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力推中国设计智造更上一层楼,搭建一个设计人头脑风暴的智慧平台,进一步强化“学院大奖”形象,5月8日,2017中国设计智造大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盛大举行。大会以需求为导向,邀请了国内外一些设计大咖,结合前沿案例,立足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发展进程中的难点、热点、焦点、痛点和争点作出多方面探索。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刘宁和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马锦跃致辞,世界设计组织主席Mugendi Mrithaa、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周主席Kari Korkman、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和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等设计行业大咖作主题演讲,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主席宋建明主持大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政府津贴学者柳冠中等嘉宾出席,国内外设计知名人士、浙江省高校和企业家代表、浙江省市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及工业设计基地负责人共800多人到会,大会由浙江省政府推动、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协办、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承办,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香港工业设计师协会、台湾工业设计协会和《设计与制造》杂志社等支持。
杭间:“十大建议”呼吁中国设计回归初心
艺术史学者、批评家、设计史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立足“科隆争论”看设计,他认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柳冠中有关“工业设计和纯艺术是有根本区别”“中国设计师有非常多的成分被资本和产业的某种个人意志或商业利润的追求所裹胁”的观点,这恰恰体现出杭间对中国设计的一种担忧和远见。杭间认为,中国现代设计史长期以来在设计和艺术上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这种情结导致中国设计在西方工业文明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近代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呈现在今天就是中国制造核心技术的拥有量不足、原创深广度不够。杭间还认为,中国的制造和工业设计仍然处在山坳里,处在转型点上。
“科隆争论”是1914年在科隆召开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博览会联盟大会上由以赫尔曼·穆特休斯和亨利·凡德威尔德为代表的两个阵营就工业类型化和个性化之争:穆特休斯的言论以对工业生产的深刻理解为出发点,顺应资本家的经济利益,同时他认为设计目的是人而非物,工业设计师是社会公仆,而不是以自我表现为目的的艺术家,设计理念要从国家高度而不是从艺术家角度来思考;凡德爱尔德绕开穆特休斯所提到的社会趋势,提出“工业类型化是对艺术家个性化自由表现的灾难,是扼杀艺术表现力的错误论断”的反对意见。杭间说,穆特休斯有远见,但这种远见造成了他当年悲剧;凡德爱尔德的观点从今天艺术自由意志和社会多样化及趣味的角度看仍然有他的可取之处,现在很多新开楼盘包括中国一些所谓富豪地区的楼盘都慢慢接近欧洲乡村风格或美国风情、简欧风格或新欧式,这些现象实际上都是凡德爱尔德那个时候的思想延续。杭间还说,服务的终端是消费者,如何体现服务就是如何体现消费者的意志和欲望,消费者的意志和欲望反过来又影响设计。杭间提到,中国设计师的艺术梦目前仍然非常普遍。这说明,我国设计师普遍脱离了消费者的意志和欲望。杭间的这种观点和柳冠中“中国设计师有非常多的成分被资本和产业的某种个人意志或商业利润的追求所裹胁”不谋而合。
杭间谈到,原创是对人的尊重、对产品功能的尊重,而不是一种艺术家的自由发挥、锦上添花甚至天花乱坠。这反映出杭间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把握,反映出设计要回归初心——尊重人、尊重产品功能的学术主张。为此,杭间提出令人深思的“今天的创意(设计)是为了商业还是为了生活”质疑!他说,他肯定乔布斯的杰出,但乔布斯的思想对于大众消费和大众幸福生活是有焦虑的。客观上,乔布斯的“苹果”在中国已成为身份、地位和成功的代名词,说“苹果”是人们身份、地位和成功的代名词是种忽悠或假象,是中国财富外流的通道。依笔者看,乔布斯的“苹果”确实忘了初心,成了被资本和产业的某种个人意志或商业利润所裹胁的典型。
可以看出,杭间心里始终装着消费者,装着一颗艺术的初心。他的“十大建议”足以体现出一种兼具设计师和艺术家“为生活不为商业”的高远境界:
1、本土设计是中国人生活心灵需要还是商业营销策略?
