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城市】摩登上海 盛世繁华


【印象城市】

 摩登上海   盛世繁华

               

江铃   陈柳钦

 

上海

】张蕴

梦断三更鹤,芦边系短篷。

听潮看海月,坐石受天风。

物至秋而化,年来我亦翁。

长歌相劳事,犹喜此樽同。

 

上海,是中国经济金融科技中心,流光溢彩的国际性大都市。“黄浦浪花千尘雪,东方明珠百度春,花满堵,酒满瓯,十里绮罗外滩烟”。它是东方的巴黎,世界的魔都。是纸醉金迷的风流绮梦,是火树银花的不夜之城。

  有人说“如果你厌倦了上海,那你就厌倦了生活。”因为,它值得全世界倾心相爱。

           十里洋场富贵乡

  正如说到巴黎,首先想到埃菲尔铁塔。说到上海,自动脑补客流如织的外滩,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夜游黄浦江,浦东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展示着上海的都市丰采,而浦西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则在默默诉说上海的前世今生。

  上海,是中国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历史追溯到晚清,一场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夜郎自大的迷梦,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尘封许久的大门。1842年,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除割地赔款协定关税外:明确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分别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开放通商口岸是条约中最可怕的内容。而历史学家从辩证的角度认为,五口通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随着西方列强纷纷在上海设立租界地,越来越多西洋格调的建筑在上海涌现。今天外滩的万国建筑就是当年的缩影。西方的商品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与之同时到来的还有西方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冲击得揺摇欲坠,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无论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都首选在上海开办工厂。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运动中第一家民用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1876年,由民族企业家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制造出第一艘小火轮,这是近代第一家资本主义企业。1902年,第一辆现代汽车在上海获得了牌照。

  民国的上海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无数企业家创业致富,十里洋场歌舞升平。大街小巷里,穿梭着金发碧眼的洋人,长衫马褂的老先生,中山装五粒纽扣扣得死死的进步青年,还有西服领带留洋归来的新学生。有人喝茶,有人品咖啡;有人吃生煎饺子就清粥,有人切牛排蘸蕃茄酱;有人长裙曳地,有人旗袍裹身。留声机歌声唱起,舞厅霓虹闪烁,名媛雅士翩翩起舞谈笑风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周润发、赵雅芝主演的一部《上海滩》红遍全国。浪奔,浪流,浪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人们在沉浸于剧情的爱恨情仇之余,更对上海这个远东巨埠悠然神往。东西方文明在上海碰撞交融,十里洋场莺声燕语,百乐门中歌舞笙箫。上海,它像一碗食材丰富的八宝饭,沉淀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又如一杯新酿的葡萄酒,红艳艳的闪烁着异国风情。

  东方明珠电视塔内,有一个一万平方米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从入馆处一路行来,上海的历史风云尽收眼底。陈列馆中有七个展馆,分别为华亭溯源、城厢风貌、开埠掠影、十里洋场、海上旧踪、建筑博览、车马建筑,用栩栩如生的蜡像泥人、精致华美的建筑模型穿越时空,追寻魔都旧梦,品味沪上繁华。

  东方明珠,是上海标志性建筑,塔高468米,除了广播电视发射,还有文化娱乐游览多种功能。它的设计十分特别,蔚蓝的天空下,两颗巨大的球体像圆润的红宝石,加上错落有致的小球体,正如一串宝光流动的明珠。在各种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中,有着让人过目不忘一眼发现的高辨识度。登上东方明珠的观光层,可临空俯瞰上海美景。“凌霄步道”是全球首个360度全透明观光层。站在透明钢化玻璃往下看,楼层林立,人小如蚁,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上球体有一个空中旋转餐厅,每小时可转一圈,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美景。夜幕之中,东方明珠塔光采夺目,行走在浦东,一抬眼就能看到。各种灯光有着不同含义,三八妇女节,东方明珠是粉红色的;四月二日世界自闭症日,东方明珠是蓝色的,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晩上八点半,东方明珠熄灯一小时,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倡的“地球一小时”节能减排活动。

