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学术批评,这里的批评主要是评,也就是评判的意思,如文学批评,就是对某部作品的优缺点进行评判,不完全指不好的一面,一篇整篇夸赞的文章也是文学批评。下来,我简要回答网友们若干问题。
我们年轻人要多学习借鉴:有资深网友问,苗老师,您撰写林毅夫学术批评,大大小小的文章已经有60篇了,目的何在?我苗实回复道,说心里话,林毅夫老师构建新结构经济学,比我撰写林毅夫学术批评,要难得多得多。而且,他在经济学界遭受的误解,比我也多得多。也许,我撰写林毅夫学术批评,本质上就是对他的一种误解,尽管这不是我出于本意。那么,我撰写林毅夫学术批评,究竟目的何在?其一,通过澄清中国经济中一些大是大非问题,或战略性根本问题,或深层次棘手问题,以推进改革开放,让中国现代化更上一层楼。其二,指出新结构经济学存在的某些缺陷,或者说先天性不足,以修正完善新结构经济学,并有所突破。其三,深入辨析双方的立场观点方法,或经过一系列直接比较,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当然,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林毅夫老师是前辈,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与此同时在政界亦颇有影响,多有贡献,而我之批评实实在在是为了学习借鉴,根本无意去抹黑,尽管我学有局限,某些用词确有不当之处,在这里希望林毅夫老师大人大量,多海涵。其实,在经济学界,不管是谁,立场观点方法如何,甚至是为人处事如何,我既不会排斥,也不会敌视,更不会斗争,大家都是朋友,交流提高,才是硬道理。再说了,经济学界相对大社会,就是个很小很小的圈子,理应和谐相处,精诚团结,多提出问题,多解决问题,共同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更有力服务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
支持林毅夫老师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有资深网友问,苗老师,我认真看了您的林毅夫学术批评一系列文章后,觉得你们市场派还是太理想化,没有从实际出发,包括世界和中国,怎么看?我苗实回复道,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在认真看了我的林毅夫学术批评一系列文章后,表明态度支持林毅夫老师。确实,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产业竞争,企业竞争,相当激烈。那么,在中国国门大开的情况下,自己的产业和企业太弱小,表面看没有政府有形之手的帮扶,仅凭市场这只弱小的无形之手,力量太单薄了,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国内产业和企业根本竞争不过国外产业和企业,如此一来,貌似不妥。而且,国内的产业和企业就这样倒下,所有市场为国外产业和企业占领,从而国民经济没有属于自己的生产力,一旦有风吹草动,似乎就太危险了。毕竟,国家利益必须有自己的产业和企业做支撑,而有了自己强大的生产力做后盾,国家利益才能得以最有效保护。但是,问题是,现在既不是晚清那会,也不是解放初期,更不是改革开放初期,而是在全球化的带动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至少三十年,完全可以不说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打造的工业体系,当下的产业和企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或技术水平,一方面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人才优势,进行自主创新,来提高技术水平,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而且,这个过程必须直接面对国外产业和企业的激烈竞争,压力越大,才能动力越大。当然,如果老是政府帮扶,身处温室里,见不得真刀真枪,自始至终就是长不大的孩子,那怎么行?所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对企业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的最主要课题:新结构经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正处在初步探索之中,1%极有可能说清楚了,还有99%没有说清楚。可以说,我持续撰写林毅夫学术批评,多多少少也有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一来,自己能够说清楚的极有可能还不到1%,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更多。今天是大年三十,金鸡报晓,又琢磨到这个方面,觉得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格外强调。第一个,学者之间相互争论,包括杨小凯老师,张维迎老师,田国强老师,等等,与林毅夫老师争论,归根结底,势必会涉及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大家都知道,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核心是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之更新换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政治的文明发展,经济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个,学者知识结构不同,观点自然就不同。而且,学者的知识结构越是现代化,越会倾向于支持现代化。相反,学者的知识结构越是远离现代化,越是有不同看法,甚至极有可能会阻碍现代化。当然,现代化,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当然不是完美无缺,也需要辩证看待,深刻反思,学习借鉴,趋利避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以,经济学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可以大大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实在不应该人为设置禁区!
《林毅夫学术批评》更多是探索:《林毅夫学术批评》发布有一段时日了,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看来听来想来也不足为怪。可以说,这本书本质上是党的政策与路线的争论,涉及方方面面,譬如深化改革开放问题,发展转型问题,产业升级问题,等等。正如林毅夫老师所暗示,如果他正式对本书做出回应,着实在时间上不允许这样做。毕竟,本书长篇累牍,头绪繁多,理清需要相当多的时间。说白了,林毅夫老师正式回应的话,极有可能也需要写一本同样分量的书才行。那么,与其如此,不如不做正式回应,而林毅夫老师原作原著就是最有力的回应,最有效的回应,最有益的回应。其实,林毅夫老师原作原著,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显然,同样一本书,或同样一个思想,往往会招致不同的眼光,理解上随之也千差万别。譬如,经济学界,对林毅夫老师提出质疑批评的人,不是谁一个,而是有许多许多人。而且,大家所选取的角度大多都不一样,自然就会有各种各样说法,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话又说回来,本书(即《林毅夫学术批评》)创作历时四年多,前前后后有六十篇文章,长短不一内容庞杂,共计十八万字。可以说,本人从上世纪末开始,就一直追踪林毅夫老师。在这个长期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进步。而且,林毅夫老师在百忙之中拨冗,给出了本书的个人评语,大家可以比较研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书本质上是中国经济大论战,牵涉到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发展转型的大战略以及现代化未来进程的大命运!
