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城市】 文雅安庆 黄梅飘香


印象城市

文雅安庆   黄梅飘香

                         

         江铃  陈柳钦

六尺巷

张英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你也许去过名山大川,你也许走遍繁华都市。在处处喧嚣人头攒动之处,你想过来座小城吗?“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邓丽君的歌声撩起了情思。在安徽西南长江北岸,有一座活色生香的小城。它江铃亲爱的家乡,宜城安庆。

小城处处黄梅声

  安庆城依山傍水,宜室宜家。浩荡长江水,穿城而过。漫步在长堤上,徐徐江风吹来,振风宝塔上的风铃叮咚作响,袅袅炊烟中的安庆摇曳生姿。

  春风又至江南岸,绿了堤边柳,红了枝头花。一派春光下的安庆城动静相宜,它没有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却有茶香菜甜的烟火人家。这里的街道不宽,但不拥挤。随处可见骑着自行车下班的人,车篮子里搁着一把翠绿鲜嫩的芹菜,或者是一包喷香的熟牛肉。他们哼着小曲悠哉悠哉骑回家,他们哼什么呢?当然是安庆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听,“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哪一年春晚少得了安庆的黄梅戏呢。它婉转缠绵,又家常亲切,就这样不疾不徐地唱进人的心里。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更是安徽省的特色地方戏。黄梅戏的故事性强,唱腔悠扬婉转纯朴清新,有自然亲切的生活气息和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它经久不衰广受喜爱,名扬四海誉满全球。

  处在黄梅乡,江铃从小听着严凤英的故事长大,严凤英被誉为“黄梅戏皇后”“黄梅戏里的梅兰芳”。她将一生青春献给艺术,使黄梅戏发扬光大熠熠生辉。严凤英是土生土长的安庆人,爱戏成痴才貌兼备,命运多舛德艺双馨。她原名严鸿六,因当时饰演《小辞店》中柳凤英一角深入人心而改艺名严凤英。她天姿聪慧,更有一把云中灵雀般的好嗓子,声音清亮沙甜。幼年期间,严凤英于龙眠山水间自由生长,学唱许多当地民歌。豆蔻年华时,严凤英正式拜入戏班师傅门下潜心学唱黄梅戏,学艺艰难,家族阻挠,但严凤英意志坚决无怨无悔。她从桐城县一路唱到安庆南京各地,后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出演《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众多经典剧目,塑造了七仙女、冯素贞等无数令人无法忘怀的舞台人物形象。

  在艺术追求上,严凤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虽然她冰雪聪明天赋甚高,但一直虚心求教不断提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经过无数次揣摩练习。她用心学前辈的表演手法,并吸纳京剧越剧评剧等众多剧种的艺术特色,博采众长又自成一派。虽然演的都是旦角,但严凤英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从唱腔到身段,严凤英赋予每个角色以情以心。同为天庭仙女,七仙女身份尊贵,活泼任性;织女则处事谨慎,温柔可亲。只有用心揣摩,才能演活每一个人物的鲜明个性。

  除了舞台表演,严凤英还挑战大屏幕,她早已声名鹊起,1954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更让她名扬全国,获华东区戏曲会演一等奖及文化部“金质奖章”。她的精湛演技征服了人们的心,成为黄梅戏领域无可质疑的一代宗师。然而,不幸的命运纠缠她短暂的一生。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严凤英曾一次次受迫害,流离失所。文革期间更因四人帮横行而蒙受不白之冤,含恨弃世香消云殒。1978年中共安徽省为严凤英平反昭雪。

  在安庆美丽的菱湖公园湖中半岛上,设有严凤英纪念馆,坐北朝南。菱湖碧波荡漾,汉白玉质地的严凤英雕像衣袂飘飘,恍若九天仙子下凡尘。江铃时常来这里小坐,菱湖公园紧靠安庆师范大学,荷香满湖,风景清幽,老年人喜欢在这锻练身体,年轻人喜欢来这约会,江铃则是来看望严凤英,佳人已逝,但黄梅戏历久弥新。在严凤英之后,安庆出现马兰、韩再芬这些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黄梅戏这个地方小调唱响了全国。

