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9月30日,证监会发审委今年以来一共审核了405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有328家获得通过,16家暂缓解决,8家取消审核,另有53家未获得通过。IPO审核通过率80.99%,相较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90.96%,同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不可不谓之大。
证监会发布的IPO审核通过率公告,让笔者想起了证监会为IPO审核把关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就在今年8月中旬,针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期间将直接融资放到重要位置以后投资者所担心的IPO是否会进一步放宽问题,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作出了“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防止企业带病上市”的表态。
证监会在发审环节加大了对IPO审核把关的力度,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据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自今年1月份以来证监会已审核275家公司首发申请,37家被否,否决率13.45%,而2016年全年共计18家企业IPO被否,否决率为2.21%。证监会在IPO发审环节所下的工夫,取得了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就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所说的“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而言,仅仅在发审环节下功夫,依然是不够的,需要多措并举。
实际上,近年来,IPO融资力度持续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与先前的融资力度居高不下的情况相比,有着不少新的情况出现,并且以此来对冲了IPO发行节奏整体加速所带来的抽血压力。
自2016年以来,这些新出现的情况包括:A股市场采取了IPO新规模式,即采用中签后再行缴款的模式取预缴款申购的模式而代之,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了二级市场资金抽血压力;再融资新政的出炉,提升再融资的准入门槛,从而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上市后的任性再融资行为,随之骤降的再融资规模也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抽血效应对二级市场造成的压力;此外,不断升级版的减持新规的出炉,对集中式减持、清仓式减持等行为,给予了实质性的打击,使得上市公司大股东任性减持的行为有所收敛。
正是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IPO发行节奏每周一批次新常态给证券市场所带来抽血压力的存在。
IPO审核通过率降低了,但是,IPO一周一批次的发行节奏俨然已经成为新常态,就IPO发行节奏而言,接下来还有着水涨船高的可能。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中国股市“重融资,轻回报”的特性,而这一点,是由中国股市的定位问题所导致的。
IPO审核通过率降低了,但是,这当中并不乏一些趁浑水摸鱼而上市成功的企业,而在证监会以超常规的方式加快IPO发行节奏的背景下,其审核过会的企业里也难免不会出现漏网之鱼。
一言以蔽之,IPO审核率降低了,表明管理层确实在对IPO发行问题上加大了把关的力度。但是,却并不能保证其审核过会的企业里面没有漏网之鱼的存在,更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中国股市“重融资,轻回报”的定位特征。
就当下的中国证券市场而言,与其讨论IPO审核通过率下降十个百分点是多了还是少了,不如关注市场自身的环境与自身发展的土壤,不如关注和不断完善自身的体制机制。
李勇(系中兴汇金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