  摩天大楼,是今日上海的新形象。东方明珠附近,布满这些高大魁梧的邻居。金茂大厦高421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92米,上海中心大厦更是中国第一高楼,它高632米,有一百二十一层,拥有九个空中花园。主楼玻璃幕墙十四万平方米,重重防护,被誉为世界顶级幕墙工程。2017426日,位于大楼第118层的“上海之巅”观光厅正式向公众开放。外形似一个吉他拔片,呈螺旋式上升,能有效抵抗疾风。也像一条巨龙,傲然直立于上海滩,飞龙在天。

  上海,是富贵温柔乡,寸土寸金的城市。进入二十一世纪,上海的房价像坐上了火箭,蹿得比摩天大楼还高。兜里没个几千万,不敢想买房的事情。上海的地铁线四通八达,每天早晨挤满了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手里拎着早点,眼睛浏览着新闻,耳朵里塞着耳机学英语。地铁里挤得一身臭汗,出来稍一整理,依然是城市精英。由于市中心房价贵,很多人住得很远,一天有几小时的时间在路上。外地人尤其多,就是所渭海漂一族。高房价没有吓退他们,快节奏的生活在他们眼中更有挑战性,压力变成了动力。为什么这么多人热爱上海,拼了命要留下来?正因为它的富丽堂皇,像华丽的宫殿熠熠生辉,每一层台阶每一扇窗都有无限机会和可能。

  不来上海,不知人间富贵。在近代历史长河里,曾经有个外国人说:“中国没有城市,除了上海。”即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面对众多欣欣向荣的城市,上海也是骄傲的,特别是在一些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眼中,除了上海,哪里都是乡下。

  乡下人逛大上海,肯定要去南京路淮海路,买不起也要看一看热闹。上海有无数条商业街,纵横交错川流不息,车如流水马如龙。四衢八街处处人声鼎沸,装潢高雅浪漫,物品琳琅满目,餐饮,娱乐,一条龙服务应有尽有。久光百货,巴黎春天,恒隆广场等各大商圈充满了国际顶级品牌,是一个个奢华考究的购物天堂。价格,肯定是昂贵的,但销售量从来不用发愁。单从上海的房价看,这里的每一个业主都是千万富翁。有些富豪并不显山露水,甚至穿得随意,但看中什么心爱之物时,十几万的价格眼皮也不眨的,轻描淡写甩出一张卡,爽快地打包拎走。刚毕业的年轻人喜欢去寻些小小的店铺,价格有得商量。上海的小店铺唯美小资,名字都透着甜蜜。“张小姐家”,“晴晴家”,里面往往坐着一位美貌精明的老板娘,嫩白如春葱的十指涂着红蒄丹,舌灿莲花地介绍着店里的商品,决不肯放你空手而归。

  夜上海是最迷人的。有一首老歌唱得好“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灯光,让夜色中的上海千变万化,像落下了满城繁星。夜上海,哪里都是风姿绰约,万家灯火中的上海美妙得让人无法安睡。黄浦江两岸,全是兴致勃勃的游客行人,摩肩接踵,手机单反忙个不停,再多的内存也储存不下上海的丰姿。江风徐来,灯火辉煌的上海醉了人的心。黄浦江上穿梭着豪华游轮,不同于苏杭的画舫洋溢着古典,黄浦江的游轮时尚而摩登。排队买票上船,舱内室明几净亮如白昼,有各色水果点心。你也可以坐在露天甲板上,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歌手艺人在甲板上唱歌助兴。也许她的丝袜破了个小洞,但丝毫不影响她的万种风情。她一头如藻的长发在风中飞舞,曼妙的歌声溶进了大上海的华丽背景。游轮载着人们缓缓驶个来回,这边,万国建筑博览群金碧辉煌;那边,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溢彩流光。光投射到江面,闪烁不停,巨大的广告写着“我爱上海”。毋须提醒,这般风景,谁能不爱。

