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水流域文化古镇(卤城)礼县盐官乞巧活动的七个环节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活动在礼县盐官西汉水流域一带流已经流传了传了1800多年。每年的农历六月最后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盐官西汉水一带未出嫁的姑娘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牛郎织女的故事便由此产生。

  不过,天上的星星如何成了织女和牵牛?有学者认为,织女的原型是秦人始祖女修,而牵牛是周人远祖叔均。传说女修善织,叔均则发明了牛耕,身处男耕女织经济结构中的古人,盐官西汉水一带便以他们命名星座。所以细究起来,“乞巧”风俗其实是秦人古老遗风。人的传统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娘娘”。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 乞巧节围绕“巧娘娘”展开,分为七个环节。

  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祭祀跪拜,齐唱《搭桥歌》。唱罢,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

  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祭祀跪拜,齐唱《搭桥歌》。唱罢,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

  (1) 坐巧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祭祀跪拜,齐唱《搭桥歌》。唱罢,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

  (2) 迎巧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河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此时,乞巧活动便正式拉开序幕。

  (3) 祭巧,一般分集体祭巧和个人祭巧两种。从迎巧仪式开始至送巧仪式结束,整个乞巧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在早晨、中午、晚间三个时候,都要点蜡、炷香、焚裱纸、跪拜。

  (4) (拜巧)

  在乞巧过程中,毗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如上街与下街、东关与西关、前庄与后庄、上坝与下坝、此村与彼村等等。为未婚青年寻找对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5) 娱巧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唱巧”,即娱巧,即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

  (6) 卜巧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祸福,俗称“照花瓣”。

  (7) 送巧 照瓣卜巧举行后,说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此时,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深夜,乞巧组织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分站神桌两旁,齐唱《送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