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羿:共同治理范式与资本主义的终结 --《管理救赎:超文化企业缔造》节选5


创业公司合伙人通过人力控股,风险投资只占小股成为普遍现象。人力资本模式变革必然导致产权革命,并引发治理结构的彻底变革。在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到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蜕变的过程中,产权始终是一个焦点问题。产权是公司控制的核心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

产权变革后的公司治理,终结了现代公司治理中股东阶层对管理阶层的控制模式,但并不是导致管理层对股东的控制。后现代公司治理,应该是既消除了控制,也消除了雇佣,并产生了全新的公司利益相关方的协同与合作。这就是共同治理的核心所在。

相对于现代公司的治理模式,后现代公司共同治理模式具有多方面的突围。这些突围从整体上颠覆了现代公司治理模式,表明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已经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刻。

共同治理范式对现代公司治理范式的第一重突围,是终结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彻底的产权革命,以全员持股为表现的后现代公司,经营者即所有者,公司不再由两个对立的阶层所构成,而是由一个阶层所构成。

共同治理范式对现代公司治理范式的第二重突围,是终结了委托-代理模式。既不存在委托人,也不存在代理人。公司成员的自我委托和自我代理,事实上委消除了委托、代理这两个概念。

共同治理范式对现代公司治理范式的第三重突围,是终结了资本雇佣劳动的模式。在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既不存在资本雇佣劳动,也不存在劳动雇佣资本,而是劳动与资本的相互协作。

共同治理范式对现代公司治理范式的第四重突围,是消除了“内部人控制”问题。因为已经不存在“内部”与“外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是公司的主人。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共同治理范式以产权革命为起点,但并非产权决定一切。在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等公司中,创始人的股权都不是最多,但通过相应的机制设计,创始人都可以拥有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虽然蒙德拉贡式的全员控制代表着未来大势,但在共同治理范式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创始人控制模式已经远远优于曾经的管理层控制模式。

就公司治理而言,员工持股并非尽善尽美,也非一劳永逸。但员工持股已经成为全球性浪潮,正在席卷从大公司到中小公司的治理结构变革。员工持股堪称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起点,同时也是其核心。后现代公司治理的其它机制,无不建立在产权结构变革的基础之上。

全员持股机制下的理想治理模式理应是全员治理,但要视公司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大部分情况下,实行创始合伙人主控,其他员工辅助控制,以及投资人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比较符合现实。全员持股模式下的公司治理架构,同样需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基本的治理机构,但与经典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相比,这些机构本身的组成和职能必须进行创新,同时需要增加新的职能机构。

最后,公司治理离不开政府层面的监管。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除了证监会的监督外,还需要象美国政府在安然事件之后那样对当事人的法律严惩,以及职业人操守记录与查询的非盈利机构配合等等。同时,对非上市公司的治理监管也应该有更多针对性的政策。

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既非“经理人资本主义”,也非“投资人资本主义”,而是“数字共产主义”。它以全员持股的产权革命为基础,是由创始人、投资人、经理人、员工(小股东)、用户/客户等利益相关者构筑的共同治理结构。


 


 

 

作者简介

 

 

张羿,后现代管理开创者,著名管理学家,企业家。现为上海信约管理创新咨询公司董事长。曾任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理事兼后现代管理专委会秘书长;曾受邀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在职研究生班和政商精英班导师;曾任《商界评论》、《管理学家》、《中国新时代》等媒体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人。

著有《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2004年)、《中国式管理批判》(2007年),系后现代管理开创者和中国式管理批判代表。多次应邀在世界顶级管理论坛、著名大学管理学院等发表后现代管理主题演讲,均引起强烈反响。著作被多所高校列为博士研究生重要参考文献,为众多管理学专业论文所引用;并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企业家》、《经理人》、新浪财经等报道或转载。

曾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与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展开大辩论,引起强烈反响。曾在博客中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展开后现代商业精神大辩论,引起强烈反响。曾因《万科与世界级企业的真正差距》一文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转载引发强烈反响,该文在十年前就指出万科治理结构的隐患,间接预警了“宝万之争”。

2004年7月,应邀出席IFSAM第七届世界管理大会,发表《现代企业的终结与后现代企业的兴起》主题学术报告,引起国际管理界强烈关注。《管理救赎:超文化企业缔造》系张羿第三部划时代管理学力作。

张羿历经二十年企业实践,具有从记者到经理人到创业者的丰富从业过程,同时身兼思想家、管理学家和艺术批评家等多重学术背景。其管理学著作视野开阔,思想独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具有世界级高度的中国管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