2、从制造到智造不要忽略基础,这种基础是回到产品功能的初心,因为它是民主价值的体现。
3、创意不是巧妙和无中生有,而是文化和系统。
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没有矛盾,只是在它们之间缺少一种体制链接。我们的实体经济正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自己的特色。
5、工匠精神不要成为逃避国民粗糙心性的借口,工匠精神要回到初心。
6、提高中国设计要从教育和提升消费者做起。
7、希望中国设计市场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不要钱规则和行政服从规则。
8、在服务的前提下,要跨界整合资源,而不是单一的品牌营销。现在我们都讲品牌营销,我觉得那是商业策略,我们希望是一种真正的跨界和整合资源。
9、合理处置内需和出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辩证关系。中国往往在世界格局中充当不同的资本资源输出力量。对于今天这种输出以及这种内需出口关系,我想中国设计界应有理性思考。
10、设计师不要早早地计划在退休后画画当艺术家。我的老师和朋友过了50岁以后就放弃设计,想画画当艺术家了。
“科隆争论”对德国乃至世界的实用艺术和建筑的影响深远。设计从工业出发,艺术应该独立于经济需要,设计品质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发生动摇。这使得自德意志制造联盟以来德国设计始终保持着优良品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恒久远的优良品质,德国的产品设计才会精彩绝伦,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正是今天中国设计界和工商业界所普遍缺乏的,对此我们应该深思。
王坚:从互联网看设计的本质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立足互联网谈中国设计的本质。王坚从“在线”这个词联想到互联网、数据和计算这三种元素,他认为这三种元素改变着设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帮助所有东西在线,那就是你设计出来的东西以及用户在真实环境下怎么用,这个闭环已被互联网彻底完成。这是在告诉我们,设计的本质是一个闭环系统。
王坚说,互联网帮助大家把东西卖到用户手里,这是互联网有关产品价值的体现,这种价值通过构建闭环系统来实现。这就慢慢延伸到设计上来:设计为了什么?设计也需要闭环吗?互联网让产品流通,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产生联系进而缔造一种新价值,而设计也是为了缔造一种新价值——愉悦消费体验、促进产品流通,这是说设计也要通过闭环完成,并且这个设计闭环系统以人为中心。
王坚谈到,用户对产品的要求不见得从嘴上说出来,而是他的使用过程告诉你,这个使用过程会产生数据,数据让用户的要求更具体。所以,用户背后是数据,数据让设计的思路和标准更清晰,是数据影响你的设计。从设计是一个闭环系统到这个闭环系统以人为中心及人背后是数据,再到用数据影响设计,这是王坚对设计的基本看法。
王坚在演讲中还提到一位建筑学家说过的话,很耐味:“世界上没有人需要鼠标,但是当它出来以后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了,你去问用户的时候,用户都跟你讲希望跟计算机去交流,希望用嘴(交流),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这话大概是说大道无形、大道至简,设计也无形,设计不必拘泥于现成章法。
Mugendi Mrithaa:在变化中推进世界设计大同建设
世界设计组织主席Mugendi Mrithaa站在全球产业发展的新高度,着眼于过去、现在、将来、国家、城市、文化、经济、社会、战略以及用户体验和服务流程,给设计赋予一种全新内涵。Mugendi Mrithaa有二种观点令人肃然起敬:1、打造一个世界设计大同系统;2、呼吁大家携手共进加入到一种富有社会关怀的以人为本的智能化设计解决方案中。这二种观点反映出世界设计组织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及其领航人宽广的胸襟。设计确实非常需要这“三度”去统驭,需要胸襟去包容。
Mugendi Mrithaa将设计界定在社会智能层面有其深意。他说,我们居住在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中,一切的一切都要求我们去了解专业知识、技术及天赋,所有工作都需要各种复合型人才来协同完成(这里就强调一个社会协同的因素),他非常欣赏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把设计和智慧结合在一起。他还指出要在设计中融入文化、融入创新。
Mugendi Mrithaa认为,工业设计不仅是设计产品,更要体现对服务流程和用户体验的关注,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应对现实情况。为积极面对现实,Mugendi Mrithaa强调要改变自己,适应发展。
Mugendi Mrithaa在演讲中提到,他们已关注到世界各地的一些重要变化,如人口的数量及老龄化、移民、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趋势等。这表明,Mugendi Mrithaa眼中的设计是根植于全球及人与自然层面的战略思考。提及城市化,Mugendi Mrithaa说:“我们必须要知道城市作为人们的一个设计综合体,要为人们而设计,也要由人们来设计,因此城市对于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给我们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如服务业的发展、人口密度和基建等问题,设计需要考虑的是在解决以上问题过程中如何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
在演讲中,Mugendi Mrithaa还提出这样的命题:当今生活将以什么形式被技术颠覆?这个命题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Mugendi Mrithaa坦言,这会对设计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因此,他积极呼吁大家携手共进加入到一种富有社会关怀的以人为本的智能化设计解决方案中。