  安庆处处黄梅声。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它从街头巷尾袅袅传来。无论蓬头稚子,还是白发老翁,都为之心神俱醉。这是江铃家乡的魅力,更是黄梅戏的魅力,它可下酒、可解忧、可怡情。爱戏成痴的市民,自发成立一些表演团体,公园里、广场上,都是他们的舞台。没有精致的戏服,但他们的一招一式都是有板有眼。有的人嗓子略有点沙哑,但还是认认真真地一句句用心在唱着。身边聚集着不少听戏的戏迷,用手打着拍子,低声应和着。街上的小店里,也一直播放黄梅戏的经典唱段,歌凝花醉,流韵山乡,安庆的孩子们,从小在黄梅戏中熏陶着长大。

  安庆是江铃的家乡,耳濡目染,别说唱黄梅戏,连说话都是这个调调。江铃上大学的时候,每每用方言给家里打电话,室友会说讲话像唱戏。那时候流行用随时听,几乎人手一个,江铃的是宝蓝色的。晚上在图书馆自习,累了,戴上耳塞伏在桌上听一会,在音乐中小憩一下,这是她们共同的习惯。不同的是,别人听歌,江铃听戏。学校偶尔有文艺汇演,江铃也偶尔献个丑,唱上两段。

  每一段戏文都有一个故事,江铃最喜欢唱《女驸马》,才貌双全的冯素珍,忠贞于爱情,未婚夫蒙难,冯家父母嫌贫爱富要把她另嫁,冯素珍救夫心切,女扮男装赴京赶考,一举高中状元,她有点惊讶,更有点得意,穿着大红袍一本正经地踱着方步,忍不住莞尔而笑:“人人夸我潘安貌,谁料纱帽罩哇罩婵娟。”女儿家的心事情不自禁地流露,她娇羞地倾诉衷肠:“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每每唱到这处,江铃心里都有些感动。爱上一个人,就从此天荒地老不离不弃,荣华富贵视为过眼云烟,为他赴汤蹈火也无怨无悔。这是戏文里的爱情,想想尘世之中,多的是负心薄幸的,怎不叫人叹息。冯素贞阴差阳错成为公主的驸马,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听到这一段时,总是揪着心,替她着急,幸而后来逢凶化吉,冯素贞嫁给了意中人。而当年有与江铃一起听戏的小伙伴,也已经长大嫁作人妇,散落在各个地方。过年相聚,只要有人开个头,大家就会应声而唱,有时候,一段曲子就能带你走进往事,让人怀想,让人思念。

  大学毕业那年,江铃在上海一家民工子弟小学做了一段时间教师,那是人生中一段孤独落寞的时光。所幸有可爱的孩子们陪着,他们的眼睛如水晶,声音如天籁。更像亲人一样依恋我。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总会带给分享。宿舍的墙上,贴满了孩子送的五颜六色的贺卡。民工小学师资有限,江铃什么都教。孩子们最喜爱的是音乐课,江铃教他们唱家乡的黄梅小调《打猪草》,讲的是乡邻的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因打猪草而结识,化解误会成为好朋友,很温馨的小故事。江铃把歌词抄在黑板上,唱一句,孩子们唱一句。什么配乐也没有,就清唱。整个班级清脆的童音一起唱出来,“呀子喂,咿子呀嗬舍。”刹那间,吹散了的乡愁。现在一听到《打猪草》,就想起学生们,一个个甜甜地笑着跟说:“老师,我会唱你教的黄梅戏了,我唱给你听!”

  光阴荏苒,江铃终是选择回到家乡,爱这里,这里的水土和人情,一切恰到好处地让心安。在高中任教,学生聚会去唱歌,邀请也是点一首黄梅戏。女孩子们会和一起唱。她们正青春,眉目如画,对未来充满幻想,就仿佛当年的江铃一般,所以她们唱得很有激情,而江铃,则多了一份岁月洗刷后的从容淡定。但她们的灵魂,在家乡的曲调里悄然相逢。

  江铃喜爱沿着江堤漫无目的地行走,轻轻哼唱熟悉的黄梅调:“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这是织女的歌词,织女是天庭的仙女,却情愿下凡和放牛郎长相厮守。柴米油盐之中,自有幸福滋味,就像这安庆城,它比不了北上广深的繁华富庶,但住在这里的人,一样自得其乐。温一壶老酒,唱一曲黄梅戏,庭前花开花落,小城的生活,一样有滋有味。