         市井弄堂侬好伐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带着烟火气,缠杂着上海人暖昩而柔情的日常。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是安静乖巧的,屋檐上的青灰色的瓦细工细排,窗台上养着娇嫩的月季,院子里绽放着云霞一般的夹竹桃,不经意间,一支春色出墙来。山墙的裂纹里布满青苔,衬着夹竹桃与月季花的粉色,格外艳丽,是一点一点工笔细描的画意与诗情。鸽子在屋顶咕咕地叫,不慌不忙数着一天的光阴。弄堂的房屋很密集,亲亲热热地挤在一起。灯光忽明忽暗,照着竹竿上晾晒的花红柳绿的内衣裤,水一滴滴往下落,若有若无地透着性感。老妈子打开镂空雕花的矮铁门,急匆匆走进厨房,一边忙碌着择着刚卖的菜,一边大声交换刚刚听到的劲爆新闻。“滋”的一声,空气里是爆葱花的香味。二楼一般是闺房,大小姐下了晨课,书包往床头一丟,倚着窗台眺望街上的风景。有时会掐了花盆的凤仙花染指甲,心里嗔怪街尾的哥哥怎么还不来看她。

  弄堂,是上海文化的一个承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正宗的老石库门,不管是江南民居风格还是中西合璧的尝试,总给人感觉很市井,很家常。弄堂最早出现于租界地,一种成本低廉的联排式木板房,租给租界的华人住。太平军起义,富商大户心慌意乱,两耳不闻窗外事,躲进小楼成一统。弄一个乌漆实心的厚木做门扇,围着厚重的石头门框,门楣的雕花繁复而精致,慢工出细活,只要好看。这门也就格外夺目,称之为石库门建筑,门一关,听不见外面的战火纷飞。庭院深深,木扶梯往上,有厢房,有小阁楼,有亭子间。天井里没有老北京的大石榴树,但可以养几盆杜鹃或者山茶。“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弄堂里少不了沿街叫卖的小贩,不过不是杏花,往往是各种小吃。卖葱油饼,卖爆鱼面,卖海棠糕枣泥汤圆,卖香菇干贝瘦肉粥,小贩拖着长腔,唱歌一样吆喝,还没吃上,听名字已经香掉了鼻子。早晨有鲜肉小笼汤包配着阿婆豆浆,夜深了来叫卖热乎乎的鸡汤小馄饨。大姑娘不肯下楼,就从阳台探出身子,一根细麻绳拴个竹编小篮,慢悠悠荡下去,篮里放着青瓷小碗,粉红的绣花手绢里塞着零钱,卖馄饨小哥眼急手快,盛上馄饨顺着墙角提溜上去。“侬拿好,勿要烫。”稳稳当当,还不忘往上丟个笑微微的眼风。

  渐渐的,墙面用青砖红砖代替石头,天井敞开了,新式里弄风头大盛,花园洋房炙手可热,英伦风的、美式乡村风的、西班牙风格的各式各样,花园里有洁白的大理石雕像,假山上装着人工喷泉,豪华又浪漫。但不如老弄堂的亲切家常。弄堂邻里关系一团和气。一条弄堂,对外面是私密的,对内却是公开化,张家要了如花似玉的新媳妇,李家的老娘舅留洋回来了,这种小道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一秒就飞遍弄堂每个角落,讲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津津有味,消息在舌头尖上翻炒几遍,就可以下酒喝。弄堂口是最热闹的,小女孩蹦来蹦去跳房子、跳橡皮筋,花裙子上下翻飞露出藕白的小腿;老阿婆支着竹凉席乘凉扯闲篇,内容精彩得连天上的星星都忘了眨巴眼;顽皮的男孩滚着铁环呼啸而过,不小心碰倒了小凉凳上摆着的下酒菜,大人追在后头骂:“小赤佬。”却也不是真生气。

