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本尼斯指出: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一个关键区别,就是他们能转化生命中甚至负面的东西来为自己服务。对于领导者来说,逆境的用处是真正甜蜜的。逆境能起到“熔炉”的作用。领导者在成长过程中,都体验过一段“熔炉”般的经历。
逆境是企业家的永恒处境
逆境是企业家的永恒处境,而极端逆境则是领导者的必修功课。领导的功用只有在逆境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没有逆境就没有领导。
真正的逆境是无法克服的,逆境中的领导者所经历的不仅是业绩上涨的压力,更是业绩下滑乃至濒临绝境。几乎所有企业家都有濒临绝境的经历,他们可能数年时间深陷其中而无能为力。象史玉柱这样经历企业崩溃的领导者其实比比皆是,其中绝处逢生者也绝非少数,只是不为外人所知而已。
领导者在逆境阶段的最大问题不是逆境本身,而是由于各方面达到极限之后的信用崩溃。身处内外交困的处境而无计可施,却被人误解为缺乏诚信,才是领导者的最大困境。
领导者的逆境管理法则
在企业的瓶颈期,创新所需的资源已经枯竭。真正的逆境是任何智慧都无计可施的时刻,此时不仅创新无门,连一切努力都成为无用功。
洞察力是瓶颈期领导者的第一领导力。对未来深远的洞察,是适应和忍耐的理由。在互联网的严冬期,马云等领导者正是凭着深远的洞察而苦苦坚持着。如果彻底丧失了信心,将不存在适应与忍耐的问题。但是,在信心坚固的前提下,适应与忍耐就成为关键要素了,其中尤以忍耐为最。杰出的领导者往往在众人皆反对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己见,他们在瓶颈期的坚持通常被外人视为愚痴,甚至遭到百般嘲弄。
对于领导者而言,重要的不是项目或公司,而是人本身。如果领导者本人把自己的生命定格为创业,那么创业就是他的生活,而不是一项可以终止的任务。对于以全部生命投入创业的领导者而言,创业公司永无倒闭之说。那些在挥霍了风险投资之后立即改弦更张的创业者,是伪创业者。蜻蜓点水式的创业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游戏人生。
在绝望中前行的智慧
德鲁克说,伟大的心灵必然遭遇不凡的际遇。当黑暗笼罩的阶段,停止努力将成为最大的努力。虽然完全的静止十分艰难,但环境却迫使你必须静止。因为任何一分努力,都会增加一分痛苦。
更重要的是,在绝望的前行中,需要强大的信仰。至于信仰的实践,德鲁克指出:不能与当今所谓的“神秘体验”混为一谈,不是修炼如何呼吸或沉浸在巴赫的音乐就能实现的。……只有通过绝望,通过苦难,通过痛苦和无尽的磨练,才能达至信仰。信仰不是非理性的、伤感的、情绪化的、自生自发的。信仰是经历严肃的思考和学习、严格的训练、完全的清醒和节制、谦卑、将自我服从于一个更高的绝对意愿的结果……每个人都可能获得信仰。
对于不谙信仰真谛的人来说,绝望中的坚持是一种愚妄。而对于深谙信仰真谛者,坚持却是最高的智慧。在这种近乎低智商状态的坚持中,伟大的心灵将被成就。而一旦突破瓶颈,则一切高山与沟壑都将成为平地。
作者简介
张羿,后现代管理开创者,著名管理学家,企业家。现为上海信约管理创新咨询公司董事长。曾任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理事兼后现代管理专委会秘书长;曾受邀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在职研究生班和政商精英班导师;曾任《商界评论》、《管理学家》、《中国新时代》等媒体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人。
著有《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2004年)、《中国式管理批判》(2007年),系后现代管理开创者和中国式管理批判代表。多次应邀在世界顶级管理论坛、著名大学管理学院等发表后现代管理主题演讲,均引起强烈反响。著作被多所高校列为博士研究生重要参考文献,为众多管理学专业论文所引用;并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企业家》、《经理人》、新浪财经等报道或转载。
曾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与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展开大辩论,引起强烈反响。曾在博客中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展开后现代商业精神大辩论,引起强烈反响。曾因《万科与世界级企业的真正差距》一文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转载引发强烈反响,该文在十年前就指出万科治理结构的隐患,间接预警了“宝万之争”。
2004年7月,应邀出席IFSAM第七届世界管理大会,发表《现代企业的终结与后现代企业的兴起》主题学术报告,引起国际管理界强烈关注。《管理救赎:超文化企业缔造》系张羿第三部划时代管理学力作。
张羿历经二十年企业实践,具有从记者到经理人到创业者的丰富从业过程,同时身兼思想家、管理学家和艺术批评家等多重学术背景。其管理学著作视野开阔,思想独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具有世界级高度的中国管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