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上的商人有两种,你是哪一种?
我先问一个问题:世界上的商人有两种,你是哪一种?
第一种商人是不断发现新机会。有一类商人特别善于发现这种机会,他发现这种机会以后就全身心投入进去,赚第一波钱。而且这些人有个特点,不会甘于破局。
第二种商人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在领域里深耕,不断把这个事情做大做好。我觉得大多数人是第二种,而且我今天也是讲给第二种听的。
我希望大家都能把知识付费当成你的事业来看。好处是什么呢?
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事业来做,它就是一个正循环事情。你越努力做,自己的品牌越好,大家对你的认可度越高,你就能收获更多的用户,赚更多的钱。
开头期的时候大家觉得知识付费是很好玩的一件事。现在我们处于第二个时期:过热期。我们在这个坡道上,还没有在幻想破灭期,但快到顶点了。坏处是有可能经历幻想破灭期,好处是我们现在还在一个上升的阶段。
二、什么是知识付费?
我的投资人朋友研究出来一个公式:
一个好的知识=新的知识传播路径×新的知识密度
第一点,我们以前获取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
以前大多数是通过百度,现在很多人开始不相信百度了,这是为什么?因为那已经是上个时代的知识传播路径了。
慢慢我们开始从朋友圈获取知识,我们也会怀疑,这个公号说的是不是真的?怎么判断它到底是不是谣言?到现在为止,知识付费是什么事情呢?找一个我信任的人,我相信他说的东西,我愿意花钱购买他给我筛选出来的东西,这个是新的知识传播路径。
第二点,新的知识密度是什么意思?
互联网特别讲效率,大家觉得“效率”是个褒义词吗?我觉得不是,“效率”是个中性词。在效率特别高的今天,我们被大量的知识淹没,大家需要新的知识密度。
第三点,知识碎片化。
我愿意花钱让人帮我把一两个小时的书,变成一个五分钟的书。我省下来1小时55分钟做什么?省下来时间去做娱乐,做自己的事情,这是一个新知识的定义。
第四点,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知识付费解决的是人的焦虑感。
第一类焦虑感是决策转换。为什么母婴类的产品,或者职场类的产品特别受欢迎?
因为我在经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所以我需要付费去吸收别人的经验,才能使自己做的更好。
第二类是不想比别人差。有些人觉得知识付费的原因是要比别人做的更好,这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不想比别人差。
第三类是想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谈资。
综合以上内容,我给知识付费下了个定义:一个让大家产生信任感的人用结构化更高知识密度的产品,解决人们的焦虑感。
三、知识付费的陷局
下面我们来讲陷局,我自己其实做过很多知识付费尝试,包括社群。现在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确实有陷局了。
第一,同质化严重。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做写作的课程。我昨天晚上想去做一个量化的实验,我想统计一下线上有多少做写作的课程?我一直刷屏,刷不到头。
第二,内容水化。
我觉得知识付费是一个需要重运营的事情。没有重运营的时候,内容水化是一定会发生的,原来投机者去做免费的内容,现在投机者觉得一样的内容我收费有人愿意来了。提高的用户的筛选成本让付费没有意义了。
付费是为了不看低质量免费内容的,但是发现付费的内容也是一样就会失望。所以当你问身边人知识付费这个产品怎么样?他会说他花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钱,然而发现东西没有意义。
第三,流量枯竭。
一样的课不会上两次。我在知乎上就做了一次直播,赚的钱不少,但是我就做了一次,因为我发现它很容易变成收购流量的行为。
第四,有些知识付费的项目不对结果负责,造成打开率差、完听率差、续费率存疑。
通过前期不断的包装,给你洗脑,让你觉得上了这个课程可以解决你的焦虑感,所以你的焦虑感是在什么时候解决的?在你点击付费的那一刻解决了。
但是真正长期的焦虑感有没有解决?你长期会不会听这个课?我在知乎上买了大概十个课程,一个没听过,我认为我也算典型的用户。
所以,大家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你做的事情到底在消耗信任感还是积累信任感?这个背后代表的是你做的这个事情是不是投机?
第二个,你做的是不是真的结构化、更高知识密度的产品?
第三个,你是不是真的解决了人们的焦虑感?
长期来看,只有这个产品、这个行业真的在解决问题,才能长久的存活下去。
四、如何破局?
我觉得知识付费未来会像一个教育导向去发展。
第一点是让结果可量化,可衡量。即你上完这个课到底有什么收获?
第二个是时间轴的安排,什么时候这个东西结束,当结束的时候你会获得什么?
第三点是这个课上完你能得到什么?
最后一点口碑的重要性,你让人产生信任感是要不断的输出优质的内容。这是这个行业运作的机制,口碑是最重要的。
内容来源:2017年6月3日,曲凯在“2017自媒体知识变现破局峰会暨千聊知识用户颁奖大会”进行《知识付费的陷局》演讲分享。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