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武则天究竟是一个什么人?我们今天多以女强人的形象来谈论她。不仅如此,不少书籍和影视作品都对她任贤纳谏,明察善断多有褒扬。
其实,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史学界几乎都对她持否定和贬损的态度。真正形成观点的大转折,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1951年,历史学家罗元贞在《光明日报》发表《武则天批判》一文,对武则天抵御外敌、保护人民做了充分肯定。随后,吴枫《隋唐五代史》中也对武则天作了肯定评价。1959年10月,上海越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则天皇帝》,剧目座谈会上,不少历史学家对将武则天以正面形象来处理作了好评。在此基础上,郭沫若随后创作了历史剧《武则天》,更是将转变武则天形象推向了一个高潮。
《资治通鉴》也曾评价过武则天,说她“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毛泽东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这都是之前的积极评价。
尽管如此,武则天在坐位初年,其残暴行为是令人发指的。
《旧唐书·索元礼》记载了索元礼个人行径。他最早用诬陷手段迫害无辜,武则天因此利用了他。
这部史籍中记载有这样的事情:武则天光宅初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以恢复唐朝为旗号。这让武则天大怒,但又怕人心动摇,于是首先想到的是要用威势控制天下。恰好这个索元礼懂得猜度武则天的心思,就去告发别人。武则天召见了他,升任他为游击将军,命令他在洛州牧官署审讯案犯。索元礼性情残忍,审问一人,就叫犯人牵引出几十到几百人。这样,士大夫都害怕他,生怕牵扯到自己身上,怕他就像害怕虎狼一样。这下正合武则天意,武则天就多次召见并赏赐索元礼,故意扩大他的权势,让他杀了几千人。于是,就有人也来效仿索元礼。当时,各州告密的人,都坐着公家的车辆,由州县护送到朝廷,在宾馆中供养他们,好不威风!他们告密的话稍稍符合武则天的意见,武则天就会用官爵赏赐来诱导,使他们高贵并具有很高的威望。
索元礼虽然能够猜度武则天的心思,也讨到武则天不少好处,但最终还是死于武则天手中。武则天依靠索元礼打击政敌成功后,就要根据形势调整策略。当索元礼一天比一天更残酷更厉害的时候,引来了朝臣及百姓的极大不满。为了笼络人心,武则天杀了索元礼。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索元礼的悲哀,但显示出武则天的狡诈。功是功,过是过。不管后人如何肯定武则天,她的这段丑恶历史都是无法抹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