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华表——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前左右竖立着一对间距为96米、高为9.57米、直径为0.98米、重约20000公斤的汉白玉柱子——华表。柱上石犼蹲立,柱下横插云板,柱身雕刻云龙,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显得端庄秀丽、庄严肃穆。
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远在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用于标示道路,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制作,华表也成为了一种建筑形式,竖立于宫殿、桥梁、陵墓等建筑前。
据《周髀算经》“日中立竿测影”的记载,在黄帝时期人们就开始用横放的刻板和直立的标杆一起组成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圭表。即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日影在古时被称之为“日晷”。人们通过长年累月对日晷的观察测量、分析比较,判断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计算出日、月、年的变化周期,制定出指导农耕的天文历法。因此,华表是观察天文、认知自然的简单而有效的工具,拥有时间方位的概念。
16世纪末开始从西方传到我国的各种计时机械装置被称之为“钟表”,如手表、怀表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很早就用于观测时间变化的华表应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