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咋回事?商丘市委书记快速“去又回”


 周蓬安:咋回事?商丘市委书记快速“去又回”

2月初,出任郑州代市长的王战营,又回到了原工作地河南商丘,重新以原职位——商丘市委书记的身份履职。“政事儿”注意到,春节假期过后两天,2月22日、23日,王战营连续两天以商丘市委书记的身份在当地工作,参加会议、开展调研。(2月25日《河南网》)

新华网“人事”板块提供的王战营同志简历显示,2016年8月由河南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调任商丘市委书记,在任商丘市委书记这个职位上任职至2018年1月。2月2日,郑州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省委关于郑州市主要领导职务调整的决定:王战营同志任中共郑州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2月6日《郑州日报》报道,今天上午,郑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任命王战营为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职务的决定》。

满打满算,王战营在郑州任职时间也不超过20天,经人大任命担任郑州市副市长、代市长的时间,最多16天。这么短的任职时间,在现如今也还不算什么新闻,因为中国官员职务调整,原本就没有太多必须具备的规则可言,因此经常出现“走马灯”现象。

六年前,笔者曾在《太频繁!河北五年换五位省长》一文中介绍,2006年10月季允石离任河北省省长,郭庚茂接任;一年半后的2008年4月,郭庚茂离任,胡春华接任;20个月之后的2009年12月,河北省省长又换成了陈全国;又是20个月之后,陈全国调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伟成为河北省代省长。

官员过于频繁的调动,肯定不利于一个地区政策的延续性,不利于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暴露出组织部门在用人问题上显得“手忙脚乱”,缺乏计划性,不利于树立用人制度的严肃性。 特别是需要经选举才能任职的省长、市长、县长,频繁调动也弱化了人大的权威性。像王战营月初担任郑州市代市长,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可能需要特意为其任职召开一次常委会,常委们需要投票,然后是计票,最后宣布当选,一套程序显得相当庄重。可这些法定程序走完才16天,省委的一道命令就让这个任命变成“一张废纸”,当初参与投票的常委们心里多少会感到一点不痛快。

应该说,王战营目前仍是法律意义上的郑州市副市长、代市长。但笔者去郑州市政府网站查询,“领导介绍”栏目已找不到王战营的信息,排在第一的是常务副市长王跃华。去郑州市人大网查询,也没见王战营去职信息,因为王战营辞去郑州市副市长、代市长,也必须经过人大程序。 那么,从法律角度讲,王战营目前不但是商丘市委书记,同时还担任离商丘200多公里的郑州市副市长、代市长。

王战营在20天时间里所经历的“去又回”任职历程,让我想起山西省太原市市长耿彦波一段同样曲折离奇的任职经历。2013年2月3日,《大同日报》发布了一则【干部考察公示】,内容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在民主推荐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研究,确定耿彦波同志为市委书记人选考察对象,现予以公示。”

出人意料的是,耿彦波却于4天后被任命为省会太原市的市长,也因此引来“大同万人签名游行全程跟拍 含泪挽留市长耿彦波”的一段视频。该市市委书记丰立祥在20个月后被查时,媒体披露当初丰立祥不愿意离开大同市委书记这个位置,私下活动改变了省委决策。

山西官场曾被揭示出现了“塌方式腐败”,在半年时间就有7名副省级高官被查,其中常委就有5人,包括山西省委副书记、人大副主任金道铭,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杜善学,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聂春玉,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陈川平,山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白云。 因此,那时候的山西出现这种荒唐的事情并不奇怪。

那么,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在20天时间内快速“去又回”经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任免权的办事机构,有必要向社会交代个明明白白,以消弭社会猜疑。(我的公众号为“zhoupenga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