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男人娶妻上不封顶 老婆成百不稀奇
作者:刘植荣
导语:喀麦隆男人经常问外国女游客:“你想成为我的第N个老婆么?”喀麦隆实行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三四个老婆很平常,几十上百个老婆也不稀奇。
老婆就是劳动力:夫妻生活要排“值日表” 笔者认识在非洲发展银行工作的喀麦隆人吉恩-克劳德先生,他父亲有4个老婆。记者的一个秘书叫卡纳,他父亲娶了27个老婆,卡纳有100多个兄弟姐妹,最大的72岁,最小的12岁。西北大区的一个部落酋长有100多个老婆,喀麦隆已婚妇女平均生育5胎,以此来推算,这个酋长会有几百个子女。 一次,记者和喀麦隆西北大区莫莫省的省长艾萨克先生同车旅行,聊起了喀麦隆的一夫多妻制。按照艾萨克先生的说法,他们实行一夫多妻制,是因为男人拥有土地,为了不让耕地荒废,就要多娶老婆。在他们眼里,老婆就是劳动力,是财富的象征,娶的老婆越多,在农田上耕种的劳动力就越多,收入就越多。 在一夫多妻制家庭中,每个老婆独居一处,通常是在分配给她的农田上盖房子,在那里居住、劳动。丈夫也有自己的房子,他要安排一个“值日表”发给所有的老婆,每天晚上,老婆根据“值日表”到丈夫的住所与其过夫妻生活。当然,年轻貌美的老婆“值日”的机会更多些。 艾萨克先生还告诉我说,喀麦隆实行一夫多妻制,是因为女人比男人多,如果不这样,肯定会有好多女人嫁不出去。但记者查考了2009年的统计结果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喀麦隆男女性别比例是100∶101,基本平衡。在喀麦隆,好多妻子的年龄比丈夫小很多,男人是把子孙辈的老婆先娶了。 结婚证分两种:婚姻制度很宽松 喀麦隆虽然实行一夫多妻制,但婚姻也是自由的,这里有两种结婚证:一种是一夫一妻制结婚证,一种是一夫多妻制结婚证。如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第一次婚姻,在领结婚证时就要决定这个家庭将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还是一夫多妻制家庭。如果未婚妻不同意一夫多妻制,男方也认可一夫一妻制,他们就领取一夫一妻制结婚证,这意味着丈夫在他们婚姻存续期间不得再娶别的女人,否则就违法。如果双方同意一夫多妻制,那就领一夫多妻制结婚证,这意味着丈夫有权娶N个老婆。不过酋长例外,酋长看上了哪个姑娘,就把一个手镯给她戴上,这就意味着她成了酋长的妃子。 我知道艾萨克先生只有一个老婆,便问他领的是什么结婚证。他说领的是一夫多妻制结婚证。“娶老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条件。我现在想在仕途上发展,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不想让女人消耗过多的精力,所以一直没再娶。但领了一夫多妻制结婚证,将来如果感觉元配不如意,可以随时娶第二个老婆,而没必要办理烦琐的离婚手续。”他说。 丈夫去世怎么办?老婆和财产一起被继承 喀麦隆的一夫多妻制还允许男人继承老婆,既可以继承父亲的老婆,也可以继承兄弟的老婆。我认识一个叫奥古斯特尔的女大学生,她父亲有7个老婆,她告诉我说,除了她母亲是父亲亲自娶的外,其他6个老婆都是从大伯那里继承来的。大伯去世后,为了不让财产外流,她父亲就把大伯的6个老婆连同孩子继承了。 西北大区的巴福特酋长有54个妻子,其中48个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6个是自己娶的。酋长的老婆和普通人的老婆没什么不同,也要下地干活,最年轻的玛丽酋长妃说:“每个酋长妃的房子要盖得一模一样。这主要是体现公平,酋长的妻子不设等级,没有王后和妃嫔之别,大家的待遇完全一样,都要自食其力,到分给自己的田地里劳动。” 在喀麦隆,娶多个老婆并不意味着愚昧无知。西北大区的巴厘酋长杜甘永格三世在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也有几十个老婆,他还向我炫耀说娶了个德国博士老婆。 不过,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留学回来的妇女,越来越不接受一夫多妻制婚姻了。一次,我问布埃亚大学会计专业女生兹达,将来会不会选择一夫多妻制婚姻,她回答得很干脆:“绝对不会。” 在喀麦隆,多数妇女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她们还是无奈地选择一夫多妻制婚姻。尽管这种婚姻制度显然对女性不公平,但这就是喀麦隆多数妇女的现实:要么与人共有一个老公,要么没有老公。
一夫多妻制会引发基因灾难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LDS))的摩门教徒领袖杨百翰(又译布里根姆·扬 Brigham Young)在19世纪中叶曾说过:"我们会准备迎接挑战并取得胜利,正如我们完成其他任何一项责任一样……"当时在犹他州的普若佛市(Provo City),正值盛夏酷热,他说这话的时候,身边起了大风,四周尘土飞扬。
