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以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4G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中国出现了数字内容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数字化文化内容的创造者正在发生从传统的小规模专业作者向新兴的大规模业余作者迁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闯入”以前遥不可及的“文化内容创造”这个需要长期专业训练、因此只限于有限人群的“专业”领域。这种前所未有的内容增长引起了一系列产业变迁,并推动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以数字创意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新阶段。这个新兴发展趋势值得高度关注和研究。
本文基于这一发展新趋势提出,必须加快打造新型创意经济基础设施,深度实施文化遗产数字化,为正在到来的创意经济新时代奠定基础。本文还认为,打造新一代创意经济基础的必要性正在创造文化金融合作创新的新机遇。
数字创意产业出现“热核反应”
如果全面回顾2000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五计划期间——2000-2005年,属于启动时期,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经济社会统计,因此没有数据可循。第二阶段是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属于起飞时期,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政策的推动下,年均增长接近24%。第三阶段是十二五期间,进入发展方式“转型”期,年增率逐年下降至略高于10%,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11年21.96%,2012年16.5%,2013年11.1%,2014年12.1%,2015年11%)。
正是在第三阶段,与整体增速持续下降相反,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相关的文化部门出现爆发式增长。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自2010年以来数字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速一直在20%以上。2016年前3个季度,数字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营收达657.8亿,增速为49.6%。 近年来,如果没有数字文化产业相关部门的超常增长,就不可能有中国文化产业整体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由于数字化内容的增长,出现了一系列“热核反应”般的产业升级和政策创新运动。由于智能终端迅速普及和互联网生态平台的出现,“用户自创”(UGC)内容迅速超越专业创作内容(PGC)成为内容生产主体,投资界开始追捧具有大量“粉丝”和近乎无限开发潜力的“IP”内容,推动基于IP的全方位开发,形成“泛娱乐”战略,并通过创意设计间接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产业提升。认清这一趋势的政府则出台“文化科技融合”政策加以支持,最后将其作为“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中。
“数字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新兴产业集群。数字创意产业不仅生产大量可供直接消费的文化产品,也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数字创意产业在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走出“工业化”阶段,走向“后工业化”时期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内容生产出现新模式
首先来看一下腾讯集团以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截止2017年6月,腾讯QQ活跃账户数8.61亿,微信活跃账户8.06亿,据估计有十分之一积极参与内容创意。腾讯旗下阅文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正版中文内容提供商,有6亿注册用户,日活跃用户3000万人,有400多万名创作者,拥有1000万部以上作品储备。
腾讯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正版中文内容提供商,概因其创新了传统的出版模式。传统的出版模式是:作家——出版社——渠道商——到读者,主要环节中还有较多的行政许可行为,而网络出版则直接将其压缩成作者—平台(编辑)—读者三个环节,而且是边创作边出售,作者在与消费者互动中完成作品。此外,由于这种基于网络的内容产品复制和传播成本接近于零,因此腾讯公司可以与创作者五五分成,极大的刺激了其创作热情(所谓“大神级写手”年收入可以过亿)。
我曾经在10多年前专访过腾讯阅文集团的前身——盛大文学的CEO,问他当时的出版管理机构如何看待这种生产方式,是否认定他们是“出版机构”,以及如何实行管理?他们告诉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官员无法定义,只好派一位官员常驻公司实施监督。
我同意这个观点:腾讯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内容产业已经不是传统的“创意经济”,而是全新的“创意者经济”。按照约翰.哈特利教授所说,这是一种“社会网络市场”。在社会网络市场中,发展从供方驱动变为供-需互动,市场中传统由产业控制的封闭的‘价值链’系统变成开放系统,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积极行动的“创意公民”,其他一切要素(包括实体和虚拟的网络、企业、公共服务系统、以及专业化的资源)都成为服务于创意者的手段。在这个‘社会网络市场’中,已经分不清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甚至出现了大量市场与非市场的模糊地带,个人生活中大量的非商业活动(知识的学习和社交活动)成为创意和创新的基础。在这些领域,可能不是知识的保护(知识产权)而是共享才是最大的动力。
如果新经济是一种基于个人创意活动的社会网络市场,那么每一个个人是如何具备参与创意活动的能力的?