Mugendi Mrithaa谈到思路转型。他说,时代在变,我们的思路也必须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使之成为我们推动DIA的愿景。他还注意到五大趋势——人口变化、全球经济力量重心发生转移、快速化的城市发展、气候变化、技术方面突破性推陈出新。因此,设计思路要借势作出相应改变。
从Mugendi Mrithaa的演讲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世界设计组织这个全球设计产业的领航团队追求的是包容性设计,他们正在打造一个世界设计大同系统。Mugendi Mrithaa说,他们已经认识到工业设计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解决创新的问题。此外,还要了解智能和发展、制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他给出有关工业设计的内涵是战略性的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种闭环),通过创新产品及其服务系统提高人们生活。从高屋建瓴的角度看,Mugendi Mrithaa认为在设计产品时,不应该单独看待一个产品,而是应该把它作为一个与人的接口,这是开启新智造时代的重要内涵,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何人可:基于地域文化的社会创新设计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基于地域文化的社会创新设计,多元化、包容性设计是他们现阶段的努力方向。
要理解何人可基于地域文化的社会创新设计,得先认识他们的“新通道社会创新设计项目”。通道是湖南省怀化市的一个自治县,全称为“通道侗族自治县”,这个县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非常丰富,他们有着非常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另外,这个地方民风淳朴,20多万人口有20多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基于这些地域文化的社会创新设计,何人可院长把它称之为新通道社会创新设计项目。
新通道社会创新设计项目需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设计成果。何人可认为,只有把这些设计成果或文化成果以商品方式传播出去才能化文化价值为商业价值,造福当地百姓。他说,展开这个项目的工作首先是原始资源数字化,以数字化方式分析、保留文化遗产,再把传统文化当代化以适应今天消费者的需求。这里有一种内在逻辑:从以人为本(适应消费者需求)的设计初心到原始资源(工作)数据化、设计清晰化,再到成果商品化,而成果商品化又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初心。这种内在逻辑本质上是一个闭环系统,和阿里集团王坚说的闭环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人可谈到,他们这个新通道项目有四个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文化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特别是没有经济持续发展就没有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少数民族社区最大的问题是中青年都到城市打工了,传统社区走向几乎灭绝的边缘,很多传统村寨已经空洞化,他们必须创造经济价值,把原来在城里面打工的中青年吸引到乡村,重建社区,重焕活力,延续地方文化。
何人可说,他们所做的数字化分析主要以如下三方面资源为基础:一是文化资源,二是环境资源,三是民俗资源,他们把这些地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再把它数字化,做成数据库,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既丰富又精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换言之,社会创新设计需要地域文化这片肥沃土壤,而了解地域文化就离不开文化数字化,数据很直观。可见,设计背后的数字很重要。
Kari Korkman:智能化网络和创意设计产业生态系统
智能化网络是个国际性开放组织。该组织的成员单位包括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周、米兰设计周和北京设计周等,总部在赫尔辛基市。他们的任务:集约资源,促进交流,推动发展,汇集到全球最佳最关键的设计周盛事;他们的特点:对接产业合作者,给好观点赋予好形式,从而改善人们生活;他们的愿景:打造一个全新的创意设计产业生态系统。
智能化网络是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周主席Kari Korkman在这次大会上分享的一个案例。Kari Korkman说,他们无论把活动带到哪个城市,就会先在这个城市建立一个集聚点,使之成为当地文化的枢纽,而且每次设计周活动都会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参加。此外,还有一些部委、大学的支持以及当地设计行业、企业和居民也会加入到他们这个开放性平台。我想,Kari Korkman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设计一个平台同时需要一种生态系统支持,由此使人联想到的是我们设计一件产品同样需要生态系统支持,窃以为,产品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其营销张力形成的市场营销环境。
良好的生态系统使产品充满顽强的生命力。Kari Korkman分享了他的成功经验——为什么这些设计周活动办得这么好?他提出三点经验:1、代表新时代拥抱变革;2、与时俱进,拥抱社交媒体;3、切中需求,建立信任,有了信任,大家就可以建立互信互动、互帮互助的合作关系,从而走进对方生活。所以,设计务必要走进消费者内心,这是践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先决条件。
Kari Korkman注意到传统组织架构无法适应今天的生活。于是,他推陈出新,在推出“智能化网络”的基础上提炼自下而上的初创精神、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打造活力平台,让大家去适应新形式,让设计师和专业人士集思广益,使参与项目的所有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共融感。这让我们受到启发的是,产业生态系统的主体同样需要归属感和共融感,归属和共融是生态系统的内核。
