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来到西宁,打死我也不敢相信这么严酷的事实。
享誉国内的“兰州拉面”其实不是兰州的师傅们的创作,
而是出自兰州的近邻,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同行们的误打误撞。
1988年,一位青海化隆的拉面师,
在福建厦门开了第一家“兰州拉面”,
赚到了青海人拉面创业的第一桶金。
于是,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
青海人从青海出发,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
羞愧胆怯的走向全国的各个城市乡镇,
慢慢的把“兰州拉面”开向了四面八方。
今天,青海人从事拉面的人数有20万人之多,
仅仅化隆就有10多万人。
专门为各地拉面店提供食材后勤服务的人员,还有100万人。
算起来,人口仅有560万人的青海省,
靠在拉面上过活的人员,竟然有120万人,
占据青海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可是,麻烦来了,
这个麻烦让青海的拉面人遇到了“生存危机”。
“兰州拉面”在兰州叫“兰州牛肉面”,
最初只有在青海人开的拉面店里才被叫做“拉面”。
青海人用了三十年的时间,
让“兰州拉面”成了家喻户晓的大众特色小吃品类,
这个“兰州拉面”却严重威胁到了“兰州牛肉面”的品牌和份额。
于是,有关部门想了一个办法,
将兰州拉面注册成一个地方特色小吃品牌,
仅仅允许甘肃的拉面人使用。
其它省份的拉面同行怎么办?
等等再说吧,先禁止使用再议。
青海的拉面人有点懵:
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么说拿走就拿走了呢?
青海的职能部门岂是吃干饭的?
这么重要的一件变革自然成了领导们的头等大事。
不过,青海毕竟管不到兰州,
人家的做法虽然看不惯,但也得忍着,
青海只能从自己这边想办法。
省政府出台了一个41号文件,
化隆县赶紧注册了自己的“化隆牛肉面”,
专门为青海拉面企业提供平台服务的“中国拉面网”,
设计了“伊麦佳”拉面连锁品牌,
准备通过品牌化的方式,让拉面拥有一个体面的身份,
让青海的拉面企业,通过伊麦佳走出青海,走向世界。
我的问题是:“青海拉面”能够干过“兰州拉面”吗?
我认为做不到。
兰州拉面通过三十多年的推广,
已经完全占领了顾客的认知心智。
没有谁能够在短期内改变这种事实。
说拉面,一定是兰州的好。
这种说法虽然不近人情,但却合情合理。
我的“卑鄙”建议是,
既然兰州喜欢“拉面”,那就还给他们吧,
青海人从此不再提兰州什么事。
兰州不是不喜欢“牛肉面”这个品类吗?
那么青海可以选择喜欢,青海人就做“青海牛肉面”。
如果在同一个时间,
三万家拉面馆同时挂上“青海牛肉面”的招牌,
20万青海拉面人的力量岂可小视?
“兰州拉面”这个品类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青海人就可以把那个“纠结”送给兰州。
“兰州”,到底是“牛肉面”还是“拉面”?
青海人自己编的段子上说,
《新上海摊》电视剧要重新拍摄了,
故事里讲述的内容,
是青海拉面师傅在上海开店过程中的爱恨情仇,
最牛逼的男主角是上海滩声名显赫的青海拉面大王,
妙曼可人的女主角是人见人爱的影视界当红明星。
女明星爱拉面师爱得死去活来,“不要不要”的,
男主角拉面师却偏偏目不斜视,
就专注于无人拉面餐厅的设计。
这故事很“励志”,也让我们餐饮人觉得很过瘾,
是不是能够实现暂时还不知道。
但我们相信,未来的拉面产业,
必定会走出出类拔萃的商界高手,
拉面品牌走向世界,或许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实现呢。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