北京市西城区,那她这一生,就是响当当的北京人,她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到大学,都会一路顺风。而生在某个穷乡僻壤的某B男,如果他的父母再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就注定他的这一生会很坎坷。即便他努力上学,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其结局,很有可能是毕业即失业。因为社会资源早已被中上层阶层所垄断。记得若干年前,我认识一个厅局级领导的公子,他和我谈找对象。他说,他父母给他介绍的是一位处长的千金,而这位处长很有潜力,再过几年,定升厅长。最后,他和这位准厅长的千金喜结良缘。在社会的中上层,这种跨界结缘现象很普遍。而体制内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培养驯服的工具。关键是这种驯服工具毕业出来都有其父母和祖辈的资源接盘。最苦是那些父母和祖辈没有社会资源接盘的大多数中下层子女。毕业即失业。正如上面说的某B男,想当个工具,还真没有人要。因为这种工具到处都是,数不胜数。自从有了科举,科考是改变穷屌丝命运的唯一机会,那时,不管你是谁,只要金榜题名,就会跻身上层,改换人生,改变命运。时代不同了,现当代,大学毕业就同时意味着失业。穷屌丝们的命运,并没得到丝毫改变。从原点又回到了起点。更可悲的是,因为十多年的应付考试,脑子僵化了,成为了工具性的存在,在社会里无法生存,只能啃老,也有的成为书呆子,更有人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

    在家上学的理念,不是培养工具。穷屌丝们完全能翻转剧情逆袭上位。凭得是什么?说大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是培养人成为人,而不是工具。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是可能的天才。关键是后天的培养。笔者一再强调:如果你把孩子看成工具看成木头,他就会被你培养成工具,培养成木头。但是,如果你把孩子看做可能的天才,看做与你平等的人,看做主体性的存在。他就很有可能成为天才,成为主体性人的存在。

    当今社会,机器人通过自我学习,在围棋上打败了人。我们人类为什么还要固步自封,自我异化成工具呢?

    在家教育,成本很小,解放了孩子和学生,让他们不再做龚自珍说的梅树盆景,而是让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成为主体性人的存在。

 

 

    在家教育教学大纲(持续更新中)

               ——在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

                                          王瑞嵚

                           (微信号:wise108

                         2016913日,更新】

 

     现当代教育已成为束缚人正常发展的窠臼,青少年正被拉大旗作虎皮的工具理性教育体制束缚成梅树盆景,成为大机器工厂生产里的无个性、无生命的、无自我意识的产品。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当代教育体制里的很多教育者都把分数看做唯一评判人格标准。只授业,不传道,更谈不上解惑。体制内的很多教育者本身就以沦为大机器工厂里的传输产品,自身已被异化了,谈何教育学生?更谈不上为学生解惑了。

      青少年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其生命意义决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成为主体,渴望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改造自身,得到创造的快乐;渴望人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当代青少年追求的终极意义。现在很多家长不满现当代教育体制把青少年学生当做客体的教育理念,转而让自己的孩子在家教育。那么,在家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方针和教学大纲应该是怎样的呢?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多年研究成果制定出在家上学青少年教学大纲,并发布到网上,以供各位在家教育孩子的家长参考。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明确教育者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

      1.1 教育者自身要加强主体意识培养,成为主体

     教育者自身要加强主体意识培养,成为主体,才能引导青少年学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是同步的。

      教育者要想教育好青少年学生,培养他们成才,首先必须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己就应是主体。要用灵魂和灵魂对话,要自己的刨造,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心声,自己对知识的独特见解,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展示给青少年学生。

      1.2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要起主导作用,把青少年学生看作主体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要起主导作用。只有正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青少年学生看作主体,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如果把青少年学生看作客体,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得不到培养。

      只有把青少年学生当作主体,通过教育者在学习上指导,思想上引导,情感上疏导,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去独立工作,去分析判断客观事物,并适当加以引导,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如果把青少年看作客体.在教学活动中,强调灌输原则,进行填鸭式教学和保姆式管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可能得到培养。

     马克思指出: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因此,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有没有这种社会联系,是不以人为转移的;但是。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因为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是自身异化的存在物。人们——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观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就是这种存在物。这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运用马克思的观点我们来分析教育者和青少年学生,我们看到: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过程中,教育者和青少年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发生联系,这种社会联系是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学生为了实观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这种社会联系以什么样子出现,取决于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青少年学生他们自己。