此心安处是吾乡

  小城安庆,没有金瓦红墙的端凝华贵,也没有灯开不夜的诡谲多姿。但小城也是很美的,荆衣布裙,不掩国色。

安庆的山,雄奇险峻,常变化多姿。天柱山,就如它的名字一样,高高的山峰如撑天的柱子。爬天柱山是有点累的,但江铃还是一鼓作气地爬上去,一级级石阶攀沿而下,任汗水从额前滴落,喜爱这山,巍峨的山峦如宽阔的胸怀,还有那山间的云海,白雾茫茫,云朵飘在山间,仙境一般。极目远眺,天柱山的风景不输五岳。千年古松,伸长了苍劲的臂膀,峰口迎客,这是安徽人淳朴的热情。两道巨峰如刀切斧削,恰恰巧错身而过,只留下狭窄的一线空间,故得名“一线天”。实在太惊险了,儿时的江铃只敢在手指缝里偷看。阳光从一线的缝隙中射进来,两旁的山峰如同穿上金铠甲的将士,英气勃勃。

“飞来峰”最是有趣,高高的山巅上稳稳地搁着一块扁平的巨石,像给青山戴了帽子。令人忍不住想象,这块飞来石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像童话故事里的飞天神毯一样飞来飞去,游遍皖江大地呢?它上面可能坐着须发皆白的老神仙,也可能是穿着七彩羽衣的仙女。如果飞到江铃的窗前,就请带上江铃吧,一起飞过安庆城的每一个角落,细致端详下江铃亲爱的家乡。

安庆的水,豪迈奔腾,又温柔安静。长江如一道白练,卧于迎江寺外,这是一处千年古刹,江铃去过太多次了,高高仰着头,虔诚地听着寺里钟声,江铃不是佛教徒,只是单纯喜爱这儿宁静的氛围,另外寺里的素馅包子很好吃,还有清凉的绿豆沙。若是登上振风塔,就能俯瞰长江,塔里的石楼梯分布不同角落,幼时的江铃觉得像迷宫,现在走得熟了,毫不费力找到出口。

比起浩荡长江,那道彩虹瀑布更可爱,它在安庆岳西,飞流直下的气势不必说了,更迷人的是只要阳光照耀在瀑布上,每一滴水珠都折射出瑰丽的颜色,水珠一滴滴排列在一起形成一道七彩长虹,它不会转瞬消失,而是一直挂在山水之间,像织女织就的锦缎,胭脂红、葡葡紫、松绿、鹅黄……好美的彩虹瀑布!江铃一定会想裁一段做的丝巾,或者做的发带,聚会的时候穿戴起来,绝对成为全场的焦点。花莲湖的水是柔的,也拟泛轻舟。湖中有很多不知名的小岛,像开在山谷深处的水仙花,哪怕无人光顾,也要兀自芬芳。江铃自然是愿光顾它的,踏着轻波而去,秋阳也好,春日也罢,在湖中的青翠小岛上,偷得半日闲情。

太湖县不仅水美,还有一座文博园,熔五千年文化于园中,也是全国文化景点的浓缩。入门处一片徽派建筑,白墙黑瓦,水墨画一般。巨幅的百家姓吸引游人们纷纷寻找自己的姓氏,旁边是整座山峰雕出的老子头像,长须飘飘,目光深邃,似乎在提醒世人,莫要被名利所蚀,祸福本相依。沿着文化长廊一路走来,脚下的青砖刻着每一个朝代的时间,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走过孔子周游列国的春秋,走过兵马林立的威武大秦,看到封禅拜岳的汉武帝,来到三教合归儒的唐宋时期,《清明上河图》的盛况被立体地建在园中,圆明园的断壁颓垣也能寻觅到旧影。不知不觉中,一梦千年。

走到高处,展翅欲飞的金凤与盘旋而起的巨龙形成“龙凤呈祥”的画面,龙身上是一级级台阶,兴致勃勃地登上去,文博园的大小景点一览无余。不过上面空间不大,略站站就得下来,可以去根雕馆歇个脚,看看一截截枯树根被艺术家们雕成各个精美作品,化腐朽为神奇。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也发生在安庆城,这篇保留在中学语文书的爱情故事只怕早已家喻户晓了。焦仲卿与刘兰芝伉俪情深,焦母偏要棒打鸳鸯,逼着焦仲卿停妻再娶。要说这焦母也是莫名其妙,刘兰芝不美吗?绝对美,打扮一下更天姿国色:“指如削葱根,口如还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不仅美,还多才多艺,“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刘兰芝持家贤惠,日夜织布䃼贴家用,但焦母就是看不顺眼,焦仲卿一味愚孝,一对恩爱夫妻就这么散了。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焦仲卿摧心摧肝。最终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

