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需要以控为基


  以控为基,控既管控,本文就是指“全面预算管理”,笔者见过的老板也有几百个,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更相信自己,因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而多少忽视机制的作用。

  2014年5月,笔者调研了一个企业,该公司是一个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其所处的细分领域拥有绝对的市场占有率,2013年收入1.8亿,毛利率45%,净利润3500万,增长空间相当之大。融资目的同样是产能扩张与升级。当我们现场尽调的时候发现了与之前案例相同的情况,新的办公楼与厂房已经完工80%,只差生产设备进场,即可实现投产。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公司的净资产只有1.6个亿,而贷款总额则有近3个亿,如此高的贷款总额一是不合理,二是其所承担相应的利息费用之后理论上不应该还能保留如此高的净利润。所以笔者对贷款的始末进行着追溯,竟然发现,在2011年之前,公司基本没有贷款,收入1个亿左右是相当健康的一个企业。那么如此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是如何越走越偏,最终走向完全超出预期路线的呢?由于笔者对中国的制造业有特殊的感情,对这个企业也因长期的跟踪与服务产生了更多的同情,所以这个案例我将会进行特别详细的叙述。

  2010年,公司收入良好,为当地纳税排名前三的民营企业,政府名义上为了支持企业发展,以一个相对优惠的价格(事实证明非常不优惠)将一块位置很好的土地拍卖给公司,用于公司建设新的办公楼和厂房,支持企业快速发展。但是承诺一年半内完成的三通一平,不但拖延至三年,土地平整的质量更是差强人意,公司只能支付更多的资金对土地重新进行平整。

  2011年公司进行了股改,引入投资人,当时公司状况良好,闻香而至的各种投资人差不多踏平了公司的门槛,鉴于各方面关系的压力,公司不得不释放了更多的股权。同时由于公司新厂被列为“市十大重点项目”,列入政府形象工程,市领导亲自督阵,要求新建远大于使用需求的办公楼,还要求增加了展览馆,甚至连办公楼的外墙,市领导都指定了墙面所用大理石的种类。

  2012年,投资人协助公司运作上市,为了企业资金流宽裕,投资人甚至用个人的资产为公司贷款进行抵押,但关系复杂的各类投资人出谋划策完全没有站在公司的角度,大量的资金无效使用,同时政府承诺的“三通一平”土地尚有部分无法交付,严重影响了新厂施工进度,导致2012年底,IPO暂停时,公司出现大量资金沉淀,无法发挥作用。由于没有一套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公司过于乐观地评估了自己的盈利能力与债务偿还能力,开始通过大股东的名义进行民间资金拆借。

  2013年,政府承诺将公司老厂用地纳入“退二进三”,前提是新办公楼建设必须加快进度,无奈公司只能对新厂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实则这些资金的使用并未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营性资金流入,反而每年承担较高的利息费用。至2013年底,此公司新办公楼、厂房、展览馆完工80%,累计资金投入2.2个亿。

  2014年上半年,虽然订单增长很快,但是上市暂停超过一年,多个关系复杂的投资人开始要求大股东回购股份,大股东仍然过于乐观地预测了自身的发展趋势,通过暂借民间资金与公司货款,以年化10-30%的单利回报回购了部分股份,占用资金几千万。同时新厂房必须投入使用,但是贷款金额已经超过上限,很难增加,所以公司找到,进行新一轮股权融资,投资机构现场尽调近3个月,发现公司存在一定金额的民间借贷。

  2014年下半年,由于整个市场资金紧缩,尤其是民间借贷资金出现违约情况引起的连锁反应,所有民间资金只收不放。公司大股东借入的民间资金方也面临同样问题,并且开始通过一些过激的手段开始追缴欠款。公司经营与大股东人身安全均面临巨大风险。
    本来一个健康发展的公司,经过几年时间,尚未茁壮,便已老矣。期间政府的不作为甚至是拖后腿固然是一因素,但最主要的,仍然是公司本身。因为直到现在最令大股东懊悔的事情就是,他根本不知道公司有这么大的问题,一直认为销售在增长,公司在盈利,只是拆借资金周转而已,竟然让公司走到今天。

  如果公司在扩张的时候能够有一套相对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首先,在与获取政府建设用地的时候,就会有几条关键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公司完全有能力获取更适合的土地;其次,在2011年-2012年的资金使用效率会大幅提升,甚至缩减银行贷款金额,更不用说后续的民间借贷资金;其三,哪怕仍然是这块建设用地,通过资金预算一定会得出沉淀资金过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结论,那么相应的应对方案一定会更加合理,绝对不会出现在新厂投产之前,使用1个多亿建设办公楼的情况;其四,更加不会出现2014年公司资金吃紧的情况下,挪用货款高价回购股份的情况。

  中国的企业家们大多是技术或者销售出身,习惯使然,他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研发和市场上,对于财务,他们只需要了解结果即可,但是往往结果反映出来的,或者说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并非其展现的那样,财务讲究的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会的,所以需要机制,如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一样,实现了业务与财务的完美统一。正如开篇所提,其为企业战略保驾护航,为企业发展运筹帷幄,为企业健康出谋划策,为企业管理明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