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兰走后,大嫂、二嫂两人一人和摊煎饼的面水,一人掺和烙菜盒盒及攒水面的面团,忙的不亦乐乎。
一会儿,杨玉兰带着东西回来了,她快速地从自行车上拽下买回的蔬菜和肉、以及从自家地里打的蒜薹,大步流星地走进了厨房,就和两位嫂子忙活起来。
一个小时过后,一盘子煎饼、一盘子菜盒、一小碗辣子蒜水、一碟子炒鸡蛋、一碟子大肉炒蒜薹及凉拌黄瓜、凉拌粉条、凉拌牛肉和猪耳朵丝等本地经常拿来待客的菜肴都摆上了桌,大嫂拿着碗筷,二嫂端着捞出的裤带面,杨玉兰端着调和好的攒面水水,客气地说:“老同学,快吃饭,农村不比城里,吃货少,我们庄稼人也没有什么好的吃食,就这些粗茶淡饭,你就凑合着吃吧。”
“哪里话,这么多的好吃的,个个都是美味,太丰盛了,来,大家一起坐下吃吧。”谢有福和兰盾、兰柱、兰栋都坐在饭桌上吃起来。
“你们几个男的先吃,我和嫂子继续给你们下面。”杨玉兰和两位嫂子又回到了厨房。因为做攒水面,不能一次下得太多,最多十条面,否则就会断裂,咬起来没有筋性,所以要边吃边下。
吃完饭后,李斌提议去村中的蒜地转转,一是他要欣赏欣赏这里的田园风光,以解馋这几年对乡下生活的追念。自从离开知青点返城后,他一直忙于生计,未再有时间去乡下瞧瞧,几年的插队生活,使他对黄土地还真有那么一股子热情。来陕西后,下了火车就被关中平原广袤的田地给吸引住了。二是他想看看当年他深爱的这个女人生活和老动的真实场所。为了杨玉兰,他曾经心痛过,懊悔过,颓废过,参加拉练、下乡插队,一直不停地麻醉自己,但始终摆脱不了对当年厂里的帮灶工谢有福的那股恨,他想不通,一个说话结结巴巴的农村老男人,竟然取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老天爷为啥要做如此安排。但自从在兰州农贸市场看到杨玉兰和孩子们时,他就打算想办法帮帮她,因此接到杨玉兰的电话,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执意来到了这里。三是他要深入了解这里蒜薹、大蒜生长的真实环境情况,以便准确估算在这里扎点收购的转头有多少。
杨玉兰与嫂子们收拾完锅灶、碗筷,送走两位嫂子后,把自己稍微梳理了一下,就和谢有福陪同李斌去蒜地走走。她先带李斌去了村子东边的东岸地,这里的田块都是解放前村中几个富裕户的地,水肥条件好,分地时被队里定为一等地,虽然不多,但家家有份,有的家分到一行子,有的家分两行子,杨玉兰家孩子多一些,分到了五行。在这片地里,无论是种玉米、小麦、棉花,还是辣子大蒜,都一定丰产,特别是遇到旱年,上边太阳晒,地下井水浇灌,产量非常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小麦“过黄河”,玉米“跨长江”。尤其是今年,大蒜长势比往年都好,看那有成年男子大拇指般粗壮的茎秆,估计一根蒜薹快有二两重了,蒜头大小将会全超过五公分。蒜薹已经从茎秆的顶端冒了出来,刚出头的尖顶挺拔向上,早点出来的头尖已经随着伸长的蒜薹弯曲向下。李斌看了很高兴,虽然插过队,在农村呆过几年,但这大蒜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种的,长到这个年龄,经营了多年的蒜产品,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蒜薹是咋样长出来的,伸手就想在地里抽一根出来,杨玉兰见到此情景,忙上前阻止,因为这是喜子娘他们家的蒜地,要是少一根蒜薹,按那喜子娘的脾气,会在村子上下街道骂上个几天的,要是那样,岂不是很丢脸。
杨玉兰很委婉地解释到:“别,别,老同学,那是人家的地,再往南走一点点,就到了我家的地了,你想抽,可以尽管抽。”
一行人往南走了四五步,就来到了杨玉兰家的责任田,不到两丈宽的地里,五行子蒜苗长得绿绿葱葱,蒜薹基本都长出来了,长得快的已经有半尺长了。李斌进到地里,一脚踩在蒜垅上,一脚踏在蒜行里,双手攥住一根蒜薹就抽了起来。他抽了半天也没有抽出一根蒜薹来,惹得杨玉兰两口子不住地发笑,杨玉兰上前调侃道:“老同学,别小看这一小根蒜薹,不得窍门,光凭蛮力是抽不出来的。”她说着,就上前逮住一根较长的蒜薹,轻轻地猛一拽,那蒜薹噗的一声就出来了,但李斌跟着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因用力过猛只拽断了好几根蒜薹,不禁感叹到:“嗨,这抽蒜薹也蛮有学问的,技巧还挺大的,还真是应了古人的那句话,术业有专攻呦。”
“是······是······别光顾着抽蒜薹,小心脚下的辣子苗。”谢有福看着李斌一脚脚踩倒的辣子苗,有点心疼地说。
“没事,过几天就长起来了。”杨玉兰憋了谢有福一眼,客气地说道。
李斌这才发现,蒜地垅上的辣子苗已经长到一寸高了。看到这绿油油的小辣椒苗,心想,这都是自己以后的商机呀,立即应声道:“抱歉,抱歉啊。哈哈哈。”
他说着,笑着,又冒昧地问道:“这蒜头长在哪里呀?”
