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十月,是辣子收获的季节,大多数农户都将辣子连秆拔起来后,每两把绑成十字交叉形状,在门前竖向栽上碗粗的两三根木椽,再在两根椽间横向绑上胳膊粗的木棍,然后将绑好的连秆辣子架在木棍上,等到冬季农闲时间,辣子角风干了以后摘下来再卖。这时的村中,一片好景致,加上早前各户搭建的玉米架,整个村中一眼望去,黄灿灿的一排排,红彤彤的一片片,甚是美观。眼下是人们面对辣子市场放开销售的头一关,大家都不知道市场的前景到底如何,在搭建辣子架时都格外细心,尽量让自家的辣子架向阳、通风,能汲取充足的太阳光,好晾晒出质量上乘的辣椒角,以便卖出个好的价钱。
李斌已到杨玉兰家几天了,虽然他帮杨玉兰家安装了电话,彼此联系很方便,但他还是想在辣子生产地亲自考察一下,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多年来,他既经营干辣椒角,也倒贩鲜辣椒角,既然来了,就想亲自捎几车鲜辣椒角回去。但杨玉兰陪他在村中转了几天,卖鲜辣椒角的人很少,除非是家里急需要钱的农户愿意卖。他看了看收购棚里最多有一卡车的辣子量,觉得不能再耽误时间了,应该立即回兰州,于是就对杨玉兰说:“行了,咱们也不跑不看了,下午就装车,我要回兰州。”
“那干辣子什么时间收?”杨玉兰有点着急地问道。
“收干辣子吗,你就根据村民摘辣子的时间和实际情况及时通知我,到时我们再填协议。”李斌态度诚恳地答道。
“好,到时我们电话沟通,我这就去做饭。”杨玉兰很难为情地应着,就回去向厨房走去。
吃过午饭,李斌用杨玉兰家的电话叫来了一辆东风牌大卡车,兰盾叫来门中的几个弟兄,将装有鲜辣椒角的塑料网包装袋一包一包地装上车,李斌拿上自己的行李,告别了杨玉兰一家人,坐在卡车的副驾驶位子上走了。
当汽车开动的时候,杨玉兰感到莫名的失意和难过,本想通过收鲜辣椒再挣点钱,就够给兰盾另盖一院子房,看来是不可能了。虽说收大蒜挣了点钱,但搞收购也需要周转金,万一李斌的钱款不能及时送到,辣子不能不收,群众的钱得及时付。谢有福就不一样了,虽然人坐在轮椅上不能走动,但心里一直没闲着,看到李斌来自己的家中,每天同杨玉兰一块出出进进,心里就不是滋味,很是生气,再看到村中一些人见他后干干地尴笑,听到个别人酸酸地问话“老七这一向好,老七这一向好幸福。”谢有福恨不得从轮椅上蹦起来。他知道李斌是他家的财神,不能得罪,只能背地里给杨玉兰和孩子撒气,一会儿嫌弃饭味道不对,一会又嫌弃鞋子穿着脚不舒服。杨玉兰知道他的病根。当年在兰州上学时,她和李斌的那段男女情义,随着她嫁人、生孩子和孩子们的长大,早变成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情谊了,李斌能到陕西来与她合伙搞辣子大蒜收购,她从心里十分感激,再无半点非分之想,至于谢有福,她不跟他计较,反正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他爱咋样就咋样。村中的闲言碎语吗,不理会就是了,只要生意一直好,长期做下去,能让孩子们不再受穷她就高兴了。
时间很快进入冬季,辣子架上的辣子也都干了,农闲下来的人们都坐在自家的门前开始摘辣子了。那些架子上的带秆辣子,经过几个月的风吹日晒,原来红的变成深红,五六成、二四成红的辣椒角,其色泽如今也变得鲜艳彤红,而那些全绿色的却也成为五六成、二四成的红辣椒角,人们统一都把它们叫做四红辣椒。不同色泽的辣椒,价格当然不一样了,红色的价格有时是四红的几倍。苟家滩的辣椒晒干后,辣子细长且表皮出现很多皱褶,籽多皮薄,市场上一般称为线椒,研磨成粉末后一般为橙红色,放在清水里就能漂起来,被外地人美称为“长江万里漂”。如果用油泼后调在面条碗里,颜色非常鲜红,又辣又香,是其他地方辣子无法比拟的。线椒辣子市场价格升高以后,许多地方也种植同样品种的辣椒,冒充苟家滩的辣椒,可生长地不同,水土就不同,辣子的味道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只有本地人能够吃出其中的差别来。
看到村中越来越多的人在摘辣子,大大小小的客商来了不少,杨玉兰电话告知了李斌,没等其过来填合同,她就叫兰盾根据市场价开始收购红辣子角了。
三天以后,李斌委托他的小舅子过来与杨玉兰签订了合同,并夸下了海口,辣子有多少收多少,永不限量。有了李斌的承若,杨玉兰心里更有了底气,每天都能在价格及辣子收购量上占优势。
杨玉兰生意的红火,招来了村中一些害红眼病的人的眼馋,特别是谢有发的老婆喜子娘,收大蒜时没有斗过杨玉兰,就想也再收购辣子与杨玉兰对抗。可谢有发实在不想干了,他不想与谢有福叔伯弟兄两个进行竞争,再说喜子娘的那个斤斤计较、贪得无厌的个性和脾气,真不适合做生意,平时在村中无人缘,大家也不愿意把东西卖给她,只有外村不知情的人把东西拉到她的门前去,还不知趣地在磅秤上搞鬼,秤出的数量跟实际数量相差四至五斤,曾经与卖蒜的人大打出手,这还不算过分,最后结算时为钱与自己的亲娘弟弟大吵了一架,让村里人看了个大笑话。这几天,喜子娘多次催促谢有发给兰州市的弟弟打电话,谢有发不好意思,一直都在躲避,无奈喜子娘能曲能伸,没办法情况下,连哭带说地给弟弟打了一通电话,得到了弟弟的谅解,于是也开始进行辣子收购了。
对杨玉兰来说,心里也不怕,收辣子的站点越多,周围来村中卖辣子的人也就越多,自己公平买卖,就不怕无人来自己的门前卖辣子了,就让新一轮的辣子收购战开始吧。
几年下来,苟家滩及全镇的辣子大蒜种植和收购逐渐成为气候,就是秩序、卫生等有点乱,从而引起县上领导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引导农民发家致富,创立小康村,在人大主任成学海的大力支持下,县多种经营局多方争取资金,在镇上建立了辣子大蒜贸易市场,苟家滩作为辣子大蒜最为集中的种植区,设立了分市场,由镇贸易市场统一管理,并为方便群众而建设了地磅,装有大蒜、辣子的车辆不用卸货,直接就可以上去秤称了,同时在市场设立许多条例和制度,坚决杜绝恶意竞争,以次充好的恶劣现象。杨玉兰家、谢有发家等村中收购站点都承包了摊位,使苟家滩从此走上了一条依靠大蒜、辣子种植致富奔小康的理想之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