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盛东:世界经济为什么不能再造辉煌


     相信很多人都会天天抱怨自己挣钱少,那么归根究底为什么工资少,那是因为用人单位不景气,那么为何不景气呢?因为中国经济不太好。说到这里大家以为终于找到答案了吗?不,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不止中国经济不好,世界经济都很不乐观。自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历时8年迟迟没能复苏,2016年将是全球GDP增速连续低于长期均值3.7%的第5年,2017年很有可能是第6年,世界经济从未如此长时间低迷。

 

  美国经济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实施不长时间就开始复苏。然而,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措施,货币利率政策可谓已用尽,仍未有一个国家走出低迷。这又是为什么呢?先看经济产值,其次看外汇交易额,2013年9月6日,据国际清算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三年来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额达到5.3万亿美元,为全球贸易的几十倍;关于金融交易额,截至2008年2月,美国本土上挂单的金融及金融衍生品交易额高达280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经济产值十几倍。很明显巨量的金融交易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结果酿成金融危机。

  当危机一爆发,巨量金融交易几乎都变成不良债权压垮了很多金融机构。自从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几年间,美国倒闭金融机构高达500多家,好在美国有存款保险制度没发生挤兑恐慌。除众多金融机构倒闭外,还有通用汽车等257家企业也被淹没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闭浪潮中。

 

  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凯恩斯政策(实为通胀政策)应对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学者发现低利率政策越来越无效,因此开始质疑低利率政策、尤其“零利率”政策的效果。其实,凯恩斯政策不是越来越无效,而是本来就不具有那些效果。长期以来凯恩斯政策实行者及其御用经济学家的主观愿望,并非政策本身具有的效果。

  另外,实行增加货币的膨胀政策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实体经济确实货币不足,增加货币才可能凑效,但能否凑效,还要看所增货币是否流入实体经济。货币流入实体经济,生产会扩大物价会上涨,就会产生膨胀效果;第二个环节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即投资预期收益率上升,投资才有可能增加。否则,若果投资预期收益率下降,即使降息会降低投资成本,企业也不会增加投资。企业投资的增减并非取决于利息高低,如果投资收益率不高甚至降低,央行再怎么降息企业也不会增加投资。

 

  金融与经济过度失衡必然酿成危机。任何经济危机都是对经济失衡的调整。金融危机的过程,就是通过收缩降低商品价格收缩金融及衍生品数量,使金融与经济恢复均衡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使过度经营金融及金融衍生品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这是市场进行的优胜劣汰的自律调整。因此,摆脱金融危机的各种政策与措施必须顺应市场调整,而不是逆市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