文化基因工程服务平台为创意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在中国,移动智能化终端正在大规模普及,飞快地超越和解构原有的文化生产系统。个人正在直接拥有创造、生产、传播、以及展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创意者经济”正在走向前台,这是一种服务于每一个个人创造性活动的经济形态。个人的确具有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触任何文化”的机会,但是怎样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创造出真正能够流传后世的精品力作?我们需要为正在到来的“创意者经济”建立一个全新的基础设施。
首先,重新认识我们周围的文化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由于移动互联网普及,手机集成的文化内容已经构成了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腾讯等互联网服务公司已经成为最大的文化内容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实际上,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的、以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的、以在地硬件设施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文化内容服务体系,和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以新兴媒体为主要载体的、以在线内容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文化生态环境。
其次,重新认识正在迅速迭代过程中的文化生产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在最近10年中,我们才掀开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崭新一页,开始打造一个基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以前不曾想象的系统:这个系统用智能服务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融合,专业化生产者(PGC)和非专业化生产者(UGC)相互合作,文化产业和实体经济相互渗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势。这个系统将为个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智能化服务,与创意设计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力量相结合,使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全面互渗,使几千年文化从田野里、课堂上、图书馆、博物馆中走出来,活起来,进入生活,走向世界。
第三,重新认识新一代文化资源数字化基础设施。就技术能力而言,目前个人的确具有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触和创造任何文化的可能性,但是却仍然缺乏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条件。我们需要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建立起有效服务于个人创意活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文化资源数字化是自上世纪末以来欧美等国家提出的,应对全球性数字技术和传媒汇流发展挑战的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目前,这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技术上已经进到了“素材化”、“大数据化”、以及“智能应用”的阶段,应该将其进一步提升到“文化基因工程”的高度重新认识。文化基因是在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基本信息要素,具有可量化、可计算、可分析的特点。常见的文化基因表现形式有服饰图案基因、壁画风格基因、音乐语言基因、舞蹈动作基因等等。文化基因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通过采集并搭建文化素材库,以文化基因提取、挖掘与智能分析来绘制文化基因图谱,打造更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优秀数字内容产品,探索和形成平台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的文化基因工程服务平台,可以为个人创意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
“三元动力”结构为创意经济提供新金融
打造新一代文化资源数字化基础设施,服务于“双创”型“创意者经济”的到来,支撑新一代文化生产和消费体系,需要新一轮大规模资本投入,更需要新一轮金融创新。服务于每一个“创意者”的金融需求,服务于新一代智能性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体系,在规模上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在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大趋势下,金融业也在发生"基因突变",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时期,形成全新的金融服务系统。
在今年7月8日开幕的2017上海新金融年会暨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发表演讲,首度提出新金融五大特征,呼吁多方携手共建新生态。这5大特征是:金融将越来越具包容性,从「二八」走向「八二」;无现金社会正在成为趋势;信用体系成为新金融的重要支撑;人人参与的绿色金融;以及全球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我们发现,如果将信金融的特征与创意者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分析,新金融将会在创意经济领域率先发展。
在文化金融50人论坛的帮助下,我们正在筹建“文化科技50论坛”,与另一个已经成立的“金融科技50人论坛”一起,将构成一个由“文化—科技”、“文化—金融”、“金融—科技”三条边组成的“三元动力”结构,推动着新一轮创意经济的发展。
我们认为,“三元动力”结构的第一条边是文化科技融合,已经产生了“创意者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并间接带动整个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引领本轮发展的核心和主线。第二条边是文化金融合作,将以金融创新支持创意经济的新发展,打造全新的金融生态,这是推动本轮发展的动力系统。第三条边是金融科技创新,将以数字技术支撑整体金融生态的构建,不断挖掘出新的金融资源,为本轮发展提供持续的能源供应。
打造新金融体系是一次全面创新。要建立新结构,将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商业资本进行有机的结合;要打造新业态,建立从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端一直到活跃的文化消费与创意生产的后端的全链条金融服务系统;要创造新模式,实现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主体多元化、金融要素市场化、以及“筹投贷一体化”。要在创意经济系统的所有环节上,都得到不同性质和特点的金融工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