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涵:第三套人民币十元收藏价值
陈少涵寄语:谁的人生不是荆棘前行,你跌倒的时候、懊恼的时候,品尝眼泪的时候。都请你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请你相信,你的坚持,终将美好。人都是这样,从象牙塔到烟火人间,不要惧怕成长,只愿在成长中,一直保持一颗热闹而明亮的心。
第三套人民币以及退出货币流通的舞台,进入了收藏的领域,第三套人民币十元面值的收藏价值很高,价格也是逐年上涨,下面陈少涵就介绍一下第三套人民币十元的价格及收藏价值。
第三套人民币十元简介
第三套人民币是1962年4月20日开始陆续发行的。当时,我国经过了连续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党中央制订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大力发展生产,使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金融状况逐渐好转。为了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方便群众使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其间自1 962年4月20日至1980年4月15日,经过18年的逐步调整,共陆续发行过13个品种。
第三套人民币退出流通领域后,开始回收并销毁,存世量很少,再加上第三套人民币上记载的是我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很好的纪念意义。第三套人民币拾元大团结三字冠纸币是在第三套人民币拾元大团结二字冠纸币之后开始使用的,不管是三字冠还是二字冠,存世量的减少,就是第三套人民币拾元大团结价值上涨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三套人民币十元收藏价值
印刷问题导致的收藏热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部分从印制厂调拨到基层银行已发放到民间的10元券在存储时,验钞机不断发出异常警示信号,经人工细查并未发现有假,但反复检测还是被验钞机认为有“问题”。这使在银行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迷惑不解。与此同时,其他金融收兑机构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这种不正常现象立即引起人民银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印制厂的技术人员对这些10元券核查了印制批次与编号,对所采用的原料、工艺过程逐一进行排查,终于在票券背面天安门图案的“上方、左、右两边”的彩色花符油墨中发现了问题所在。
原来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引进国外奇奥利公司的胶凹联合印制机两台,分配给北京五四一厂和上海五四二厂各一台,按与外商合同规定,该设备试印1965年版10元券,一部分彩墨由西克巴公司提供。对该公司提供的油墨两厂技术部门只注意了墨色,对彩墨成分中含有超标的“荧光粉”这一特殊性能未进行检测,中国人民银行印制总公司也未提醒两厂注意检验。根据工艺要求,胶印必须采用紫外光来干燥油墨,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包括荧光粉在内的一些化学品含量降至最低,但终究化解能力有限且验钞机的色谱识别系统对任何超量的化学物质都有着强烈的排斥作用。 自1987年7月至1989年3月两厂至少有5组(三字冠少,二字冠多)冠字编号(如北京五四一厂的ⅣⅥ00000001-70000000),不低于16亿元金额的票券发往全国各地。银行有关部门出于量大、面广及人民币信誉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对未发出的就地封存,已发出的不明示通告,采取只收不付秘密回收。截止此纸币停用时(2000年7月1日)收回销毁了绝大部分,外面只有少量遗存。是收藏、投资的最佳选择。
退出流通 承载历史 传承瑰宝
第三套人民币是新中国独立设计印制的第一套流通纸币,第一二套人民币是苏联帮助印刷的纸币,面对外国制币技术的垄断,周总理带领一批独立的科研人员自行研发,第三套人民币开始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共有10元劵两种版别、5元劵两种版别、2元劵两种版别、1元劵三种版别、5角劵三种版别、2角劵三种版别、1角劵九种版别、共7种面值24张版别,算上第二套1.2.5分纸币共计27种纸币,因为这套币经历文化大革命,经历上山下乡运动,经历土地改革。聚集着人们对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怀,和美好回忆,凝聚着建国初期国民淳朴的社会风气,和人们艰苦奋斗,努力开拓,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承载着人们从无到有的一个个酸甜苦辣的创业故事。正因为承载的历史故事太多,收藏的人也越来越多。也是家庭传精神文化最好的瑰宝。
特定年代性 投资有回报
就因为第三套人民使用的特定年代,他的增值性非常快,老版人民币之所以价值飞涨就是因为他退出了流通的国家的法定货币而成为了一种价值极高的收藏品。第三套人民币总面值40元左右,第三套人民币三珍背绿不带水印的1角、枣红色1角,张张价值不菲,其中的背绿带水印的1角由于与1964年发行的2角纸钞颜色极为相似,极易在交易过程中混淆,使用时间只有14个月就停用,,稳健、可靠、极高的投资回报。还有枣红1角“路线错误”引发的升值风暴,券面图案中的人物自左向右前进,这在当时“左右路线”之争甚嚣尘上的年代,犯了严重的“右倾”错 误。该券即遭到回收销毁。纸币投资堪称是藏品投资的“硬通货”。近几年来纸币的价值飞涨是有目共睹的,纸币投资的回报率每年都在以几倍的涨幅递增,纸币价值的飞涨以他骄人的成绩证明了纸币投资的正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更多资讯可浏览器“陈少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