宋春雨:“联想”中的赋能终端、智能终端和智能互联
联想集团副总裁宋春雨在演讲中提到赋能终端、智能终端、智能互联、设计智造、“三波”战略和愿景,这树立起宋春雨有关设计智造方面的基本认知框架。联想“三波”战略:个人电脑业务、智能手机及数据中心业务、设备+云业务;联想愿景:为用户提供整合了应用、服务和最佳体验的更加丰富的智能设备以及强大的云基础设施,从而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工作更高效。了解赋能终端、智能终端和智能互联等联想理念对我们今后正确把握中国设计智造的核心和方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宋春雨认为,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移动互联网向智能互联网跨越的新时代——智能互联网可以更广泛地连接万物,更自主地捕捉信息,更智慧地分析信息,更精准地判别信息,更主动地提供服务,能让人们感受很多大胆构想变成现实的喜悦心情,经历那些原本不敢想象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宋春雨说,智能终端设备会从今天的有线品类智能包括个人的终端电脑、手机扩展到身边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智能无处不在。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家中的电灯、冰箱、空调乃至汽车,在未来都会储备起连接、计算、网络等功能,通过智能设备和云端连接。宋春雨介绍,以设计而言,人机交互在不远的将来会被改变,原来通过鼠标、键盘变成以后用语音、计算机视觉、听说读写来进行交互,设备也会由于云端力量而变得越来越贴心,你会逐渐体验到这个智能设备越来越好。为进一步说明这些智能网络问题,他例举“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的推荐引擎打破新闻客户端在传统意义上的应用瓶颈,依靠人工智能赋能带来独特的用户体验。宋春雨说到,未来,联想集团将致力于成为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推动者和赋能者。
宋春雨指出,智能互联网时代有六大颠覆性产业机会,其中三大在社会端,另外三大在云端:
1、从个人计算到普适计算、智能计算的时代。
2、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成为下一个个人计算平台。
3、智能互联网时代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人工智能、数据、高性能计算给智能设计与制造赋能。
4、云端从传统IT向新IT转变。
5、共有云服务成为基础设施。
6、软件重新定义数据中心。
第一,从个人计算到普适计算,新型智能设备迅猛增长,首先是传感器技术和情景化感知,这让设备变得越来越灵敏;二是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包括通过计算机视觉加速来进行融合并且和云端连接,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自然交互体验,在未来会有很多新形态的智能终端。
目前,联想集团正在研发三项技术: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和情境感知,以帮助我们设计更好的设备、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宋春雨说,在这三项技术诞生以前,人和机器的交互是二维平面,无论是通过PC手机还是智能手机或是在电影院看大屏,交互都是二维的交互,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可以把人带进360度全空间视感中,这是个人计算最重要的创新机会,联想致力于打造ARVR时代的赋能终端。
宋春雨强调,智能互联网、新IT和云计算结合后会颠覆很多传统行业,这里面最重要的认知是机器智能决策会超越人类。之前,所有决策由机器进行信息处理,但是,对于信息处理的结果是由人进行决策,在未来,也就是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革就是由机器代替人类完成决策——可能在很多行业完成100%的决策,有些行业会代替99%的决策,这些变化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
袁岳:期待产生“跨次元”时代的设计师
“跨次元”由飞马旅联席创始人、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于2016年12月20日首次在第八届中国商业领袖论坛上提出。5月8日,袁岳在2017中国设计智造大会上作了题为《期待穿透次元壁的设计力》的演讲。
让我们先来看看业界对“次元”的诠释:2次元是平面的,但是,2次元从平面向现实转化时被称为跨次元,也就是说,当动漫中的人物形象变成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时被称为2次元。当这样的东西不仅影响我们的文具、摆件、挂件,还影响到首饰和电子消费品时,我们称之为2.5次元。如果家具、家电、户型、社区、餐厅、购物中心整体呈现为被动漫改造时的形象时,我们称之为3次元……
袁岳认为,美国和日本在跨次元产业之间快速发展,中国也有很强的驱动力:美国以动漫和游戏来驱动,日本以动漫来驱动,韩国和中国以游戏来驱动。从阿里月成交量看,次元产业成长速度非常快,现在2次元的目标群体有3亿人,这些人分布在长三角和北方,2.5次元和3次元的目标群体发展得更快。袁岳看到,对于次元产品,消费者懂了,可是设计师并不懂,因为设计师不懂ACGN,如果这些设计师再不去交互,就很难形成产业规模。面对跨次元时代的这种现状,袁岳说:“我们要对次元化人群产生的内在需求作出回应——我们要深刻洞察跨次元时代的需求、整合新技术与产业资源、匹配跨次元渠道与服务设计,希望有高等院校能率先创建跨次元设计实验班,从而催生我国第一代跨次元设计师。”这话反映出袁岳发自内心的一种殷切期盼。
袁岳在第八届中国商业领袖论坛上说,他们将以跨次元中的创业服务、创业投资和创业塑造作为未来2至3年的企业使命,期待在中国建立跨次元经济区,期待和大家一起在跨次元领域中共同努力、共同争取,让所有跨次元产业人变得更加年轻!更加激情!可以想见,跨次元产业或领域、跨次元设计师等跨次元元素必将是未来中国设计智造发展路上极其厚重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