  弄堂里,跳跃着上海市民的百味人生,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上海情结。上海人之间喜欢讲上海话,这一点常常引起外地人不满,因为听不懂,总感觉自己被隔到一墙之外。但在上海人看来,也是出于与生俱来的上海情结。“阿拉上海人”一句话,藏也不住的自豪感。见了面,不管熟不熟,先来一句:“侬好,碰到侬交关开心。侬切饭了伐?”天气不好,埋怨一声“今朝老勿适意咯。”叮嘱别人做事“侬帮帮忙拎伐清,勿捣浆糊。”细细一品,上海话其实五味杂陈兼收并蓄的,本来就是个移民城市,往上数三代,尽是外地人。广东话的云吞,宁波话的千张,上海直接采用。国外的新名词一样拿来就译,电车自来水雪花膏,小瘪三老克拉,十分鲜活。上菜市场买菜,说去“白相”,手眼要“灵光”,“买几个小菜吃吃伐。”家常里带着点小精致,似乎在撒娇。

  上海人就是爱精致,弄堂九曲十八弯,繁杂拥挤。住的空间窄小逼仄,甚至祖孙三代一同住在五十平方的屋里。那也要分得清爽,厅是厅阁是阁的,还得养上花花草草,笼子里有鹦哥,小厢房有贵宾犬。哪怕吃一个橙,也要去了皮去了筋络,切得一瓣一瓣的放在金边描花小碟子里,插着细牙签。藏在霓虹灯背后的市井,是真实的,也是精细的。上海人把日子很仔细地过着。上海男人绝对是好男人典型,出得厅堂下得厨房。下了班公文包放稳妥,围上围裙就是家庭煮夫。洗衣修灯通马桶,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很多外省人眼中,上海人小气又爱充面子。喜欢去饭店请客,但讨价还价,绝不含糊,“阿拉拎得清”。不过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上海人觉得这是会过日子,精打细算中的有滋有味。你若问他,他可能会说“关侬啥事体?”

  是有几分傲气的,这就是上海市民。一出门就是繁华耀眼的十里长街,这份傲气有底气支撑。上海女人,尤其典型。“贞女传和好莱坞情节并存,阴丹士林蓝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这是王安忆笔下的弄堂女儿,王安忆写上海弄堂写到了极致。旧上海的女儿在闺阁里坐,心里想着四面八方,每一个闺阁里坐着一个王琦瑶,漆黑的额发遮着黑亮的眼睛,读书绣花,那么楚楚动人。张爱玲书里的公馆少奶奶,沪上名媛,天涯歌女,一个个艳丽如花优雅浪漫的上海女人,傲气中带着妖娆,带着烟视媚行的女人香。娇娇的,嗲嗲的。精明得有点狡黠的白流苏,坎坷中坚韧顽强的顾曼桢,都是上海女人最好的注脚。小说毕竟是小说,张爱玲本人就是典型的上海女人,隽永多情,“一袭华美的袍”,清高里透着一点苍凉,将生命活成一个传奇,豪门与市井交织在一起,化作怒放的一朵海上花,热烈地去爱,毅然决然地放手离开,上海女人始终是骄傲的。

  今天的上海女人,更加独立,也更加有魅力。对于时尚,她们天赋异禀,不论国金中心的奢侈品,还是七浦街淘来的便宜货,上海女人都有本事穿出气质,引领潮流。香水手包化妆品,居家必备,哪里都是她们的舞台。化着精致的妆容,她们是职场的白领丽人,一转身又是温柔贤惠的妻子,爱撒娇,爱粘老公,也有手段管得老公服服帖帖,但在外人面前,还是会给足老公面子。上海女人又能作又能乖,收放自如,动静相宜。

