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这个行当我查了一下,据说起源于宋、元,可见历史相当悠久。自宋、元以来,来往于城乡间贩卖日用杂物和儿童玩具的挑担小贩,称为货郎儿,我们小时候称其为“货郎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人家的日子过得很节俭,老辈经常挂嘴边一句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周就受穷。”其实那个年代再怎么算计照样穷!可奇怪的是,不管怎么穷,却过得很快乐、很滋味。
那时家里遇年过节,或平常偶尔杀鸡杀鸭,都要把鸡胗、鸭胗小心撕下来,鸡毛、鸭毛也是一定要捡好,再晒干放起来。
货郎子隔三茬五就会来村子里,手里摇着拨浪鼓、嘴里吆喝着“鸡毛、鸭毛拿来换糖唻!”当到货郎子来的时候,大人们就会把自家的鸡胗、鸭胗、鸡毛、鸭毛拿出来,到货郎担前换些针线、扣子、别针铁皮的菜刨子等等简单的日用品,牙膏皮、废铜烂铁、坏胶鞋、塑料纸等也可以拿来换东西,可我当时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鸡胗、鸭胗也可以换东西?大人们换了需要的日用品,偶尔会换几块黑黑的糖块,孩子们拿到糖,那个高兴劲至今都能记起。
与货郎可以实物交换,也可现金交易,甚至不买东西的时候还可以在货郎那换点零花钱。那时钱来得非常不容易,家中养几只鸡,产的蛋都舍不得吃一个一个攒着,在货郎那或大队部里的小卖部换钱。在那个年代,在乡亲的眼里,货郎不仅仅是一个小商贩,而是村里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不知何时起,货郎这个行当从乡村渐渐消失,如今,货郎担已成为一道离我们远去的遥远风景,他们的足迹和声音消失在乡间村落,珍藏在一代人的脑海里,成为抹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