      如果教育者在这种联系中,不承认青少年学生是主体,不承认自己是主体起主导作用;那么他们和青少年学生所建立的这种联系就不是平等的联系,就是异化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因为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是自身异化的存在物。因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与人的这种社会联系是主体与主体的联系。教育者与青少年学生的这种社会联系,应该是人与人的联系,教育者起主导作用。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客体与主体,或客体与客体的关系。

     1.3 教育的目的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使客体发生合规律合目的的变化

     在家上学教育的过程,是青少年学生通过实践认识活动,通过理论推理和实践检验等对象化活动,使客体发生合规律合目的的变化;从而掌握客体运动变化规律,同时也对人如何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有了自己的体验;在教育中,青少年学生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和对象化过程演示给教育者,并与其就相关原理进行确认,青少年学生理解掌握教育者对象化过程的结果,只是他们自己能够进行对象性活动的抽象的可能性。

   青少年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对象化活动的过程体验,通过主体间交流和实践认识活动,才能使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充实提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对象化方法;在社会化活动中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使客体发生合规律合目的的变化,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2 培养青少年主体意识需分两个阶段

     2.1 613岁前以玩为主,在玩中学

     根据卢梭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以及英国夏山学校的实践,青少年在13岁前,主要以玩耍为主,在玩耍中学习,多接触大自然,山林水土沙漠和动物。最好能到处旅行,见多才能识广。

    2.1.1 在教育者的建议和引导下阅读

    2.1.1.1 自主阅读国内各种版本小学教材,并做比较研究。

    2.1.1.2 自主阅读古今中外相关文献

    2.1.1.3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相关阅读

    2.1.2 在教育者组织下亲近大自然,行万里路

    2.1.2.1亲近大自然,种菜养花

    2.1.2.2到世界各国或全国各地的大学旁听相关感兴趣课程,增长见识

    2.2 14岁到18岁以学为主,在学中玩

    2.2.1 在教育者的建议和引导下阅读

    2.2.1.1自主阅读国内外各种版本初中高中学教材,并做比较

    2.2.1.2自主阅读古今中外相关文献

    2.2.1.3 带着问题学习、研究,并据此查阅相关古今中外文献,或到实地考察调研并写出小论文。

    2.2.1.4 到全国各地高校旁听相关课程,并和大学老师、大学生和研究生交流探讨相关问题

     证明价值方式

     3.1 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3.2 参加国外留学考试

    3.3 参加自考

    3.4 参加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3.5 至少申请成功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3.6 写研究小论文发表,达到一定数量结集出版

      3.7 写博客小短文、散文、小说结集出版

    3.8 以同等学力参加国内外硕士研究生考试

      3.9 自己创业

       4 意义

    4.1人的主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个体的人,在遗传学上他的人脑具有人的类本质的遗传信息密码。他生下来时,只是可能意义上的主体,具有主体地位,但不是主体,他要成为主体,必须经过后天的努力,主体意识的培养。这和鸡蛋能变小鸡而石头不能是一个道理,必须在一定条件才能完成。而这个条件就是劳动,是实践认识活动,是个人具体生活。从咿哑学语,到直立行走,到成长为青少年,他一直在通过与人的接触,和对象化活动,摄入人类的信息;在理论上抽象着几千年人类进化史,实践上模仿着他所在社会类存在的生存模式。只有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才标志着人成为主体。人的主体存在是创造和自由的前提;没有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就没有创造的快乐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没有创造的快乐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主体的存在也是虚弱的、苍白的、异化的。只有成为主体,才能在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青少年学生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人,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其生命意义决不仅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仅此而已则与机器人无异,只是一个工具。所以渴望人成为人,成为主体,而不是物的存在,异化的存在;渴望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改造自身,得到创造的快乐;渴望人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应当是青少年学生追求的终极意义。