  凄哀的结局。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个故事真让人柔肠寸断,特别是在他们的家乡回味起来。我们仿佛看到刘兰芝还是潜山脚下那活泼可爱的少女,对爱情充满幻想,嫁作人妇后也有过一段甜蜜的时光。可惜婆婆百般嫌弃,她花朵一样的脸庞憔悴了。刘兰芝是主动提出和离的,猜想,她是想赌一把,赌焦仲卿对她的爱与怜惜,她哪里是真想离开呢,临别时她殷殷相嘱:“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刘兰芝终日等待,等待焦仲卿风光地迎她回家,以保下半生的太平安稳。然而终究失望了,父兄相逼不是主要的,最失望的该是焦仲卿的懦弱。他肯与她共赴黄泉,却不能护她人世间的周全。即便破镜重圆,也不过是往昔生活的重复。叫她情何以堪?不如归去,他来也好不来也好,这一世情缘已经尽了。

  当江铃还在豆蔻年华时,就爱在他们的故居徘徊凝想,晚风轻拂面,丝发披两肩。有时江铃会带一本张恨水的小说,借着夕阳余晖读几页,张恨水也是安庆人,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属于鸳鸯蝴蝶派吧,文字是古典的章回体,惯用人物的命运起伏来反映时代大背景,有点红楼遗风。江铃爱看张恨水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并不完美,或多或少有缺点,往往是悲剧结局。《金粉世家》的冷清秋,才貌双全,但性格过于冷傲倔强,就和她的名字一样,注定做不了金府的解语花。《啼笑因缘》的沈凤喜,小家碧玉,本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错在贪慕虚荣,但她没有泯灭良心,只是想生活得好点罢了。《纸醉金迷》的田佩芝就有点凉薄了,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似乎忘了这一点,让人有些讨厌。但她也有自己的苦衷。这些不完美的人物,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有血有肉,比一身正气的袁园、活泼开朗的何丽娜更为真实。

  当江铃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时,父母会寻,慈声长唤:“吃饭了,山粉圆子烧肉出锅了。”当然一路小跑回家,山粉圆烧肉是安庆的特色菜,家家会做,父母做的更好吃。山粉是红薯磨的粉,安庆人叫它山芋,安庆的红心山芋又粉又糯,清水一煮就香喷喷的,烤来吃滋滋冒油。安庆人把它磨成粉晒干,用一个干净的布口袋装起来,想吃的时候舀上几勺,沾点凉水搓成一个个不大不小的丸子,放在红烧肉的锅里一起烧,肉多肉少随你高兴,烧到山粉圆子从雪白变成焦黑,就能出锅了,这道菜里,圆子是主角肉是配角,山粉圆粘稠又有劲道,吸足了肉味,比肉还好吃。山芋是主食,抗饿,一碗山粉圆烧肉下肚,不用吃米饭已经饱了。离开安庆的人,谁不思念故乡的山粉圆子烧肉呢?还有透鲜的、黄爽爽的老母鸡汤,这个别处也有,但有安庆的炒米吗?安庆人喝汤要配一碗炒米的,炒米早就备好,藏在铁罐子里,脆脆香香的,贪吃的小孩子用来做零食。若是用热热的鸡汤一泡,炒米就服软了,表皮变得又酥又绵,芯子还是有点脆的。安庆人都喜欢这么吃。

  家乡的美味是很多的,数九寒冬不想出门吃早点怎么办?有事先买好的丰糕,切上几片放锅里隔水一蒸,和新出笼的时候一样甜一样软。这种丰糕是安庆桐城的特产,和馒头不一样,和发糕也不同,用桐城龙眠山的山泉水浸泡上等籼米,磨出细粉,添上绵白糖和当地的糯米酒,上笼蒸,蒸到香气飘出,扔根筷子试探下,筷子不粘糕末,就出笼,一笼就是一个糕,有点壮硕,现切现吃,但当地人都是买回去搁冰箱里管几天的早餐的,蒸几分钟就熟,好吃又方便。爱吃油的可以煎来吃,两边焦脆的,又是一种口感。丰是丰收的意思,丰糕洁白如霜,秋冬吃好比瑞雪兆丰年。逢上嫁娶寿宴这些喜庆日子,丰糕更不可或缺,还要撒上红绿丝、果子脯,写下吉祥话儿,安庆的师傅好手艺,顾客没有不满意的。

