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中的商业智能


 工业革命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的行为越来越类似于人类的理性,而人的价值则在于自己的见识和智慧。在《见识》一书中,吴军博士认为,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取决于每个人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对人生的认识和生活的智慧。商业总是教人多花钱,但如何花钱、如何理财,如何获得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和思想独立,事业有成而且获得幸福,则需要一种获得命运垂青的思维方式、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模式,好的习惯会塑造好的性格,进而获得好的命运。而在《中关村模式:科技+资本双引擎驱动》一书中,作者通过近567家独角兽企业的整体数据,讲述了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相互教育”,从而提高资源组合效率,形成创新与资本双擎驱动的新经济生态共同体的过程,可以说,中关村管委会的“见识”,就比很多科技园区要略胜一筹。

创新探索需要更多地接纳混沌和不确定性,对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的探索与接纳,有助于延展出新的创意网络,自我强化和自我界定都有可能丢失未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在《服务型制造: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中,李刚提出将“服务”作为制造业的一种产品升级方式,更能适应新时代的消费升级和品牌升级。与以往的售后服务不同,这里的服务型制造不仅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有更多的参与感,还包括私人订制、终身服务、后续解决方案等一系列传统制造业不涉及的范畴。而在“互联网+”时代,客户的意见与需求能随时通过互联网得到反馈,而领先一步的制造业,就在于利用好客户的反馈,抢先一步完成自己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从而牢牢把握住大多数客户的真实需求。

与传统企业习惯于通过内容和广告来获取新用户不同的是,“互联网+”时代,如何从现有的数据中寻找未来的趋势,通过精准投放、以最小的成本来驱动更快的增长,使企业获得指数级增长,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首席增长官》中,张溪梦通过对增长黑客、增长团队、首席增长官的进阶,以及如何运用数据闭环建立增长模型、增长框架,对FacebookLinkedInAirbnb等知名企业的产品运营、数据运营、用户运营、流量运营、内容运营进行了梳理,对电商、互联网金融、O2O等时下主要的“互联网+”模式分别进行了以数据驱动增长的详细说明。或许,首席市场官将成为历史名词,首席增长官将成为企业新的焦点。

所以,在传统的品牌营销之外,商业智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标配。在《数据思维:从数据分析到商业价值》,王汉生教授将自己在搜索营销、位置轨迹、社交网络行为数据中遇到的实际案例总结成商业智能的规律,比如:回归分析——即按照数据统计的结果回溯到应用场景之中,来寻找广告效果好坏的每一种可能的原因,尽可能做到精准推荐,而又不骚扰用户。进一步,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数据统计和日常行为规律的分析,可以看出哪些是用户自己的行为,而哪些是帮助别人的偶发性行为,绘制出用户的社交网络和家庭关系图——也就是说,机器学习后的商业智能,就是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这就是商业智能的价值,尽可能少的打扰,而尽可能多的贴心的提示,让广告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服务。

    最后一起来看看吴晓波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从市场主导和国家发展来看,这是各种经济体逐渐形成、各种生态相互竞争的集团式跃进的10年——这些企业集团已经逐渐成为仅此于政府的社会力量,所以周其仁称之为“水大鱼大,水浑鱼杂”,这既是新的多元格局形成,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的风险。而在这个发展中,一直保留的还是以往的粗放式增长和大水漫灌式的扩张,泥沙俱下中,商业智能的冷静往往被负债式增长所掩盖,而这,也是在未来10年经济增速调整,重新进行利益分配格局时,所需要的数据依据——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商业智能,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增长,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