杨百翰提到的神圣的使命当然就是一夫多妻制。他是这种实践的狂热信徒。在此之前几年,他宣布这是该教派的正式教规。当时他正要展开工作,让他的信徒相信一个男人娶多个妻子是正确的事。 他以身作则。虽然杨百翰在他刚刚成年时曾忠实于一名妻子,但是到他去世时,他一共拥有55个妻子和59个孩子。 一晃到了1990年,在一夫多妻制被摒弃后的一个世纪,后果才开始浮现。在距离扬发表讲话地方数百英里远的一个办公室里,儿童罕见疾病专家西奥多·塔比(Theodore Tarby)正在给一个10岁的男孩看病。 这个男孩的面部特征不同寻常,前额突出,耳朵靠下,两眼分得很开,下巴很小。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严重的残疾。 在施行了常规的测试后,塔比感到震惊。他从未见过这样的病例。最后,他把尿样拿到一个专门检查罕见病症的实验室。他们的诊断是"延胡索酸酶缺乏症(fumarase deficienc)",这是一种与新陈代谢相关的遗传异常疾病。医学界已知的病例有13例(也就是说患病率是400万分之一),这确实非常罕见。这种病看似完全是厄运所致。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后来他的妹妹也被诊断出了这种疾病,而父母原本以为女儿患的是脑性瘫痪。事实上,塔比和他在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的同事很快诊断出共计8个新病例,患者年龄从20个月到12岁不等。 每个患有该病的儿童都存在相同的突出的面部特征和相同的发育迟缓——大多数都无法坐直,更不用说走路了——而且,关键是他们都来自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的边境地区,这个地方名为肖特克里克。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个地方实行一夫多妻制。在这个不大的、与世隔绝的基本教义派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Fundamentalist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FLDS))的社区里,患上先天性延胡索酸酶缺乏症的概率是全球平均值的一百万倍。 "当我搬到亚利桑那州时,我意识到我在这里的同事很可能是我认识的人里对这种疾病最熟悉的了,"亚利桑那州转化基因组研究所(Translational Ge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的神经学家维诺德·纳拉亚南(Vinodh Narayanan)说。维诺德已经治疗了几位延胡索酸酶缺乏症患者。 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疾病的原因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过程发生了问题。具体来说,是驱动这一过程的延胡索酸酶的水平过低。这种酶在数十亿年前已经得到完善,它已经成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此重要,以至于现在从猫头鹰到兰花的所有物种制造这种酶的指令都惊人的相似。 对那些遗传了错误基因的人来说,其后果是悲剧性的。虽然人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2%,但是它非常的饥饿——会消耗大约20%的能量供应。所以,像延胡索酸酶缺乏症这样的新城代谢障碍对大脑这个器官的损伤尤其严重。"它会导致结构性失常以及包括癫痫和发育迟缓在内的综合症,"纳拉亚南说。 菲斯·拜斯特林(Faith Bistline)的5个兄弟姐妹患有该病症,在2011年她离开教会之前,她常常照顾他们。她说:"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完全都是残疾的。"最年长的在两岁时开始学走路,但是在一次很长的癫痫后停了下来。现在他已经30多岁了,甚至还不会爬。 事实上,她的兄弟姐妹中只有一个会走路,"她的嘴能够发出一些声音,有时候你能够听懂一点,但是我觉得不能称之为说话。"她说。他们都用喂食管,需要一天24小时的看护。 延胡索酸酶缺乏症很罕见,因为它是隐性的——只有当一个人从双亲遗传了两个错误的基因时才会出现。为了明白为什么它在肖特克里克盛行,首先我们需要回到19世纪中期。 杨百翰是个大忙人。除了领导摩门教以外,他还创建了犹他州的盐湖城。在短短几十年内,这座城市从一个人烟稀少的沙漠峡谷发展为成熟的一夫多妻制乌托邦。 不过好景不长。到20世纪30年代,这种行为就被教会摒弃,并且被犹他州禁止,可处以监禁和巨额罚款(相当于现在货币的10000美元左右)。这种行为的信徒需要去其他地方。 他们在以畜牧业为主的偏远城镇肖特克里克定居。这里成为亚利桑那带(Arizona Strip)的一部分。它的面积比比利时(36000平方公里)大,只有少数居民,是躲避联邦法警搜查的绝佳地点。 如今,这里坐落着双子镇赫利戴尔(Hildale)和科罗拉多——分别位于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的边境上——这里居住着7700人。