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减税政策在中国目前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运用
1.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不足。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长势头明显放缓,外部需求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归其原因,其一方面与国外经济景气度较差所导致的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经过长时期增长之后,在对外贸易结构没有实现有效转型的条件下,受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贸易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中国贸易出口出现增长性拐点等因素有关。
第二、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投资拉动。从中国前期经济增长情况来看,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归其原因,其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决定了重化工业投资以及为重化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基础设施投资,在经济支出中所占比重较高;二是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从事市场化经营的市场主体的培育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处于重要的地位,而投资成为政府参与经济活动、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途径;三是从现行GDP考核机制来看,由于投资在拉动GDP增长中处于重要地位,增加投资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现行的GDP核算模式下,投资成为政府实现GDP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四是从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掌握的资源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掌握了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是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在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背景下,政府所掌握的土地、资金及资源等生产要素,为政府增加投资,发挥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劳动消耗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对于经济增长没有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从中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来看,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以资源消耗、劳动消耗为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经济总量的扩张,而经济增长质量相对较低。总体来看,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作用下,中国前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明显的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不断货币化的现象,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这种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货币化,并不能有效地实现进出口的均衡,也不能使生产要素的再生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持续进行。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的总量主要体现在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价值形态,即主要表现为GDP形态。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由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与生产要素的物化形态如劳动、资源、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粗放型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其更多地表现为上述生产要素不断货币化的过程。如果在上述生产要素不断货币化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消耗没有实现有效地补偿,那么,粗放型经济发展的结果将呈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价值形式不断扩大与以物化的生产要素存量规模不断缩小的发展态势,在物化形态的生产要素供给总量不断缩小的条件下,虽然政府不断扩大信用货币供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价值总量得到不断扩张,但是这种脱离生产要素支撑的价值总量的单纯扩张,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其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来看,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向以实物形态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的转换,是信用货币持有者的最终目的,而生产要素存量规模的日益减少,在很大程度上使这种转化越来越难,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以追求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侧重于价值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不可能得到顺利发展。
第四、在基本消费需求得到初步满足的同时,消费升级产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从中国前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虽然通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居民在消费方面基本解决了满足于自身生存的温饱需求,但是在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得到初步满足以后,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相对较慢以及国民收入分配不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居民在很长时间内不能有效地实现由基本消费需求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需求的升级过渡。在满足于居民消费升级的产品需求和供给相对疲软的条件下,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而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其一方面不能使经济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保持相对一致;另一方面,也会在投资体系内循环规则作用下,通过不断的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来产生无效的GDP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