 让他三尺又何

  桐城在安庆辖区之内,是一座更小的小城,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它曾遍植油桐,绿荫如盖。由此得名:桐城。一条龙眠河穿城而过,一年四季,它有鸟语花香,茶叶清芬,米酒醉醇。也许你会说,这有什么稀奇?景致优美的小城太多了。但桐城之美,不肤浅。父子双宰相,美名扬四方。一曲《六尺巷》传唱全国,谦让,宽容,礼敬,让外人一睹桐城的气度胸襟。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歌谣里唱的,正是江铃家附近的“六尺巷”。当年,桐城的张吴两家为争地基发生矛盾,张家仗着家人在京城做宰相,急吼吼地送去家书找他撑腰。张英看后一笑,回了这样一封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不愧是宰相,看得通透啊,长城万里又如何,人死后不过一抔黄土,秦始皇雄霸天下,也带不走一草一木,何必为了区区尺寸之地伤了邻里和气呢?张家领悟后主动让出三尺土地,吴家惭愧不已,也让了三尺,两道院墙间形成了“六尺巷”。

  六尺巷,不长也不宽,不能跑马也不能行车。踱几步就能走个来回。它没有缠绵虐心的爱情故事,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战场传奇,一块块鹅卵石,已被人们的脚底磨得光滑如玉,两堵灰墙一条古巷,无声地诠释一个朴素的道理:谦让。“让他三尺又何妨?”说得多么潇洒,超脱。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心浮躁了,别说是街坊邻里,甚至骨肉至亲,都有可能锱铢必较互不相让。六尺巷虽只有六尺,却把一个宽字写在人们的心上。

  让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是乐意吃点小亏,是优先考虑他人。人和人相处中,需要相互包容,彼此体谅,让一点风和日丽,退一步海阔天空。印象中,江铃家乡的人一直是谦和礼让的,安庆的民风最为淳朴。也许大家对物质的要求不是太高,也许是常在六尺巷走,老祖宗的精神气度已经渗透在人们的血液中,每个人都是心平气和地相处着,不争,不怒,不慌,不忙。我们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红头赤脸的,对朋友,对家人,甚至对擦肩而过的路人,都有更多的耐心与理解,很多时候,一人让一步,就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微笑,是这座小城最美的风景。

  谦让的桐城,还有一颗与众不同的文心。腹有诗书气自华,厚实的文化底蕴,让桐城之美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学者一语道破“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桐城派,从康乾始至五四运动,文坛泰斗林立,新星闪烁。是清代文坛上最大散文流派,在中国文化史上,丰功居伟,名扬天下。文风“清真雅正”,言简而意深,妙笔生花字字珠玑。遍及全国十九省,领军文坛两百年。曾国藩大赞,并定名桐城派,文都美誉万古流芳。

  桐城派四祖何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戴名世《南山集》一案,是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满人入关,为统一思想加强集权统治,肆意罗织罪名。不仅戴名世身死,还株连数百人,引发儒海风波。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后世学者已公正评判。戴公一生,刚正不阿,修书明志。他追求作文之“精、神、气”,反对浮华词藻,专书“自然之文”,铸就桐城派的风骨,梁启超赞之“史才特绝”。

  方苞是天才儿童,四岁作联五岁著文,弱冠之龄声名鹊起,人称“江南第一”。历经南山案坎坷,九死一生,专心治学。他尊奉程朱理学,首创“义法”说,“义”是内容,“法”是形式,方苞主张形式与内容统一,提倡言之有物,他强调的“义法”成为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基础。他的学术思想正反映出他的为人,他为官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三朝宦海沉浮,他敢冒死向皇帝进谏,对边境战争、江河治理、吏治整顿提出众多切实可行的方案,显示了安徽人的智慧与风骨。在生活中,他敦厚恭顺侍奉亲慈,四十岁时在母亲身边仍“宛转膝下婴儿”。对待朋友,他以礼相待,以心相交。即便名满天下,他始终衣着简朴,微笑对人,一直保持一颗谦逊温和的文心。康熙曾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相闻”。他的《方苞集》,简练雅洁,风格敦厚隽永。被尊称为桐城派鼻祖。

