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幸福的经济


 经济学往往是将人假设成为“理性而自私的经济人”,这已经是经济制度设计中重要的前提,然而,大多数人在决策的时候,往往并非是出于算计,而是自己的直觉判断。所以,金融危机往往是利用了人的自私和理性,通过各种类似于骗局的产品设计,将人的欲望和贪婪进一步放大,同时,也就埋下了危机和崩溃的种子。在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理查德泰勒看来,仅仅依靠警告和阻挡并不能完全阻止人们去冒险和犯错,在《助推》一书中,他提出了制度设计应该有效引导人们自觉自愿的寻求健康、财富和幸福,只有更好的科学的财富观顺利得以实现,人们才能避免各种危险和诱惑。

《中国传奇:浦东开发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政策“助推”成功的一个成果。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历史背景出发,为了引导人们打破原有的地域和偏狭的观念,上海相继在浦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助推”,从国际企业的落户、陆家嘴金融区的建立,到自贸区的设立,都是引导人们从原有的区域进行迁移和拓展,扩大城市的伸展空间,从而将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逐渐化解,同时,也极大程度的改善了上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如果仅从理性的小算盘来考虑,就无法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和腾挪,如果只是用拆迁来限制原来老城区的居住人数,也无法促使更多人能自愿的在短时间内完成搬迁——某种意义上,“助推”需要大的勇气和长远眼光,而不是眼前利益的斤斤计较。

再来看《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经济学上有一种说法,叫“自然资源的诅咒”或者“荷兰病”。有了自然资源,但穷的概率更大,人们只会倾向于关注自然资源,而不去关注其他行业,特别是制造业。比如一个国家因石油而富,就会只关注石油,而对制造业、农业都不会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是一旦自然资源用完了,就发现没有其他行业可以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鼠目寸光是人的天性,只有政府的“助推”,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对未来的憧憬——以色列是中东最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但鼓励科技创新、扶持农业的“助推”策略,使其成为中东最富裕的国家。

《共享单车》里的“分享经济”也是“助推”的结果,如果要求每个人都将自己的自行车或者汽车拿出来与人共享,学雷锋做好书,必然难以持续。但当大企业免费投入单车让人免费使用,人们就会欣然接受,而这一点,确实能盘活更多的资源、减少交通堵塞、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往往就是以“免费”作为商业模式的“助推”方式,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人都自私自利,如何利用这一点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是企业家和政府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来看看《免费续杯要喝吗:72个生活难题的经济学解答》。同样是对人的种种行为和经济理性产生冲突的分析。比如,免费续杯和自助餐一样,表面上看来都属于不需要付出就可占的便宜,但事实上,你为他付出的成本是时间和健康。但如果粗暴的拒绝续杯或者自助餐里的随意吃喝,你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甚至换个地方进行消费。所以,激发和调动欲望是商家惯用的伎俩,但如果采用正确的“助推”进行引导,比如合理取餐、吃光盘中餐额外奖励积分,就能减少食物的浪费、减肥的烦恼,以及办了年卡就很少去健身房的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