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事件如何定性?


  安邦事件终于水落石出。过去数年中通过杠杆增资、杠杆融资,并大肆在国内外并购的模式,在这一刻画上了句点。对安邦模式的探讨仍将继续,对于宏观经济来说,新的政策方向已经逐步清晰。

  中国官方对安邦事件的定性,是过去两年“去杠杆”政策累积的一个爆发点。如果我们简单回溯在过去的一年多中发生的事情,会对整体政策图景有更清晰的认识。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本轮“去杠杆”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的话语,这句话也被正式写入了十九大报告。但事实上,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在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在2016年12月的这次会议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这句话,也发现“去泡沫”更多地出现在官方文本中。

  重读当时的报告全文,相信大家会更有感触。这份文件提出了2017年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指出要为十九大的召开作出准备。我们可以划一下重点:

  第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第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第三,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要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立法,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

  在过去一年多中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基本印证了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落实状况还是相当扎实。总结一下,中国整体的经济政策定位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化解已经存在的风险点。毋庸置疑,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自于内需,促进城市消费和释放农村经济潜力是两大重点,但风险在于传统领域的债务和杠杆增加,以及资产泡沫问题。

  安邦恰恰站在了风险点上。高速且高调的扩张、借道银行、层层杠杆,这几乎是中国版高杠杆的典型缩案例。“大而不能倒”也许是安邦的护身符之一,但我们可以从最终的安排中发现,安邦早已经在“黑名单”之中,从民生毛晓峰案、项俊波落马,到银行收到对安邦融资清查的监管文件,以及安邦的海外收购折戟,到吴小晖被查进入高潮,这是一个早就写好框架的剧本。而考虑到“大而不能倒”,监管部门通过托管的形式来防止安邦事件可能带来的传导效应。

  很多人会关心,处置安邦会带来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么?我得答案是不会。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吴小晖被查只是一个高潮点,安邦事件的处理早有安排,同时也早就考虑到风险处置问题。第二,从本轮“去杠杆”来看,中国的风险处理能力明显提高,比如说国内债券市场过去一年经历的“去杠杆”历程,这一轮“去杠杆”让很多机构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但也没有带来任何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安邦事件也会为类似的事件留下范本。如果安邦事件处理得当,那么安邦之后,肯定还会有新的案例浮现。这一过程仍将漫长,这一点刘鹤在达沃斯论坛的讲话中已经明确:“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类风险中,金融风险尤为突出。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针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突出问题,争取在未来3年左右时间,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结构适应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经济体系良性循环水平上升。”

  他也提到,“我们对打赢这场战役充满信心,思路也非常明确。从战略上看,我们要坚持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战术上看,我们要抓住突出矛盾,解决重点问题。”

  所以,安邦无疑是重点问题之一,但安邦事件绝不是终点。如果“去杠杆”能够成功运行,金融杠杆也将会顺势下降,资产泡沫也将会得到遏制,这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将是一个长期的利好。