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机器大工业发展导致就业率下降需要采取的相关对策


(一)实行适度的计划生育政策
如前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劳动在时间上可以得到持续保存,由此导致凝结人类存量劳动的机器大工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可以起到代替既有劳动的作用。因此,为了正确地处理科学技术发展所导致的对于人类劳动需求相对减少的问题,就需求通过适度计划生育的政策,确保人类自身再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协调发展。从人类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来看,延续后代是维持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首要任务,而人类对于其后代延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续自身的寿命以及提高后代的综合素质。就此而言,追求人类后代的数量并不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主要目的。因此,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类素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使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持相对协调,就有必要通过适度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适当控制人口的增长规模,一方面通过人口的相对减少,来减轻由于机器大工业的使用所造成的就业矛盾,从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人口控制,使社会集中更多的资源用于提高人类素质,从而使人类自身素质在代际之间保持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此外,在一定的存量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适度控制人口,也有利于保持人类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再生产的相对协调,从而有利于确保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持续发展。
(二)通过科学的分配政策确保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机器大工业的使用所导致的就业率的相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以机器设备作为表现形式的资本与以劳动作为表现形式的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矛盾,其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失业劳动力自身生存及其后代的繁育都受到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生产偏离了确保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这个终极目标。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于由于机器大工业发展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就必需通过必要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调整,适当地平抑国民收入分配由于机器大工业发展所导致的两极分化差距,以此确保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从国民收入分配调节方式来看,在机器大工业发展导致人类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条件下,可以着力于两方面的措施来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一方面通过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方式,适当减少一些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较高收入分配比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支出力度的方式,运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提高收入较低的居民的收入水平,确保其自身再生产以及后续再生产的持续进行。通过上述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有效调整,一方面使社会生产符合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适当地平抑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使社会生产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精神产业和服务产业

为了有效地应对机器大工业使用所导致的人类就业率不断下降的问题,除了通过前述的适当控制人口增长以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方式,来确保人类生存和发展之外,还可以通过必要的产业政策调整,通过发展体现人类优秀文化、民俗风情、道德情操等精神产业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人类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确保人类自身再生产以及后续再生产的素养和质量随着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精神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突破由于机器大工业发展所导致的就业人口下降的约束,使人类就业人口随着以文化、艺术作为表现形式的精神产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从精神产业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人”或人类活动为生产对象的产业,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精神产业的发展,不会像机器工业发展那样,会产生机器大工业发展与人类就业率相对减少的矛盾,而会使精神产业发展与人类就业率提高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就服务业而言,其一方面在产业发展层级上高于机器大工业;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业发展自身所具有的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多的特点,由此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提高就业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此而言,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使社会生产满足于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