这里是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一夫多妻制著称的FLDS的总部。"大多数家庭至少有3个妻子,因为有3个以上的妻子你才能进入天堂,"拜斯特林说。她有3个母亲和27个兄弟姐妹。 最后,把它和延胡索酸酶缺乏症联系起来的是一个数字游戏。以杨百翰为例。他的儿女一共生下了204个孙子孙女,他们又生下了745个曾孙和曾孙女。到1982年,据报道他至少有5000个直系后代。 这个突然的爆发来自于指数级的人口增长。即使一个男人只娶一个妻子,生3个孩子,如果每一代人都这样,那么一个男人在5代人后就会有243个后代。在一夫多妻制的家族里,增加速度非常快。如果每一代人都有3个妻子和30个孩子,那么一个男人在理论上可以在5代人或100年的时间里,他的后代将形成一个2400万人口的社群。当然,实际上不会发生这样的事。随着远亲(但是在FLDS,结婚者的亲缘关系并不是那么远)开始结婚,血缘就会自行开始收缩。在一夫多妻的社会里,很快所有人都会产生亲戚关系。 有人认为,仅8个世纪前去世的子嗣众多的蒙古勇士成吉思汗正是以这种方式导致每200个男人里就有一个(在亚洲,每12.5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他的直系子孙。杨百翰曾亲口说:"显然假如我被限制只能娶一个妻子,我是不可能被赐予这样一个家族的。" 在肖特克里克的地方志里,只有两个姓占主导地位——杰索普(Jessop)和巴洛(Jessop)。根据本地史学家本杰明·拜斯特林(Benjamin Bistline)在2007年向路透社透露的数据,肖特克里克75%到80%的人都与该社群的始祖约瑟夫·杰索普(Joseph Jessop)和约翰·巴洛(John Barlow)存在血缘关系。 这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得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带有至少一个致命的隐性基因变异(在达到生育年龄前,人会因此丧命)。这个数量和果蝇一样。人类之所以没有灭绝是因为这是隐性基因,只有当夫妻双方带有的变异完全相同时,它才会在子女身上表达出来。 这就是系统开始不稳固的地方。"一夫多妻制减少了基因整体的多样性,因为少数男性对下一代产生了不成比例的影响。"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基因学家马克·斯通金(Mark Stoneking)说,"随机基因变异的重要性增加。" 在隔绝的社群里,这个问题会通过简单的算术就会变得严重:如果一些人有多个妻子,那么另一些人就没有妻子。在FLDS,很大比例的男性在十几岁时就被赶出来,导致基因库进一步缩小。 "母亲们在深夜开车到高速公路上,把这些孩子丢在路边,"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的法律专家、有关宗教极端主义书籍的作者阿莫斯·圭奥拉(Amos Guiora)说。一些人估计最多可能有1000名所谓的"迷路男孩"。"他们常常会在数年的时间里忏悔,希望回到教会,"拜斯特林说。她的3个兄弟都被遗弃了。 多年来,保守主义者一直都知道人口的"繁殖体系"——性行为的比较好听的说法——有可能对基因造成深远的影响。正如摩门教,野鹿和艾草松鸡的一夫多妻制也和它们严重的近亲繁殖有关,因为这会缩少对基因库做贡献的男性的数量,并导致整个群体的亲缘性加强。 延胡索酸酶缺乏症的基因可以追溯到约瑟夫·杰索普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玛莎·耶茨(Martha Yeates)。他们育有14个子女。他们的一个女儿后来和共同创始人约翰·巴洛结婚,剩下的就是历史了。如今,在肖特克里克,携带延胡索酸酶缺乏症基因的人口可能数以千计。 无独有偶,如今一夫多妻制在非洲最为盛行。2014年3月,肯尼亚的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男性娶多位妻子,而很多西非国家数千年来一直实行一夫多妻制。 让人感兴趣的是,这和罕见疾病也有关系。科学家最近称,在喀麦隆的一夫多妻制社群中,口吃的比例超出了正常值。研究者将本地的基因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北非的人口进行比较,找到了这个社群中"非常罕见"的基因变异——可能是口吃比例高的原因——不过研究者并未推测这是否是一夫多妻制的结果。 这又引出了一个好消息。由于近亲繁殖往往会让通常处于隐蔽状态的隐性变异表达出来,所以对这些社群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家寻找很多致病基因。这是因为基因信息本身没有用。必须把基因信息与疾病联系起来,才会对医学研究有意义。事实上,在犹他州发现的导致人类疾病的基因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多。而犹他州有着摩门教的历史。 这并不是杨百翰期望留给后人的遗产,但是最终,这种颇受争议的行为有可能在客观上产生积极的作用。(BBC中文网201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