      4.2 具有主体意识的青少年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成为主体的青少年学生,他有头脑,能够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判断。他热爱生活,一切新潮时髦,他也不一慨拒绝,他分析哪些值得他花费精力和时间,哪些不值得他去追求。他以物性,而不是以性物,是为我用,而不是我被用。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决不盲目地随大流,他时刻把握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的同时,他也在认识实践,这一对象化活动对他来说,决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独特感受。他的每一次对象化活动都给他一个新的认识,启发他的灵感,充实他的思想,体验他从未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他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命充满希望。唯有创造,用自己的劳动去证明世界,才能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在对象化活动中,在学习创造中,成为主体的青少年学生必然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一定把握,对人生有了一定看法。从而确立信仰和人生奋斗目标,追求个性的自由的发展。

      然而青少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并不是盲目的,不拘规范,不守法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不是自由。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其自我价值,才能真正直观到其生命的意义。

      青少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前提是:理想、自我设计必须有益于人类,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必须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客观规律,具有时代特色和先进性。这样,他的个性才有可能得到自由发展。否则大学生的理想、自我设计就是空中楼阁,没有一点现实的基础。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学生成为主体,这样他才能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他的个性才能够得到自由发展。在今后的生活中,他将不会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一个没有头脑的人,一个混日子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充满朝气的人,一个成熟的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个推动社会前进的人。

    5 在家教育与体制内教育的区别

    5.1 在家教育是自助餐,体制内教育是套餐

    我们知道自助餐是食客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感受以及食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般来说,吃自助餐,情绪比较放松和自由随意。吃自助餐的可以吃饱,并不会对人的身体有什么不良影响,相反,因为放松和自由,可以促进食客对食物的消化。

而吃套餐时,套餐里的很多食物,并不是食客喜欢的,并不一定适合所有食客。在吃套餐时,有的食客吃的快,有的食客吃的慢。但,实际情况是,不管吃的快的食客还是吃的慢的食客,都要兼顾在座其他人的吃饭速度。各位食客的吃饭速度深受在座其他食客情绪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吃套餐还是自助餐,孩子都一样会成长成熟和长大。但,笔者认为:如要让孩子不像梅树盆景那样被扭曲成长成材,还是,给孩子选择自助餐比较合适。

在体制教育里,一般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己有一桶水。而现实的体制教育里,很多教师自己连一碗水都没有,谈何给学生一碗水。

    在家教育里,以笔者的观点来讲,学生自己是主体。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因此,笔者在家教育的理念就是,把每一个孩子都看作天才,引导和鼓励他们自己制定年度学习生活计划、月度学习生活计划以及据此安排每周和每天的学习生活计划。家长或私塾教师为此准备要准备两部分书,一部分是体制内的比较权威的小学和中学课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制内教材时,比较着学;再一部分是文史哲以及自然科学历史文献相关书籍。让学生能开阔自己的视野。

在家教育里,学生自己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我们要培养他们就小就要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及社交负责。在家教育里的学生自我学习,正如自己拿着桶装水,会比体制内的学生还会学,还要学得多,学得深。

    5.2 在家教育是玩中学,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符合教育规律,是培养人,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使人真正成为人;体制内教育是学中学,考中考,不求甚解,只求分数。只有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是培养人成为工具,成为螺丝钉。在家教育,是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可能的天才,在自助餐自由的学习环境里,可以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家教育,是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主体。

    体制内教育,是培养人成为工具。将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每个宝宝在出生前或后,可以通过基因测序和替换,把所有的人类知识输入宝宝的大脑里,这些基因宝宝,长大后,知道所有现成的人类知识,也很会参加考试。但唯一一点,这些人的大脑就是一个电脑硬盘。不是一个主体性存在的人,不会发现,不会创造,只能如机器人那样机械地学习。

    一位东方伟人说过:你要是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还有一位西方名人说过:台上一个哈姆莱特,台下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现在的体制内教育,却拒绝这一唯物的客观现实存在。不让学生吃梨子,却强行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砖家”对梨子滋味的描述,应付考试,以提高试卷分数过关得分。不允许台下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客观存在,只允许和承认台上那个哈姆莱特的存在。并让学生死记硬背默写,以提高试卷分数。