  上海城隍庙豫园,是一个个放大的市井,挤挤挨挨的人群窥伺着上海的花团锦簇,感受着上海的喧闹繁荣。朱檐碧瓦的道教宫殿里香火旺盛,风味小吃层出不穷。泥人、剪纸、古董、字画、玉吊坠、雪花膏、珍珠纽扣、绣花围巾……市井人爱这个,这是五光十色的上海。眼睛看花,嘴巴更不闲着。城隍庙首先是一个舌尖上的申城,绿波廊的三丝眉毛酥,油炸的表皮淡黄,像一层层的波浪,又似一道弯弯的眉毛,酥脆的外皮里裹着鲜笋香菇精肉丝等丰富的馅料,一只起卖;松月楼的素什锦炒饭,红是红绿是绿的各种时蔬,色香味俱全;南翔馒头店的小笼包,小小的一只卧于笼中,玲珑可爱,小笼包皮薄馅大,夏有虾仁秋有蟹粉,即便最寻常的大肉馅,也比别处的正宗地道。蟹壳黄烧饼,上海美食中名列前茅,上海人不会忘记这个,油酥的饼皮上撒着星星点点的白芝麻,形状圆乎乎的,真像个蟹壳趴在那里。

  城隍庙附近有老街,有弄堂。浮华背后,藏着上海人的柴米油盐。深深的弄堂,长长的小巷,兜兜转转间别有洞天。弄堂中的上海呈现出魔都另一个面目,一个真实的接地气的魔都,一个上海小市民的浮世绘,它默默地注视着光阴的流淌,感受着岁月的变迁。

            风物长宜放眼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文革错误,全面拔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从五个经济特区开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态势。开放的选择是从沿海到内地,199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就是一条捷径。”上海浦东,是大时代赐与的一个惊喜。这是九十年代具有战略决战意义的开发,作为内地开发的代表,党中央以浦东为龙头,形成幅射,带动整个长江三角州的经济腾飞。

  曾几何时,浦东是落后的象征。老上海们犹记得这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而如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万丈高楼身披霞光;张江高科技园区,人才济济激荡着思想的火花,浦东宣传部长陈高宏曾说过:“对于改革开放,深圳是破冰之旅,上海是攻坚之役。”从田园牧歌到霓裳丽影,浦东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经济发展速度令人咋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打造出上海的王牌效应。1993年,邓小平在新建成的上海杨浦大桥漫步,桥如一道长虹横卧于黄浦江上,两边的斜拉索仿佛巨大的琴弦,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奏着激昂美妙的音乐。邓小平俯视崛起中的浦东,信口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

  九十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经济”。历经二战之创,渡过七十年代经济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些糟心事之后,在美苏争霸走向尾声的时候,美国经济持续十年的高速度增长,全世界关注这种奇特的新经济,它迅速风靡全球。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经济与智慧经济,高就业、低通货膨胀,出口贸易狂飙,财政赤字减少。知识经济走向亚洲,上海迅速成为领跑者。

  在20171月香港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上海位列第一,这是上海第四次夺冠。上海如旭日东升,光照神州。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大上海吸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社会精英,是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地。这是一个智慧的城市,拥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育与科技水平。复旦大学,雄厚的学术底蕴,有着兼收并蓄的科技氛围与人文环境;上海交通大学,被余秋雨誉为“搭建了通向现代化的第一座渡桥”;同济大学,名士风范,领先创办全国第一个建筑学院,打造“同济模式”,具有世界眼光;华东师范大学,温文尔雅,腹有诗书气自华,传道授业解惑,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核心基地。科技就是生产力,人才就是竞争力。

  上海人重视教育,并且从小抓起。有人展示孩子的假期安排表,满满的辅导班安排。周六上午奥数,下午英语。周日有舞蹈、钢琴和书法。根本没有一点多余时间。上海的小学生,晚上做功课做到十点多钟是很平常的事情。孩子们没有轻松的童年,家长也为之疲于奔命。其实比起国内其它城市,上海的孩子已处于有利形势,天生就高起点。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他们就出生在罗马。为什么要这样努力?因为身边就是这个环境。所有人都在拼。这是上海人强烈的竞争意识。对于教育,上海人舍得投资,投资时间,投资金钱,投资精力。他们一向是精明的,投资是为了高收益,这收益就是孩子的未来。另外,上海的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送出国,为了继续深造,术业有专攻。早些年这种做法被人垢病为崇洋媚外,但现在已得到更多的理解与认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仅要海纳百川,更要与世界接触。