  方苞,还是一个大教育家,历经南山案坎坷,九死一生,他仍从容镇定,专心治学。告老还乡之后,他闭门谢客著书,然而慕名而来拜入门下者众,方苞也乐意栽培后辈才俊。文风豪迈壮阔铿锵有力的刘大櫆就曾师从方苞,继而又传弟子,将桐城派开枝散叶,文都精神薪火相传。方苞乡梓情深,在家乡桐城,他捐资建家词修族谱,关心家乡建设和教育教学,传播徽文化。有学者认为,方苞可比春秋的孔子,北宋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是我们不能忘记的皖籍学者。

  刘大櫆,郁郁不得志的才子。屡试不第,耕读娱情。他曾师从方苞,受其古文义法熏陶,又传弟子姚鼐,承上启下,推动桐城派继往开来,文风豪迈壮阔铿锵有力,熔《庄》《骚》《左》《史》等百家之长。比起方苞的严谨,刘大櫆更多了一份江湖草莽的纵情任性,文如其人,阅《海峰诗文集》,可遥想刘公当年抚美髯饮美酒长诵诗歌的风采。及至刘大櫆去世,亲传弟子姚鼐变成了桐城派的核心,他呕心沥血著成大作《古文辞类纂》,洋洋洒洒七十五卷,奠定桐城派在古文史上不可撼动的权威地位。同时他四方讲学,门下弟子人才济济,更使桐城派开枝散叶四海闻名。高中语文课本有姚鼐的传世名篇《登泰山记》,语言凝炼生动传神,读来使人身临其境,一览泰山雄奇之景。

  当然,桐城派不止此四人,自姚鼐后,薪火相传,一时形成家家桐城,户户诗书的局面。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弟子更众,各省皆有桐城派传人。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传统文化大受挫折。然桐城派风骨,已深入人心,载入史册。桐城派的锦绣文章与灿烂历史,已成为桐城一张动人的名片。

  君可见,桐城文庙香烟袅袅,今日的文都更焕发青春。桐城,持一颗文心,抒中华古韵,弘扬传统文化,书写盛世华章。这里的山是龙眠山,它巍峨苍翠,如巨龙酣眠。这里的水是龙眠水,它碧波荡漾,波光潋滟。春意正浓,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秀美的桐城,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龙眠山水沉醉在融融春意之中,这边风景独好。这时候的桐城,最是妩媚,最是多情。这是江铃亲爱的家园,与它情深意浓,一生痴守。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江铃的家园在一池碧水间,龙眠河水穿城而过,有时欢快奔腾,有时潺潺流淌,落水桥彩虹桥遥遥相对。小桥流水处,是谁在浣衣?芙蓉如面柳如眉,十指纤纤笑靥如花,让人想到苎萝村溪边浣纱的西子,一颦一笑皆是风情。此时此刻,江铃心猿意马啦,不禁想:我愿溯游而上,找寻佳人芳踪我也想溯流而下,与你邂逅相逢。

  山影绰约,树影婆娑,早莺争树,新燕啄泥。江铃的家园在青山之侧,龙眠山畔有粉墙黛瓦,峰峦叠嶂间见烟火人家,炊烟袅袅升起,垂钓的老翁拎起他的鱼篓,呵呵笑着走进夕阳余晖里。小院前传来轻快的脚步声,是放学归来的稚子,拽着母亲的衣角,叽叽喳喳讲着学校的趣事。愿徒步登上龙眠山巅,与你相依相偎共看满天红霞。

  夜色降临,小城沉静而温柔,龙眠山水笼罩在夜色中,空气里有清甜的花香。东作门,庄严矗立,一砖一瓦诉说着往事的波澜。滨河公园里,百花竞放,一枝一叶舒展着岁月的芬芳。广场上支起了露天电影,散步的人们有的驻足静静欣赏,有的跟着音乐唱上一段家乡的黄梅戏,曲调悠扬动听。夜深了,万家灯火闪烁在龙眠山水之畔,每一盏灯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深夜的桐城更觉春意盎然。

这是江铃亲爱的家园,江铃生于斯长于斯,爱它的动人过去,更爱它的美好未来。江铃不羡慕繁华的大城市,只想守着亲爱的小城,执你之手,从红颜到白发。与你相依,从日出到黄昏。江铃喜欢你挽着沿着龙眠山水散步,唱一首悠扬的小情歌,告诉你也爱这里,我们共同的家。

     小城风光好,邀君共赏之。您愿意前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