    体制内教育,是把学生看作客体,看作一块可雕塑的材料,看作木头。每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宝宝,是个可能的天才。可一旦放进体制内教育里,就被看作一个分母被垫底。不管在北上广大城市的中小学里,还是穷乡僻壤的中小学里,都允许每个班里有几个差生存在。而这些差生的存在,多半是不适合体制内的教育模式。爱迪生上小学时,就被学校教师公认为是差生,曾被罚站在教室后面,让全班学生羞辱。要感谢爱迪生的妈妈,是她,把爱迪生看作一个天才,让爱迪生回家上学,最后,爱迪生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最近,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我的企业从不招收在中小学甚至大学一直都在班里排名前十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创造力。

    6 在家教育操作

     在家教育的父母或举办私塾的教师,可根据上述理论和纲要操作实施。

     6.1 制定家规或私塾校规是必要的

     6.1.1 父母或私塾教师不能打骂学生,有话好好说。

     6.1.2 父母或私塾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互相尊敬,相敬如宾。

     6.1.3 父母或私塾教师与孩子之间,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民主投票,少数服从多数。

     6.1.4父母或私塾教师必须教给孩子或学生必要的社交礼仪和社会规则。

     6.2 制定在家教育的教学计划是必要的

     6.2.1 613岁前以玩为主,在玩中学。

    每年要有游玩计划。如到哪里旅游,到哪里游学,大致需要看哪些书,父母或私塾教师都要心里有数。外出游玩时,引导孩子或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各地风土人情差异。外出游玩,最好参观当地著名的大学校园,和大学学生或教师交流,要参观当地博物馆,。

    6.2.2 14岁到18岁以学为主,在学中玩。

    外出游玩,最好参观当地著名的大学校园,和大学学生或教师交流,并旁听感兴趣的大学课程,和大学生交朋友。孩子或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特长,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写博客小短文、散文、小说结集出版;带着问题学习、研究,并据此查阅相关古今中外文献,或到实地考察调研并写出小论文;自主研读国内外各种版本初中高中学教材,并做比较。

    7 在家教育是穷屌丝们反转剧情逆袭上位的唯一出路唯一机会

    当今社会,各阶级的阶层已经成为定式。体制内教育是为社会中上层成功人士服务的。那些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子女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他们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就理所当然地享受了因他们的父母和祖辈沿袭给他们的种种特权和地位。简单的说,如某A女,生在北京市西城区,那她这一生,就是响当当的北京人,她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到大学,都会一路顺风。而生在某个穷乡僻壤的某B男,如果他的父母再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就注定他的这一生会很坎坷。即便他努力上学,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其结局,很有可能是毕业即失业。因为社会资源早已被中上层阶层所垄断。记得若干年前,我认识一个厅局级领导的公子,他和我谈找对象。他说,他父母给他介绍的是一位处长的千金,而这位处长很有潜力,再过几年,定升厅长。最后,他和这位准厅长的千金喜结良缘。在社会的中上层,这种跨界结缘现象很普遍。而体制内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培养驯服的工具。关键是这种驯服工具毕业出来都有其父母和祖辈的资源接盘。最苦是那些父母和祖辈没有社会资源接盘的大多数中下层子女。毕业即失业。正如上面说的某B男,想当个工具,还真没有人要。因为这种工具到处都是,数不胜数。自从有了科举,科考是改变穷屌丝命运的唯一机会,那时,不管你是谁,只要金榜题名,就会跻身上层,改换人生,改变命运。时代不同了,现当代,大学毕业就同时意味着失业。穷屌丝们的命运,并没得到丝毫改变。从原点又回到了起点。更可悲的是,因为十多年的应付考试,脑子僵化了,成为了工具性的存在,在社会里无法生存,只能啃老,也有的成为书呆子,更有人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性因素。

    在家上学的理念,不是培养工具。穷屌丝们完全能翻转剧情逆袭上位。凭得是什么?说大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是培养人成为人,而不是工具。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是可能的天才。关键是后天的培养。笔者一再强调:如果你把孩子看成工具看成木头,他就会被你培养成工具,培养成木头。但是,如果你把孩子看做可能的天才,看做与你平等的人,看做主体性的存在。他就很有可能成为天才,成为主体性人的存在。

    当今社会,机器人通过自我学习,在围棋上打败了人。我们人类为什么还要固步自封,自我异化成工具呢?

    在家教育,成本很小,解放了孩子和学生,让他们不再做龚自珍说的梅树盆景,而是让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成为主体性人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