  通天入地,对于上海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上海拥有两个国际机场:浦东和虹桥,随时可飞往世界各地。上海的地铁,四通八达,遍布整个城市而畅通无阻,随处可见小吉祥物畅畅的迷人微笑与温馨提醒。黄浦江上有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上海的大桥气势如虹。黄浦江下依然畅通无阻,深深的隧道藏在湍急的江底。在高架上开车,在钢筋混凝土的楼群间飞驰,像一只鸟张开翅膀飞进城市森林。人才的振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交通与通讯的高速进步都加速了上海走向世界。

  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二战以来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呈现出含中国在内的“一超多强”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上呈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然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199111月,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即APEC。亚太经合组织致力于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成员国的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各异,对促进亚太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200110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举办。

  当时,浦东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热闹异常,高朋满座宾主尽欢,在柔缓的《友谊地久天长》曲声中,一场盛大的焰火晩会呈献给各国宾客,礼花在空中绽放,形成APEC”的图案,壮美无边,礼花落到黄浦江里,与两岸的灯光交映生辉。人们赞不绝口,一起欣赏上海的美。

  睦邻友好,是中国一向坚持的政策。2001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上海成立。这是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足以载入外交史册彪炳千秋。它在巩固地区安全和稳定,促进成员国之间互利互动与联合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形成了一种“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它体现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也反映了中国的气度与胸襟。

  2010年,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规模空前,有190个国家、56个组织参展。选择在上海,理由不说自明,凭实力说话。世博会让上海更精彩,这一年,似乎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拥进上海。人流如织,但丝毫不乱,到处秩序井然。园区有八万名志愿者,热情洋溢地为参观游客提供服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亲切的笑脸。世博会突出一个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主题曲《微笑上海》中,人们呼唤“如果我们就是城市的细胞,请用尽力量来让它奔跑,如果城市就是地球的细胞,一起来让它健康的微笑。”“每种语言融合灯火的颜色,地图的轮廓开展新突破,每个笑脸融合皮肤的颜色,让我们发现更好的生活。”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全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投向上海,东方魔都敞开了胸怀,向世界各国展示鼎盛中华的美好形象。

  世博会中最耀眼的中国馆,现已更名为中华艺术宫,可免费参观。是伫立于上海的一座红色东方之冠。天下粮仓,富庶中华。馆内有国之瑰宝“一号铜车马”,有巨型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乘坐梦幻轨道游览车,可领略中国各处城市风貌。展馆浓缩了中华文化,在岁月流金的上海挑起一抹灵动的中国红。

  上海的大事件层出不穷,20166月,中国内地首座迪士尼主题乐园在上海开园。充满奇思妙想,是人们心中的童话王国。十二朋友园是迪土尼在上海的全球首创,将中国十二生肖的文化融入到迪士尼故事中;幻想曲旋转木马有七十二种绚丽的颜色。园区有很多可爱的动画明星,七个小矮人憨态可掬,米奇米妮活泼可爱;白雪公主长发公主翩翩起舞。这是上海的又一个世界级旅游景点,全世界的人又像潮水一样涌入上海,不管什么年龄的人都能在这里寻回童年的梦想与快乐。迪士尼乐园是体验经济的代表,上海成为体验经济的先行者,这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大的助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上海,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一个既有地方特色又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充满活力,又正值青春。谁也阻挡不了它的发展,它如一轮红日,磅礴而出。又沉静优雅,永远是镶嵌在蔚蓝色地球上一颗最璀灿夺目的东方之珠。上海是一种情怀,爱上它,你就爱上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