真正给思想者空间: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特殊的国度,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特殊的学校,一个特殊的网络,一个特殊的人,一个特殊的梦,一个特殊的经历,一本本特殊的书,一批批特殊的网友,一篇篇特殊的文章,一个个特殊的质疑批评,等等,所有的特殊加起来,就是一个特殊的思想。所以,思想没有选择,又有所选择,各种影响,各种反应,看似简单,错综复杂。新结构经济学有各种糅合,错综复杂,不符合大道至简的科学原则。也就是说,正因为它有点千头万绪,层次太多,几乎无法成为一个简单命题,所以证明上颇费周折,甚至是难以系统证明。可以猜测,林毅夫老师,在构建新结构经济学的过程中,可能有马克思的影子,也可能有萨缪尔森的痕迹,从整体看。当然,仔细分解看,就有各种各样的影子或痕迹。所以,林毅夫老师,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思想上还是和大家一样,都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林毅夫老师,与大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善于糅合,将来成功不成功先不说,但是这种“大胆尝试,敢于突破”的精神,着实难能可贵,值得学习借鉴。善于做梦的人,一生就是如此,一个梦接着一个梦,甚至没有梦就无法生活。当然,不善于做梦的人不理解这个,每当等到实在看不过去的时候,老是想打断善于做梦的人去那样梦想。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个性使然,何必强求?再说了,大家都一样的面孔或思想,真的有那么好吗?新中国,改革开放前那段非常的折腾,就是想搞得大家都一样的面孔或思想,结果还是失败了。可以说,我是有梦想的人,林老师也是有梦想的人,当然习总书记更是有梦想的人。为什么有梦想?无他,为了登高望远。马克思说,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美梦中再请教林毅夫老师: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美梦,是这样的,林毅夫老师来陕考察,学生我有幸同席。当然,林毅夫老师坐上席,学生我是陪席。可以说,大家见面都很高兴,有说有笑,席中不免有些请教。结果,林毅夫老师相当直爽,随便谈了几句。其一,你原来不在经济学界,是学物理出身。但是,你多年攻读经济学,方有比较深广的积淀,特别是这六七年突然以强势姿态出现在经济学界同仁面前,引来千万关注,轰动不断。当然,你毕竟是几乎属于自学成才,在经济学界实际上单枪匹马,那么在山头众多的现实中,立足十分不容易,比想象得要难得多,一定要小心翼翼,谦虚谨慎,才能驶得万年船。其二,你以政府干预进而扭曲市场发起猛烈进攻,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中国的情况复杂,政府对经济发展转型当然也有正面作用,这个不能否认。至于腐败泛滥,与政府干预显然有关系,但是肯定不是故事的全部。其三,同样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命题,你以现代经济学立论,制度分析是核心,发达国家是背景,而我以新结构经济学立论,结构分析是核心,发展中国家是背景。其四,新结构经济学可以有不同看法,甚至是出现不同派。当然,你企图建立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不是不可以。但是,极有可能不适合中国国情。其五,你说在中国,不扛改革大旗的人,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这一点我也赞同。但是,不能莽撞,为了改革而改革,务必要找准时机,锐意改革。而且,允许各种质疑批评,以完善改革,推进改革!
质疑批评林毅夫先生其实是在不同方向支持他:首先,学术界本来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而且,都赞同: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林毅夫先生有这样的观点,其他人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观点,没有什么不可以,在学术上习以为常,大家和而不同,根本不存在谁攻击谁。其二,学术乃天下公器,而质疑批评,是学者的神圣职责,确实是例行公事,当然这也是学术界惯例,不足为奇。记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就是可以批评,既然你承认你是科学,你就得能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所以,质疑批评是学术的本质,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谁扳倒谁,显然质疑批评只会让林毅夫先生至少在学术上更为强大。其三,改革开放,是中国融入世界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林毅夫先生也好,质疑批评林毅夫先生的其他人也罢,在内心深处,都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当然,在实践上也都是推动者。所以,改革开放本身,自始至终,其实永远都处在质疑批评之中,与此同时才能不断去完善推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林毅夫学术批评》主要涉及到三个深层次问题:在这里,我先强调说明一下,《林毅夫学术批评》,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林毅夫学术批评》,自始至终都是学术思想的辩驳,而不是针对林毅夫先生本人,如果换做其他人提出类似新结构经济学这种经济学理论,当然还是学术思想的辩驳,肯定不会针对人。至于有人认为,质疑批评林毅夫先生,就是攻击林毅夫先生,甚至是扳倒林毅夫先生,等等这些说辞,本质上与《林毅夫学术批评》没有任何关系,纯属风牛马不相及。其实,《林毅夫学术批评》主要涉及到三个深层次问题:第一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西方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与西方,究竟是敌的斗争还是友的和谐,是师生提携还是兄弟相残,是激烈竞争还是内在互补?等等,这些问题当然首先要搞清楚。第二个,中国自身的定位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国是模仿国家还是创新国家,中国目前是否已经是后起之秀,中国最终是否后来居上?等等,这些问题随之也要搞清楚。第三个,中国怎样发展转型,也就是说,中国是局部发展转型还是全面发展转型,中国是坚持按照自己的模式来发展还是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模式来发展,中国是拥抱全球化进而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国际化还是与全球化保持距离进而师心自用或夜郎自大?等等,这些问题更要搞清楚。说白了,国家与个人一样,当然个人发展进步也涉及三个深层次问题,第一个是个人与外界的关系,第二个是个人自身定位问题,第三个是个人怎样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