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羿:巨变时代的战略特质 --《管理救赎:超文化企业缔造》节选9


        在互联网时代,战略的流动性成为一种常态。在现代企业时代,战略是相对稳定的,战术则具有灵活多变的特质。但在后现代企业时代,战略本身也具有流动性特质。

 

海豚:战略的柔性

首先战略要有一定的柔性,即战略适应性,战略柔性本质上是用户/客户至上意识的反映。在波士顿战略模型中,把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快速反应视为一种战略,实际上快速反应只是后现代战略的一种基本特性。互联网时代,任何一种类型的战略都应该具备适应性,否则将丧失其作为战略的价值。

战略的柔性无疑是战略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根据客户的反应而做出适应性调整,与拳击或散打实战中的适应性战法有一定的相似性。武术实战高手从不固守一种打法,而是根据对手的特性与反应而做出适时调整。外行人都以为泰森是刚猛型拳手,实际上泰森的力量在同级别选手中是偏弱的。泰森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柔性,他是海豚型拳手而非鲨鱼型拳手。

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产品开发战略具有与海豚型拳手的可类比性,ZARA从不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消费者喜好,而是通过快速推出新款式来试探消费者反应。根据消费者喜好而即时做出调整,已经不仅是ZARA等快时尚品牌战略的特质,而是互联网时代企业战略的基本特质。以工业4.0为核心的柔性制造,无疑也是战略柔性特质的反映。

 

流动:战略的变化性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今天可用来描述战略的变化性。战略的变化性不是企业领袖的喜好,而是战略因适应市场而固有的特性。战略的首要特征是实战性,因此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信仰。

战略的变化性首先在于,行业本身具有变动不居的特性。其次,战略竞争环境的跨界性,行业概念的消失,导致战略不得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万科曾经高调宣称永远不涉足商业地产,万科在宣称此种战略的时候,显然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硬趋势判断不足。在房地产市场进入下半场的时刻,住宅市场由于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而导致商业地产的崛起。为适应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万科最终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战略而涉足商业地产。

当行业概念消失之后,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能随时跨界。在此种情况下,战略的变化性就更为明显了。华为曾经说自己是一家硬件制造商,永远不做信息服务,这一战略今天也要收回了。周鸿祎曾经说,360当年做免费杀毒时,也是竞争激烈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当时他做免费的决策,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最终,周鸿祎发现360只做安全也会死掉,所以后来做了搜索、导航和浏览器,最后则做了手机。

 

瀑布:战略的突变性

        战略突变性是战略变化性的一种特殊形态,但与战略变化性具有本质的区别。战略变化性是对市场的适应性调整,但战略突变性却具有更大杀伤力,很多企业因此而走向崩溃。战略突变性如同骤然出现的瀑布,让瀑布成为葬身之所还是成为美丽的风景,则取决于企业对战略突变性的应对机制。

柯达和诺基亚的陨落,都是战略突变性的结果。颠覆性技术和跨界竞争者的出现,都会导致战略突变。由于战略突变的致命性杀伤力,如果没有完善的战略突变应对体系,则任何企业都无法承受这种猝不及防的变故。

应对战略突变,不仅是战略转型的问题,更是企业整体生命系统的升级与重生的问题,这是管理救赎的任务。开放式创新也不是应对战略突变的万能良药,这需要包括开放式创新体系在内的管理体系全面创新。

 

迭代:战略的演化性

战略的演化性与战略的变化性不同,战略的演化性是企业各生命阶段的反映,是企业本身的生命曲线。而战略的变化性是企业为应对市场变化而进行的战略调整,与企业的生命阶段并不正相关。

战略演化性的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在不断走向成熟过程中,随着商业模式演化而出现的战略演化。这个战略演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与企业生命周期有关,但并非完全对应企业的生命周期。

        战略演化的第二个层次,则是与企业生命周期完全对应的演化过程。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对应不同的战略。这就是愿景型、塑造型、巩固型、再造型、颠覆型五种战略类型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对应。

 

鸽子:战略的专注性

互联网时代的战略专注性,不是固守某一行业,而是固守开放式平台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多边平台商业模式与开放式创新战略的实施都有赖于此种固守。无论你是多大的平台,都不可能无所不能。

欲望膨胀是战略失控的最大根源,但对于那些超级平台来说诱惑是难免的。就此而言,平台化时代的战略专注性似乎比以往更重要。深度高于广度,任何企业都只能在有限的领域深挖。只有这样,才会衍生更多的跨界合作与创新。

大企业专注核心板块,小企业则专注细分市场和技术领先性。未来只有平台型企业和专家型品牌,而专家型品牌亦须平台化,因此所有企业皆平台。在综合性超级平台之外,大量的巨头公司和隐形冠军企业将成为垂直平台。无论综合性平台还是垂直平台,都有自己的专注领域。

 



作者简介

 

张羿,后现代管理开创者,著名管理学家,企业家。现为上海信约管理创新咨询公司董事长。曾任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理事兼后现代管理专委会秘书长;曾受邀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在职研究生班和政商精英班导师;曾任《商界评论》、《管理学家》、《中国新时代》等媒体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人。

著有《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2004年)、《中国式管理批判》(2007年),系后现代管理开创者和中国式管理批判代表。多次应邀在世界顶级管理论坛、著名大学管理学院等发表后现代管理主题演讲,均引起强烈反响。著作被多所高校列为博士研究生重要参考文献,为众多管理学专业论文所引用;并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企业家》、《经理人》、新浪财经等报道或转载。

曾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与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展开大辩论,引起强烈反响。曾在博客中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展开后现代商业精神大辩论,引起强烈反响。曾因《万科与世界级企业的真正差距》一文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转载引发强烈反响,该文在十年前就指出万科治理结构的隐患,间接预警了“宝万之争”。

2004年7月,应邀出席IFSAM第七届世界管理大会,发表《现代企业的终结与后现代企业的兴起》主题学术报告,引起国际管理界强烈关注。《管理救赎:超文化企业缔造》系张羿第三部划时代管理学力作。

张羿历经二十年企业实践,具有从记者到经理人到创业者的丰富从业过程,同时身兼思想家、管理学家和艺术批评家等多重学术背景。其管理学著作视野开阔,思想独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具有世界级高度的中国管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