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的牌艺游戏创意


 

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的牌艺游戏创意

/周涧 

“中华节气文化牌”(简称:中华节气牌;技术名称:二十四节气麻将牌)是一款创新的知识竞奕牌艺游戏。虽然说,它的本质与麻将娱乐一样都是“游戏“,但是它的定义是“知识竞奕”。“文化牌艺”才是“中华节气牌”的个性特征。

如果单单从牌艺游戏角度讲,传统的麻将游戏已经非常成熟,其智趣之乐超过全世界任何棋牌类游戏。“中华节气牌”作为麻将游戏技术体系“开枝散叶”新发萌的一款支脉牌品,其创新的意义,是在于借助“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符号植入,对中华文化经典用游戏方式的巧意传承。其文化价值大于娱乐价值,其情怀意义大于实物意义。

对于每一位炎黄子孙而言,“二十四节气”是从乡间村落袅袅飘来的一缕乳色炊烟,是从泥泞田埂缓缓走来的一头暮归耕牛,是从晒场谷垛朗朗传来的一串欢悦笑声;是在青砖瓦房徐徐展开的一帧水墨画卷,是在山野茅舍轻轻吟诵的一首韵律词赋,是在油灯烛下默默阅读的一册至理典籍……

“二十四节气”中,我们可以寻觅到自我生命的本源,可以想象到先祖勤劳的身影,可以体悟到中华家园温暖的情愫。

“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华先民对时间体系的认知,更是对气象文化的创造。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陪伴着华夏族群的子民一路共度阳光风雨雪霜,从未与我们疏离。

未相忘。不能忘。立春报春讯,谷雨润稻田,芒种忙收种,大暑酷热天,秋分秋将去,霜降天渐寒,小雪赏初雪,大寒冻河川……。华夏子民依循着时令物候演化的节奏律韵,一辈一辈在春夏秋冬暑寒交替的日子里,勤事稼穑,适时生息。

“二十四节气”的时令物候铺陈排列,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时空气象的认知体系,更是一幅生动的天人谐和图卷。

在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中,“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称誉为继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中华先民将气象学应用于解决本族群子民与大自然谐和共生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时空跨越到21世纪的20161130日,当中国“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审议现场掌声响起来的时候,作为当代的所有华夏子孙都为之欢欣振奋。

然而,当那一刻的掌声停息之后,当那一天的欢欣振奋平静过后,当代的我们,是否还会保持欢欣振奋的同样热度,用心珍爱“二十四节气”这部农事与生活的实用指南吗?当代的我们,还能为“二十四节气”这部农耕文明史卷的记忆激活与经典传承尽一点点有助之力吗?

毋庸讳言,随着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尤其是当下智能发达的城市文明对体能主导的乡村文明的冲击,“二十四节气”离现代的都市生活已经渐行渐远了。那么,“二十四节气”还会是那样富有色彩与充满诗意吗?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开篇章节“乡土本色”中谈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乡土本色的中国人对泥土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与依存感,自然也会对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怀着一份亲切与敬意。只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份亲切与敬意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生活圈的隔离中,难免有些淡化,甚至还会存在记忆的渐逝。

应该引起警醒的是,作为华夏子民,对宗脉源流“乡土本色”的记忆是不能任其渐逝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还说道:“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文化得靠记忆”。

其实,重唤对“二十四节气”乡土本色的记忆与感念,真正的现实意义是激活与保鲜华夏先祖心血孕育的一颗智慧种子。因为这是炎黄血脉基因里的一份灵性天资!

“中华节气牌”的鲜灵创生,正是基于对乡土中国的一份挚爱和一份深情。

传承有我,情怀在心。

说实在话,作为“中华节气牌”的创意发明人,如若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对民族文化的虔敬和浓酽乡愁情怀躁动,断然不会有节气牌艺创意的自然萌生。所以这款新生代牌艺,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的牌艺游戏创意。它只是以128张牌面符号的排列组合竞奕娱乐,让民俗文化多一种记忆存续的品类,让中华智慧多一种绽放光彩的方式,让中华文明多一种光大远播的载体。

用游戏的智趣留住“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记忆与乡愁情韵,心情一定总是快乐的。 

注:本文系《中华节气牌创意研究》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