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既表现为耕地面积不断拓展的过程,也表现为农业生产收益率不断提高的过程[1]。从农业生产发展对于就业的影响来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农业生产面积的不断拓展,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其主要表现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农业耕地面积的不断拓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拓荒和耕作,由此带动了劳动人口的增加。就农业生产收益率提高对于就业率的影响而言,在农业生产工具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会提高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在一定时期社会对于农业产品消费需求基本满足的条件下,这种由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所导致的农业产品供给规模的增加,在农业产品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的作用下,其会使农业耕地面积出现相对减少,由此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农业人口的就业率水平。如果由于生产力发展进步导致了农业生产工具出现较大改进,其将会降低单位耕地面积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人数,从而对于农业社会就业率起到降低的作用。从农业社会劳动就业率的发展变化来看,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所需要的劳动就业人数呈相对减少的发展趋势。从农业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实际发展变化来看,受农业社会土地等生产资料属于家庭所有以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松散性影响,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农业就业人口主要呈现隐性失业状态,并且这种隐性失业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一定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共同影响。
(二)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发展与就业之间关系
1.工业化初期阶段生产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业人口向工业行业的转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就业率的提高。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生产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其带有很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特征,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此外,相对于农业产品对于居民消费所呈现的消费刚性特征,工业产品的运用范围相对较广,其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农业发展受制于刚性消费需求的约束,从而使工业产品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拓宽,其在增加工业就业率的同时,还会由于工业生产发展对于农业产品的拉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农业的生产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业原材料的需求。从农业原材料在工业中的运用来看,其一方面表现为在不改变农业原材料满足居民消费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工业再加工所导致的居民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过程,例如,食品质量和式样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通过工业加工所导致的农业原材料消费属性改变的过程,例如,农业原料通过工业加工之后,主要用于满足人类投资的需要,其主要表现为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等。总体来看,工业生产发展对于农业原料需求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就业率的增加[2]。
2.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生产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由于重化工业在工业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其一方面通过为各行业生产提供生产效能更高的生产设备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各个生产行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各个行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从重化工业的产品属性分析,相对于使用期限相对较短的轻工业产品而言,重化工业产品使用期限相对较长,由此导致了重化工业产品更新的时间周期也相对较长,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重化工业产品更新所增加的劳动力需求,从而使依附于重化工业生产的就业人口,相对于轻工业而言,相对较少。
(三)工业化阶段生产发展与就业率演化的一般特征
从工业化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变化特征来看,如前所述,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自身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此同时,其通过对农业需求的增加,也间接地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呈现出机器大工业不断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工业发展对于劳动力需求日益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