谢有福忙用手掩着嘴微笑道:“是······是就在蒜茎秆的底下,长在土里那部分,目前还小,抽完蒜薹后,再追一次肥料,浇上一水,就可以挖出土了。”说着就顺手拔起一根蒜秆,蒜头也是有核桃大小,但未长成的蒜瓣嫩的能捏出水。
“呵呵,受教了,受教了。”李斌边往出走边笑着,跟在杨玉兰两口子的后边继续浏览那一片片的蒜地。
在回家的路上,谢有福总觉得李斌在笑自己的结巴的话语,就不想再开口了,但心里很是着急,想知道李斌的心思,到底他能不能在他们这里扎点收购大家的蒜薹和蒜头。他寻思着还是叫杨玉兰问比较好,就用胳膊拐轻轻碰了碰杨玉兰,杨玉兰迟疑了一下,但立刻就明白了谢有福的意思,正要开口,李斌发话了:“太好了,咱们现在就说定了,我在你们这里设点收购蒜薹和蒜头,就由你们协理负责收购,收下的货物销售都是我的,本钱我全出,利润按四六分成,我占六成,老同学你家占四成,你考虑一下看行不?”
“是······是······是行。”谢有福高兴地抢先答道。杨玉兰也随即应道:“行。”
“那咱们回去就签订合同吧。”
“你能收购我们的东西我们已经很感激了,至于给你帮忙收购,你愿意给多少费用就是多少,大家都是朋友,还签什么合同。”
“亲兄弟明算账吗,友情归友情,合同还是要签订的。”
随后,杨玉兰两口子带着李斌从东岸地转到南岸地,又从南岸地转到西坡上,从西坡又转到北坡,把全大队四个村子的蒜地基本都溜达了一遍,顺便在北窑里的灵山老母娘娘和佛祖堂前上了香,才悠哉悠哉地回到了家。
一进杨玉兰的家门,李斌就顺手拉开自己随身带的黑皮包,从里边取出打印好的两份合同和印章,放在饭桌面上,坐下来填上商订好的有效数据,递给谢有福看,谢有福因自己认识字不多,又递给了杨玉兰,杨玉兰看了看各项条款,
微笑着说:“老同学太生分了吧,你非要签合同,那就这样签吧,我没意见。金枝爸,你签字吧。”
谢有福和李斌分别在合同上签字盖章后,就立即安排下一步要干的工作,买磅秤,搭建帆布棚等事项,一应俱全。
谢有福给李斌和杨玉兰打了个招呼,就赶忙出门去,他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乡亲们,还要从自己的门中侄子中找几个能干的壮汉来帮忙,同时他要宣传、宣传,保证自己收购货源的充足。
谢有福出去后,李斌拿出两千块钱交给杨玉兰,说道:“我出来带的钱不是很多,这两千块钱你先拿着用,不够了及时与我联系,我从邮局汇给你们,我现在要赶回去订火车皮和大卡车。”
“这就走,不歇息一下。”
“时间要紧,我就不停了。”
李斌说着就提上皮包走出门去,杨玉兰忙叫兰盾把自行车推出来,认真地叮咛到:“快快快,把你李叔叔送到火车站去。”
等杨玉兰从屋中出来,李斌已经走出了村,她吩咐兰盾赶快追,目送着他们远去的身影,静静地站着,一行热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